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啊,臣对陛下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啊!”
见洗脱了李纲老死的嫌疑,顾尘当即拍起了李世民的马屁。
“滚。”
结果,却被李世民呵斥了出去。
魏征的马屁,他实难听到一回,所以高兴。
可顾尘的马屁却隔三差五便能听到,听多了,李世民便听腻了。
“是,臣这就滚。”
及时脱身的顾尘赶紧出了太极殿,瞧他那匆忙的样子,李世民不禁无奈不己。
“这混小子”
次日,顾尘被罢免了太子少傅一职的事情便传了出去,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愁,举朝哗然。
其中,最忧愁的莫过于太子李承乾。
他刚刚才失去了李纲这位授业恩师,如今顾尘又被罢免了太子少傅,仅仅一天之隔,他便失去了左膀右臂。
这不禁让李承乾心急如焚,担忧不己。
满朝文武中,就属魏征力挺顾尘,为此,他还特意找到了李世民。
“陛下,关于李纲之死这事,臣怎么看都觉得不应该牵扯到顾尘的身上。”
“怎么,你是在替他说情吗?”
李世民好奇地打量着魏征,若有所思道。
魏征闻言,当即回驳道:“臣这并非是在替顾尘说话,而是身为臣子的公正,臣认为这件事情与顾尘无关,缺失公正,就会建议陛下,至于陛下怎么想,又或者怎么做,那就不是臣所能考虑的事情了!”
李世民闻言,若有所思道:“罢免太子少傅一职,是顾尘主动提出来的,与李纲之死无关。”
“是吗?”
魏征皱了皱眉头,倒是李世民看着他笑道:“不过,顾尘之前倒是向我举荐,让你魏征去辅佐太子,你意下如何啊?”
可面对这件众人求之不得的机缘,魏征却拒绝道:“算了吧,臣只会谏言,至于辅佐储君这样的大事,臣不适合。”
“那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啊?”
李世民好奇的问道。
李纲去世后,太子的学业不能断,他还得挑选一个合适的人去教李承乾。
魏征皱了皱眉头,沉声道:“按理来说,这样的事情臣不能进言,但陛下既然问了,我倒是觉得房玄龄和张玄素他们都不错,应该是辅佐太子的合适人选。”
“嗯。”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这事容朕想想。”
“那臣就告退了!”
“去吧!”
说罢,魏征缓缓退出太极殿,而这边,顾尘己经准备妥当,在与李靖告别后,便准备前往辽东。
“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及时脱身也好,你这样做,老夫是支持你的。”
关于顾尘主动请辞太子少傅一事,李靖倒乐得其见。
原因还是因为大唐的传统。
太上皇君临天下后,有三子,最后是二子秦王李世民继承了帝位,而长子李建成却最终在玄武门被杀。
当今皇帝同样有三位嫡子,虽然李承乾早早被立为了太子,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本朝将来会不会有储位之争,还不好说。
所以,李靖十分的沉稳谨慎,见顾尘主动辞了太子少傅,他也安心了不少。
可人人皆不知未来的大统花落谁家,顾尘却己然明了。
不出意外的话,大统还是由李治来继承,出了意外的话,自己曾经好歹也是李承乾的授业之师,两边都不得罪。
在天下大势面前,即便是穿越者,也不过只是能大致看清未来的蝼蚁罢了!
顾尘自保有余,可要想改变所有的历史,他可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大的能力。
能挽留的遗憾,他尽力去挽留,可不能改变的大势,他也无法逆天而行,一切顺其自然便是。
“多谢老师支持。”
有了李世民的信任和李靖的支持,顾尘在贞观一朝,倒可以做个不倒翁,至于贞观之后,山人自有妙计,大不了就回山上继续做道士。
“此去辽东,定要谨慎替陛下办事,千万不要惹事生非。”
李靖再三嘱托,就像嘱咐自己的孩子一样。
顾尘倒也听话,一一将李靖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说话的功夫,也是大晌午,在李靖家吃完饭后,顾尘便率领队伍准备动身前往辽东。
此番,他是带天巡视,规格可谓达到了最高。
仅是率领的大军,便达五千人马,沿途的官府也必须依令而行。
十月,大军抵达辽东,顾尘作为贞观大使,正式与打不死的小强高句丽接触。
看着白骨堆积如山的隋军遗骸,顾尘可谓是触目惊心,俗话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死的人又何止百万,仅是运粮征发死于半途的徭役,便己经超过了这个数。
更别提加上他瞎指挥葬送的几十万大军。
可以说,辽东之败,完完全全是败于隋炀帝这个败家子。
他急功近利便算了,还越级瞎指挥,最终葬送了这些为华夏而战的汉家儿郎。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便不知道甩了杨广几条街。
那一战,彻底重创了高句丽,给后来的李治彻底灭亡高句丽铺平了道路。
可仅是因为没有灭了高句丽,李世民便深以为耻,倒是隋炀帝,打了败仗不说,最后还沾沾自喜,两相比较,可谓是差距甚远。
但让顾尘更加触目惊心的,还是高句丽的转变。
不同于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和契丹等族,高句丽己经实实在在的全方面向中原王朝靠拢。
他们积极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修城种粮,在辽东筑起了无数坚固的城池,并一步一步向中原靠拢。
若是再不加以制止,百年之后,就是想灭他们,恐怕也难以做到了!
顾尘收殓隋军将士的遗骸,与高句丽交涉后,便返回了大唐。
抵达大唐境内的时候,己经是贞观六年。
将辽东的情况详细汇总后,顾尘便返回了长安,将高句丽的情况详细汇报给了李世民。
一时间,举朝震动,高句丽的所作所为和威胁更是深深刺痛了李世民和满朝文武。
李世民更是罕见的当着大臣们的面发誓道:
“朕此生誓灭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