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秋老虎正烈,柏油路升腾着热气,小u单车的推广战也己经悄然升温。
王鸿几乎是泡在了外面的太阳里,他穿着印着小u单车logo的红色马甲,带领着地推人员走街串巷。
从写字楼扎堆的cbd到老城区的菜市场,从地铁站出口到小区门口,每一处可能有骑行需求的地方都需要推广。
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地址和人流量估算,王鸿的嗓子因为喊了太多“小u单车,扫码即骑”而有些沙哑,原本还算白净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唯有笑起来时牙齿显得格外白。
“今天咱们把五一大街那片的点位,再补一补,马上就是国庆了!”
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转身给团队成员分发新的宣传页,眼里全是劲。
公司里,林宇正对着电脑屏幕核对员工信息。
作为负责内部管理的核心,他这几天几乎没合过眼。
每一位员工的信息都需要单独建档,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工号,从地推人员到技术岗,一目了然。
新搭建的互联网管理系统刚上线,能实时看到地推团队的位置和任务进度。
桌上堆着刚拟好的考勤制度、财务报销流程和车辆调度规范,每一份都标注着修改痕迹。
“把这版制度发下去让大家提意见,三天后定稿。”
他头也不抬地对助理说,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
“另外,工牌明天必须全部发放到位,咱们得先把自己的‘规矩’立起来。
“第一批2000台共享单车,马上就要到了,要尽快做好对。”
技术部的灯亮到了后半夜。”问题必须今晚解决。
身后的团队成员正对着数据库代码调试,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数据库架构再检查一遍,用户数据和车辆定位得分开存,后面用户多了才不会卡。”
他端起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口,屏幕的光映在他眼下的青黑上,
“凌晨三点测最后一轮,没问题就准备上线。”
2012年国庆前一周,一个名为小u出行的app正式上线。
图标是辆简笔画风格的“u”,背影还有着一辆单车,点进去能看到附近的单车分布,底下标着“扫码解锁,随取随放”的字样。
更首观的变化在街头,前几天还空荡荡的人行道边,不知何时起多了一排排醒目的红色。
那是小u单车的首批投放车辆,车身上印着白色的“小u”logo,车座擦得干干净净,车锁闪着新的金属光泽,被工作人员摆得整整齐齐,像一队列队待命的小红兵。
买菜回来的阿姨路过,忍不住停下脚步打量,
“这是啥呀?红通通的还挺好看。
刚放学的中学生凑过来,指着车身上的二维码好奇地讨论,
“是不是用那app扫这个?”
连晨练的大爷都绕着单车走了半圈,笑着跟同伴说,
“现在的新鲜玩意儿真多,看样子是给咱们出行添方便的。”
红色的单车在秋日阳光里泛着光,成了星城居民茶余饭后的新话题。
没人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一场关于出行的改变,正随着国庆的脚步,悄悄在这座城市里铺开。
2012年的微博还带着些青涩的热闹,莫楚注册的“小u单车-莫楚”账号刚发出第一条内容,就带着一股不容小觑的锋芒。
《从pc端转向移动端,让共享经济成为可能》的文章,像一颗提前投下的信号弹,在互联网圈溅起了水花。
开篇先梳理了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从拨号上网时代必须守在电脑前的“固定连接”,到宽带普及后pc端的“场景局限”,再到如今智能手机和3g网络铺开后,“手机成了新的入口”。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共享”的壁垒,让资源和需求不再需要“提前匹配”,而是能在街头巷尾“即时相遇”。
最打动人的是他对小u单车的描述。
没有堆砌数据,而是写了两个具体的场景:“早高峰时,有人从地铁站骑小u单车到写字楼,停在路边就赶去打卡;下午,附近居民扫开这辆车,骑去两公里的菜市场准备晚饭。”
这一排排红色的单车,在他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流动的共享资源”——它们不属于某个人,却能在不同人手里完成一次次接力,“随取随用、用完即走”。
“共享不是口号,是能让人少走一段路、少等一分钟的实在方便。”
莫楚在文末总结,既点出了移动端赋予共享经济的生命力,也悄悄给小u单车定了位:它不是来颠覆什么,而是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这篇文章,既有对时代趋势的判断,又有对具体场景的观察,字里行间透着超越当下的视野。
发布当天,就有科技博主转发,星城本地网友在评论区留言。
“原来我骑的那辆小红车,还有这么多门道”。
莫楚看着不断上涨的转发量,指尖在手机屏幕上顿了顿。
他知道,这篇文章不只是给小u单车做宣传,更是在给这个还没准备好的时代,提前讲一个关于“共享”的故事。
微博评论区很快炸开了锅。
有人把文章里“从固定桌面到移动掌心”的句子截出来转发。
“说得太准了!我现在查公交都用手机,谁还开电脑啊!”
也有人争论“共享经济”到底靠不靠谱,
“单车随便停,丢了算谁的?”
“就靠那骑行费用的三瓜两枣,这公司能撑下去?”
“我只想问,什么时候我所在的城市也能有共享单车!”
质疑声不少,但更多人对文章中所提到的互联网出行方式,产生了无限遐想。
讨论很快从普通网友蔓延到行业圈。
科技论坛上,有人专门开帖拆解这篇文章,把“即时相遇”“随取随用”这些词标出来分析,几个做互联网观察的博主干脆写了长评,说这篇文章“把移动端的潜力和共享模式的逻辑讲透了”。
更意外的是,有媒体记者顺着“小u单车-莫楚”的账号找到公司,想采访这个“能预判趋势”的年轻人。
而那些盘踞在行业顶端的互联网大厂,也注意到了这篇“不一般”的文章。
某大厂战略部的会议室里,打印出来的文章被圈了好几个重点——“pc向移动端转型”正是他们内部反复讨论的方向,而“共享经济”这个提法,精准踩中了“盘活闲置资源”“降低使用成本”的思路。
“这个莫楚,要么是对用户需求摸得极透,要么是对未来看得极远。”
有人指着“流动的共享资源”那段说,“不管怎样,这个小u单车和它背后的逻辑,得盯紧点。”
还有公司悄悄派了人去星城,想实地看看那些红色单车的运营情况——毕竟文章写得再天花乱坠,不如街头实实在在的骑行场景有说服力。
当他们看到地铁站出口有人熟练地扫码开锁,看到app上实时跳动的单车定位时,心里都清楚: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团队,和它提出的“共享经济”,可能真不是纸上谈兵。
小u单车,己经借着这股讨论的东风,从星城的街头,走到了更广阔的视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