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率军攻打山戎,途中要经过孤竹国,没想到前方突然出现一条大河,夜色漆黑,河水深浅根本没法判断,大军直接迷失了方向,陷入两难。
关键时刻,管仲脑子一转:“老马背熟路啊!它们走南闯北,肯定认得归途。” 立刻下令把军中的老马放开,让它们走在前面,大军紧紧跟在后面。果然,老马凭着本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大军成功脱困。
好不容易走出迷途,大军又陷入缺水危机,在山里转来转去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又渴又慌。这时隰朋站了出来,胸有成竹地说:“我知道个自然小常识!蚂蚁冬天会躲在山的南面(向阳温暖处),夏天会待在山的北面(背阴凉爽处),而且蚂蚁窝旁边的土堆只要有一寸高,往下挖七八尺(一仞)肯定能找到水!”
士兵们赶紧按他说的找蚂蚁窝,一挖果然冒出了清水。要知道,管仲和隰朋都是当时顶尖的聪明人,却一点不骄傲,还愿意向老马、蚂蚁这些“自然老师”取经;反观现在有些人,明明自己见识浅薄,却不肯学习圣人的智慧,这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冯梦龙点评:古代的圣贤开创事业、发明创造,从来都是向万事万物学习借鉴的,这哪里只是为了应付一时的紧急情况呢?更是一种通透的生存智慧啊!
两人能在绝境中破局,核心逻辑是“不依赖蛮力或空想,而是善用自然规律和生物本能,以低成本解决核心难题”
- 借力自然找答案:看透老马“识途”、蚂蚁“择地而居”的自然本能,把自然规律当成“解题钥匙”
- 活用经验不蛮干:隰朋掌握蚂蚁与水源的关联知识,管仲善用老马的生存经验,都是把积累的常识转化为破局能力;
- 放下执念懂求教:即便自身聪慧,也不轻视“万物的智慧”,主动向自然、向经验借力,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
这种“向万物学习、借规律成事”的思路,对现代困境突破、问题解决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简单说就是:“绝境不可怕,无知才可怕。放下执念懂借力,向自然学规律,向万物学经验,就能用最小成本搞定看似无解的难题。”
齐桓公伐山戎,道孤竹国,前阻水,浅深不可测。夜黑迷失道,管仲曰:“老马善识途。”放老马于前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不难于师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古圣开天制作,皆取师于万物,独济一时之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