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虎山的归顺,标志着抗联第一路军彻底肃清了威虎山地区所有成规模的土匪武装,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集成。
当老七率领六百馀名投诚弟兄,押解着座山雕等顽抗分子抵达老鸹岭时,整个抗联基地沸腾了。
杨将军亲自到寨门外迎接,声音洪亮而真挚:“我代表东北抗日联军,欢迎你和威虎山全体反正的同志们!
你们深明大义,毅然弃暗投明,为威虎山百姓除了一大害,也为抗日救国事业立下了大功!”
老七,这位曾经的土匪七金刚,此刻激动地回道:“杨将军!我们以前走错了路,愧对乡亲父老,从今往后,我们这六百多号人,还有这条命,就交给抗联了,一定跟着将军,好好打鬼子,将功赎罪!”
随后,杨将军主持了庄严的整编仪式。将所有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威虎山独立纵队。
杨将军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魏拯民任纵队副政委,陈翰章任纵队参谋长,李照临任副司令员。
纵队下辖三个支队和一个直属特种大队:
第一支队:由原杨靖宇部主力组成,支队长由经验丰富的老团长担任,装备最精良,是全军的内核战斗力量。
第二支队:由原陈翰章部主力与部分新整编部队混编,支队长由陈翰章部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担任,战斗力强劲。
第三支队:由原李照临第三路军骨干、以及后期归顺的各路武装合编而成,支队长由李照临担任,魏拯民兼任支队政委,加强政治领导和改造。
此支队人数最多,但成分相对复杂,是整训的重点。
直属特种大队:仍由吕俊生任大队长,作为纵队的尖刀和拳头。
全军总兵力达到三千五百馀人,声威大震!
整编完成后,杨将军做出了一个战略性决策:主力转移至威虎山。
他站在地图前对众人分析:“老鸹岭虽好,但地域相对狭小,难以长期支撑三千多人的部队。
威虎山地处主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座山雕经营多年,山寨规模宏大,房舍、仓库、水源一应俱全,周围还有开阔地可供训练和未来的农业发展,是创建巩固根据地的理想之所。”
决策迅速得到执行,三千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却又井然有序地开赴威虎山主峰。
沿途百姓闻讯,纷纷走出家门,夹道欢迎。
他们亲眼看到昔日欺压他们的土匪要么被消灭,要么穿上了抗联的军装,变成了保护他们的队伍,无不欢欣鼓舞,有的甚至拿出积攒的鸡蛋、干粮往战士手里塞。
登上威虎山主峰,俯瞰群山,杨将军意气风发。他对身边的魏拯民、陈翰章等人说:“看,这就是我们新的起点!有了这块根据地,我们进可攻,退可守,终于可以扎下根来,和鬼子长期周旋了!”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挑战,首要问题就是装备和补给。
虽然连续作战缴获颇丰,但面对突然膨胀到三千多人的队伍,武器弹药顿时显得捉襟见肘。
第三支队的许多战士还拿着老旧的“汉阳造”、“老套筒”,甚至是大刀长矛。
子弹更是平均每人不到二十发。
粮食方面,虽然抄没了各土匪山寨的库存,加之总部之前的空投,短期内不至于断炊,但坐吃山空,三千多人每天消耗巨大,长期来看压力不小。
面对这些困难,杨将军表示不值一提。
在纵队高级干部会议上,他首先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也是预料之中的!咱们现在人多了,枪暂时不够,粮草也紧巴,这很正常。但是,大家要有信心!”
他分析道:“第一,咱们背靠威虎山天险,鬼子想上来没那么容易,给了我们宝贵的喘息时间。
第二,粮食问题,各山寨的存粮,省着点吃,支撑两三个月没问题。最重要的是第三——”
杨将军的声音充满信心:“总部那边,虽然暂时面临鬼子的大扫荡,压力巨大,但以总部首长的英明指挥和我们八路军的战斗力,粉碎敌人的围剿是迟早的事!
一旦总部那边腾出手来,缓过气来,咱们这条补给线就能重新畅通!
到时候,武器、弹药、药品、被服,还会源源不断地支持我们!
当前,我们的内核任务不是担心饿肚子,而是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把咱们这三千多人,锤炼成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铁军!”
他的讲话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当前的工作重心:练兵、整风、巩固根据地。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在威虎山根据地展开。
基础训练:所有部队,尤其是新编第三支队,从最基础的队列、操枪、瞄准、射击开始。
清晨,威虎山山谷中口号震天;白天,靶场上枪声此起彼伏(节省弹药,多以空枪练习和瞄准为主)。
杨将军、陈翰章等高级将领亲自下到连队,示范指导。
战术训练:以支队为单位,开展战术协同演练。
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步炮协同,如何攻坚,如何防御。
吕俊生的特种大队则作为“蓝军”,不断给各支队出难题,锤炼他们的应变能力。
技能培训:组织战士学习文化知识,由魏拯民领导的政治部负责。
教授战场急救、土木作业、甚至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培养战士的多方面技能。
与此同时,政治整训和纪律整顿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诉苦运动:在第三支队尤其深入地开展诉苦大会。
让那些曾经被迫为匪或深受压迫的战士,上台讲述自己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的悲惨经历,揭露旧社会和日伪、土匪的罪恶。
这一招极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阶级仇、民族恨,明白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根本道理。
纪律教育:反复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对于极少数违反纪律、旧习气不改的分子,进行严厉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予以纪律处分,甚至清除出队伍。
杨将军亲自下令处决了两名抢劫群众财物、屡教不改的原土匪小头目,以儆效尤,彻底震慑了歪风邪气。
官兵平等:杨将军、魏拯民等高级干部与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住简易营房,不搞任何特殊化。
这深深感染了所有官兵,特别是新添加的战士,让他们感受到了与旧军队、土匪绺子天壤之别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风貌。
除了内部整顿,杨将军也高度重视根据地建设。
群众工作:派出大量工作队,深入威虎山周边的村屯,宣传抗日道理,帮助群众生产,创建抗日救国会、儿童团、妇女会等组织,将根据地的基础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恢复生产:组织部队在训练间隙,开垦山寨附近的荒地,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蔬菜,并计划来年开春扩大种植面积,力争实现部分粮食自给。
创建情报网:吕俊生的特种大队派出多支小分队,化装成百姓、猎户、商人,潜出威虎山,在牡丹江、敦化等日伪占领区创建秘密情报站,搜集敌情,为未来的出击做准备。
1939年11月22日,清晨,太行山深处八路军总部驻地。
薄雾尚未散尽,作战室内,灯火通明了一夜的老总正揉着发涩的眼睛,准备稍事休息。
这时,机要参谋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将一份刚译出的电文双手呈上。
“老总,好消息,抗联急电!是杨将军发来的!”
老总精神一振,立刻接过电文,仔细阅读起来。
电文篇幅不短,详实记录了自十月中旬接收首次空投援助以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如何在总部支持下,从日伪军重重围困的绝境中实现奇迹逆转——不仅成功突围,转战数百里,更在威虎山地区扎下根来,创建起稳固的根据地。
电文中描述的鸡冠岭大捷、奇袭辉南镇、长途奔袭会师第三路军,以及最终以政治攻势结合军事威慑,成功收编并改造威虎山一带多股武装,建成一支三千五百馀众的根据地……这一桩桩战绩跃然纸上。
老总紧锁了一个多月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旁的沉舟见状,不禁问道:“老总,什么事这么高兴?”
老总扬了扬手中的电报:“你自己看看,这下可以彻底放心了!”
沉舟接过电报细读。
虽然部分战况杨将军之前也曾电报告知,但远不如此次详尽。
他越看越心潮澎湃,不禁暗叹:战神不愧是战神!
“太好了,我们在东北也有了根据地,将来可以里应外合,全面呼应!”沉舟兴奋地说。
老总朗声一笑,目光炯炯:“等明年开春,我打算让抗联在威虎山也修几条飞机跑道。
到那时候——可不只是里应外合这么简单,更要叫鬼子腹背受敌,前后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