陈谨的车驶入澄江县界时,正值清晨。两年未至,沿途景象已大不相同。曾经被矿尘染成灰褐色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路旁废弃的矿场旧址上,新栽的树苗在晨光中舒展嫩叶。那条记忆中浑浊不堪的澄江河,如今水流清浅,倒映着蓝天白云。
“变化真大啊。”坐在副驾驶的孙阳忍不住感叹。
陈谨没有接话,只是默默摇下车窗。山风扑面而来,带着草木的清新气息,取代了记忆中刺鼻的硫磺味。这条路他太熟悉了——两年前暗访时的颠簸与警惕,调查取证时的紧张与焦虑,如今都化作了眼前这片宁静。
车子驶近县城,路边出现了一面崭新的宣传墙。墙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陈谨的目光在墙上停留片刻,忽然示意司机停车。
他独自下车,走向那面墙。在宣传语的右下角,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澄江环境整治警示教育基地”。下面还刻着林晓、吴亦天、石水波三人的判决日期。
“这是李娟她们提议建的。”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陈谨回头,见澄江县新任纪委书记赵明快步走来。这个刚满四十岁的干部是陈谨亲自考察推荐的,如今看来,他干得不错。
“老百姓说,要永远记住这个教训。”赵明补充道。
陈谨点点头,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小字。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最后一次见林晓时,那双戴着手铐的手。
“去河边走走。”陈谨说。
---
澄江岸边,曾经密密麻麻的违建厂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新修的步道和亲水平台。几个老人正在岸边垂钓,看见赵明,纷纷起身打招呼。
“赵书记,又来视察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笑着问,目光却好奇地打量着陈谨。
“王伯,今天钓到几条?”赵明亲切地问。
“三条鲫鱼,都放回去了。”老人呵呵一笑,“现在水清了,鱼也多了,就是图个乐子。”
陈谨走近栏杆,俯身观察河水。清澈的水流中,可见水草摇曳,小鱼穿梭。他想起两年前在这里取证时看到的景象——泛着白沫的黑水,死鱼漂浮,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陈书记,您可能不记得我了。”那位王伯突然开口,“两年前您来暗访,在我家喝过水。”
陈谨微微一怔,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终于想起来了。那是他第一次暗访澄江,在王伯家歇脚时,老人从井里打上来的水都带着怪味。
“您家的井水现在能喝了吗?”陈谨问。
“能了,能了!”王伯连连点头,“政府给我们装了净化设备,通了自来水,现在喝水再也不用心慌了。”
另一位老人插话:“要不是您当初来查那个案子,我们这还得受污染罪啊!”
陈谨摇摇头:“不是因为我,是因为党和政府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
离开河边时,王伯悄悄塞给陈谨一包东西:“自家晒的鱼干,清水里长的,干净。”
陈谨接过这朴素的礼物,感觉手中沉甸甸的。
---
下一站是新建的澄江小学。校舍洁白崭新,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上体育课。校长是一位干练的中年女性,她认出了陈谨,激动地迎上来。
“陈书记,多亏了追回的那笔赃款,我们才能建起这座新学校。”校长边走边介绍,“现在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了。”
陈谨透过教室的窗户,看见孩子们专注听讲的脸庞。他想起林晓的女儿,那个在视频里哭着问“爸爸为什么不能回家”的小女孩。案件宣判后,林晓的妻子带着孩子搬回了娘家,不知所踪。
“学校有困难学生的资助名单吗?”陈谨突然问。
校长愣了一下:“有,我们按照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都有补助。”
“我再个人捐助五万元,用于改善孩子们的伙食。”陈谨说,“不要公布我的名字。”
孙阳在一旁默默记下。
走在操场的跑道上,陈谨仿佛又看见了林晓年轻时的模样。那年他带队来澄江调研,林晓还是县委办的一个小科长,一路小跑着为他们引路,额头沁着细密的汗珠,眼睛里闪着理想的光。
“陈书记,去‘初心墙’看看吗?”赵明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
“初心墙”设在县委大院门口,原本是一面普通的宣传栏,案件发生后被改造成了警示教育墙。墙上不仅展示了澄江案的始末,还张贴着全县党员干部的廉洁承诺书。
陈谨在墙前驻足。正中央是林晓案的警示语:“一念之差,天堂地狱;一步之错,终身悔恨。”旁边配着林晓受审时的照片——那张曾经意气风发的脸,如今写满悔恨与沧桑。
“每有新干部上任,都要在这里宣誓。”赵明介绍,“每个月的党员活动日,各支部也要来这里开展警示教育。”
陈谨的目光掠过墙上的一行行字句,最后停留在角落里的一张老照片上。那是十年前,他带领调研组与澄江县干部的合影。照片上的林晓站在他身边,笑得阳光灿烂。
“这张照片”陈谨欲言又止。
“是李娟建议放的。”赵明轻声说,“她说,要让人们记住,林晓曾经也是个好干部。”
正说着,李娟本人从大院门口走了进来。她比两年前瘦了些,但精神很好,胸前别着一枚“群众监督员”的徽章。
“陈书记,您真的来了。”李娟笑着打招呼,“我听说您要回访,特意在这等着。”
陈谨迎上前:“你现在是监督员了?”
“是啊,政府聘的。”李娟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几个老居民组成了监督小组,专门盯着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再让第二个林晓出现。”
三人在初心墙前的长椅上坐下。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恨过林晓吗?”陈谨突然问。
李娟沉默片刻:“恨过,特别是当初他包庇矿厂,我们举报无门的时候。但现在想想,他也是个可怜人。”
她望向墙上的照片:“有一次我女儿发高烧,是林晓连夜开车送我们去医院的。那时候他刚来澄江,还是个为民办事的好官。谁能想到后来”
陈谨默然。他想起案件调查初期,自己也曾为林晓的蜕变痛心不已。如今时过境迁,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惋惜。
“他现在在监狱里表现很好。”陈谨说,“还在参与反腐教育的材料编写。”
李娟点点头:“希望他的教训能警醒更多人。”
---
夕阳西下时,陈谨准备返程。李娟送给他一个手工缝制的布包,里面装着村民们自家产的干货。
“大家的一点心意,”李娟说,“感谢您还澄江一片青天。”
车子启动前,陈谨最后看了一眼那面初心墙。夕阳的余晖为墙面镀上一层金色,那句“一念之差,天堂地狱”在光影中格外醒目。
“回省城。”陈谨对司机说。
车子驶出县城,澄江的新貌渐渐消失在视野中。孙阳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陈谨的指示,却发现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陈书记,澄江的整改确实很成功。”孙阳试图打开话题。
陈谨缓缓睁开眼:“成功?也许吧。但每一个成功的整改背后,都是曾经触目惊心的失败。如果我们只能在犯错后改正,那代价未免太大了。”
他望向窗外飞驰而过的青山绿水:“林晓的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制度很重要,但让干部们从内心深处守住初心,更重要。”
天色渐暗,远方的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孙阳轻声问:“您觉得,澄江真的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林晓了吗?”
陈谨没有立即回答。他摇下车窗,让夜风灌入车厢,带走午后的最后一丝暖意。
“灯火可以指引方向,也可能让人迷失。”他终于开口,“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正确的灯火更亮一些,更温暖一些。”
车子驶入高速公路,向着省城的方向疾驰。陈谨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澄江的新貌在他脑海中与旧日景象重叠,织成一幅复杂而深沉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