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厅里那顿食不知味的午餐,像一根细小的鱼刺,鲠在我的喉咙深处。王姨那小心翼翼摩挲着体检卡的动作,老陈那句“请客的心,远了”的判语,在我脑海中反复回放,带来一种微妙的、挥之不去的滞涩感。这种感受,与我此刻所处的环境——国家会议中心环形主会场,那象征着知识与权力巅峰的舞台——格格不入。
我必须将其驱逐。
环形会场恢弘如罗马斗兽场,穹顶洒下经过精密计算的光线,确保每一位观众都能清晰地看到中央那直径超过十米的圆形主讲台,却又不会感到刺眼。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高级皮革混合的味道,那是绝对秩序与权威的气息。台下,是黑压压的人头,汇聚了国内经济学界的泰斗、智库精英、政策制定者以及手握重金的资本巨鳄。他们的目光,或好奇,或审视,或带着毫不掩饰的挑战意味,如同无数聚光灯,聚焦在我身上。
这是“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峰会”,一年一度规格最高的思想盛宴。能站在这个讲台上,本身就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我,陈观澜,“观澜集团”的创始人,以“食卦”之名搅动商界的异数,今天受邀作为特邀嘉宾,将与国内经济学界的定海神针——吴定坤教授,进行一场关于“未来经济预测方法论”的公开辩论。
吴教授,年近七旬,身着半旧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鹰。他是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扞卫者,信奉数据、模型与严密的逻辑推演。在他和他的追随者看来,我的“食卦”理论,不过是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江湖骗术,是经不起学术严谨检验的奇谈怪论。
主持人是央视着名的财经评论员,他以沉稳而富有煽动性的声音介绍了双方,并将话语权首先交给了吴教授。
“张先生提出的所谓‘食卦’理论,声称能通过饮食现象洞察经济脉搏,甚至预测未来趋势。”吴教授的声音透过高质量的扩音系统,清晰地传遍会场的每个角落,带着一种学院派特有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必须直言,这是一种危险的、反科学的倾向!经济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其运行有其内在规律,岂能等同于市井之间的饮食偏好、杯盘之间的所谓‘气运’?这是对严谨学术的亵渎,也是对公众智慧的侮辱!”
他的话语如同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直接定性。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穿着保守、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学者频频点头,看向我的目光中充满了鄙夷和不屑。
换做几年前,面对如此直截了当的攻击,我或许会感到紧张,甚至愤怒。但此刻,我心中一片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怜悯。他们被困在自己构建的模型牢笼里,却以为看到了整个天空。
我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微微调整了一下面前话筒的角度,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我看到邹帅和安然坐在前排,邹帅的眉头微蹙,带着担忧;安然则一如既往的冷静,只是放在膝上的手,指节微微收紧。我还看到了金爷,他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端着茶杯,神态悠闲,仿佛在欣赏一出与他无关的好戏。维克多则坐在另一侧,碧蓝的眼睛里闪烁着感兴趣的光芒,像是一个在观察新奇实验样本的科学家。
食卦推演,启动——观“势”。
我的目光如同无形的触须,迅速扫过全场,捕捉着那些可以用于构建“群体情绪卦象”的细微数据流。
推演完毕,我心念电转,已然有了对策。
“感谢吴教授尖锐的批评。”我开口了,声音通过话筒传出,平静而沉稳,没有丝毫火气,与吴教授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科学的精神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固守某一特定范式。吴教授笃信的计量模型,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之上,这固然重要,但如同通过观察马车的轨迹来预测汽车的速度,难免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轻轻点击手中的遥控器,身后巨大的环形屏幕亮起,没有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反而呈现出一张张看似毫无关联的图片——全球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堆积情况、社交媒体上关于“预制菜”的讨论热度热力图、某知名连锁咖啡品牌在不同城市的订单密度变化曲线、甚至是一张展示了不同地区餐厅外卖包装盒使用材质的对比图。
台下响起一阵疑惑的窃窃私语。
“吴教授,您和您的团队,想必拥有最完善的经济数据终端。”我继续说道,目光直视吴教授,“那么,请问您的模型,能否在三个月前,仅通过观察这些看似‘无关’的现象,”我指向屏幕,“精准预测到东南沿海某中型城市,会因为其本地特色的‘生腌’海鲜网络销量暴增,而意外导致其小型冷链物流产业迎来一波投资热潮,并间接拉动了当地包装材料企业的股价上涨超过百分之三十?”
吴教授眉头紧锁,显然被这个具体而微、却又完全超出传统模型关注范围的问题问住了。他沉声道:“这种局部、偶然的现象,不具备宏观代表性!经济预测关注的是gdp、cpi、pi等核心指标!”
“偶然?”我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属于“食卦”掌控者的自信,“在各位眼中,这些是偶然。但在我的‘食卦’体系里,它们是社会经济体这个复杂生命体最真实的‘代谢产物’和‘神经末梢反馈’。”
我再次点击遥控,屏幕上的图像开始流动、组合,形成一张巨大的、动态的数据可视化图谱。
“让我们抛开那些抽象的宏观指标,回归到人类最基础、最永恒的行为——‘食’。”我的声音抬高,带着一种宣讲真理般的感染力,“请允许我,以‘全球小麦减产预期与面食文化国家社会稳定性的关联’为例,向各位展示,‘食卦’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预警模型。”
食卦推演,深度演示——构建“粮食安全卦象模型”。
我的话语如同引导员,将所有人的思绪带入一个全新的分析维度。
“‘民以食为天’,”我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这不仅仅是句古话,而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底层代码。当最基本的口粮——面粉制成的面包、面条——出现价格波动时,它所触动的,不是简单的消费弹性,而是最深层次的生存安全感。”
我放大埃及开罗某传统面包店外的排队画面,“请各位注意观察,当排队长度超过日常平均值百分之五十,且顾客面部表情由平静转为焦躁,肢体语言出现推搡、争执的苗头时——这不仅仅是市场现象,这是社会情绪的‘燃点’正在降低的明确信号!”
我又调出某国军方食品供应采购清单的历史数据对比,“甚至,我们可以从军队野战口粮中,压缩饼干与能量棒的比例变化,窥见其对未来社会稳定性潜在风险的隐性评估。”
“这个模型,”我指着那绚烂而令人敬畏的图像,“它不给出一个确定的、冰冷的数字。它呈现的是一种‘势’,一种由天地、政策、物流、尤其是亿万人心共同作用形成的‘概率场’。它告诉我们,在哪些节点,施加怎样的影响(如增加援助、释放储备、调控舆论),可以最大程度地平抑波动,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这,就是‘食卦’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应用——它不是预测末日,而是管理未来!”
我的演示结束了。整个会场,陷入了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
落针可闻。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移动。所有人都被那套将宏观与微观、自然与社会、数据与人心完美融合的“卦象模型”所震撼。它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活生生的生态系统诊断工具。
吴定坤教授张了张嘴,似乎还想反驳,但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仍在缓缓流转的模型,那双惯于在故纸堆和公式中寻找答案的眼睛里,第一次出现了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他发现,自己赖以成名的武器,在这个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分析框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哗——!”
不知是谁带头,掌声如同初起的潮水,从会场的一个角落响起,迅速蔓延开来,最终汇成了震耳欲聋的雷鸣!这掌声,不仅仅是送给一场精彩的辩论,更是送给一种可能颠覆传统认知的新范式!
我看到邹帅用力地鼓着掌,脸上的担忧早已被兴奋取代;安然依旧冷静,但她的嘴角,勾起了一抹极淡、却真实存在的笑意。金爷遥遥地向我举了举茶杯。维克多则直接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用口型对我说:“brilliant!”(精彩!
我站在讲台中央,沐浴在这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无数道变得炽热、崇拜的目光中。胸腔里那股因王姨和老陈而产生的滞涩感,早已被一种巨大的、充塞天地的成就感和权力感所取代。
看吧,这就是我的世界!这就是“食卦”的力量!它足以让学术泰斗哑口无言,让精英阶层为之倾倒!那些来自于过去、来自于底层烟火气的评判和感伤,在这煌煌大势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与可笑!
我的目光扫过全场,如同君临。心中那份因能力而生的傲慢,如同被这场掌声浇灌的藤蔓,疯狂地滋长、蔓延。
我证明了“食卦”的价值,也再次用这辉煌的胜利,牢牢地封印了内心那一丝不该有的软弱。
此役,我,不再是异数,而是……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