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录制完成(1 / 1)

送走林晓后,苏晚并没有立刻休息。零点看书 已发布最歆蟑洁

她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笼罩着那本写满了音符和标记的乐谱本。

初步的编曲讨论和排练虽然顺利,但她深知,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将纸上谈兵转化为录音棚里精准、富有感染力的声音,需要更周密的计划和更严格的执行。

她拿出日程本,开始规划接下来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录音安排,需要协调不同乐手、歌手的时间,预订学校的录音棚,每一项都是繁琐的挑战。

周一清晨,北京的寒风依旧刺骨,但天空是难得的湛蓝。

苏晚裹紧了厚重的羽绒服,戴上头盔和手套,走到了宿舍楼下的停车场。

那辆黑色的杜卡迪onster 821静静伫立在冬日稀疏的阳光下,流线型的车身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花,金属部件在低温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小绒布,简单擦拭了一下座垫和手把上的霜,动作熟练而利落。

跨上车,沉重的车身在她熟练的操控下稳稳立住,拧动钥匙,仪表盘亮起,随即她按下启动钮,低沉的轰鸣声瞬间打破了校园清晨的宁静,排气喷出的淡淡白雾融入寒冷的空气中。

她轻轻拧动油门,摩托车沉稳地驶出校园,朝着市区一家专业的录音器材租赁店方向而去——为了确保录音质量,她决定租赁一些更专业的音效卡和话放。

接下来的日子,苏晚的生活节奏快得如同她胯下那辆杜卡迪的引擎。

白天,她依然是央音那个勤奋的学生,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琴房之间,完成繁重的课业,准备提前毕业所需的各项资料;

而到了放学后和周末,她就彻底变身为一个全身心投入的音乐制作人,奔波于学校的各个排练室和录音棚之间。

三月中旬,一个周六的上午,第一次正式的录音在学校的数字录音棚进行,内容是《遇见》的弦乐部分。

苏晚提前半小时就到了,她背着装有租赁设备的背包,手里还提着给乐手们准备的咖啡和热水。

录音棚里很安静,只有机器运行的低频噪音。

她仔细检查了麦克风的摆放位置,调试了音效卡和录音软体,确保一切就绪。

李娜带着中提琴手杨欣和大提琴手刘阳准时抵达。

三人都是专业的管弦系学生,带着自己的乐器,神情认真。

寒暄过后,大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苏晚坐在控制室的调音台前,戴上监听耳机,通过玻璃隔断看着录音间里的三位乐手。

“我们先整体合一遍,找找感觉,不用有压力。”苏晚通过麦克风对里面说道,她的声音通过耳机清晰地传到乐手耳中。

李娜点点头,架好小提琴,杨欣和刘阳也调整好姿势。

苏晚在控制台按下录音键,同时播放早已录好的钢琴导唱轨。

悠扬的钢琴声响起,随后,弦乐声部加入。

小提琴的高音如同晨曦,中提琴温润的音色填充了和声的肌理,大提琴低沉而温暖的共鸣则如同坚实的大地,三者交织,瞬间为《遇见》的旋律披上了一层细腻而深情的外衣。

然而,第一次合奏并不完美。

苏晚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细节问题。

她在耳机里说道:“娜姐,第三小节进入时,气息可以再轻柔一点,不要那么突兀,像是悄悄融进来的感觉。杨欣,中提琴这里和声的力度稍微收一点,别抢了小提琴的旋律线。刘阳,大提琴的低音铺底非常稳,保持住。”

乐手们根据她的指示进行调整。

一遍,两遍,三遍有时是为了一个乐句的呼吸统一,有时是为了某个音符的力度控制。

苏晚在控制室里,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音轨波形,耳朵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瑕疵。

她时而要求某个声部单独重录某个乐句,时而调整麦克风的输入电平。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

当最终一版所有声部都完美契合,情感饱满,技术精准的弦乐录制完成时,苏晚摘下耳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透过玻璃,对录音间里同样面带疲惫但眼神兴奋的三位乐手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刻的成就感,暂时驱散了所有的疲惫。

录制《欧若拉》的过程则更具挑战性。

这首歌的配器更复杂,除了弦乐组(这次是另外预约的时间录制),更重要的是张力架子鼓和周凯电贝斯的节奏部分。

在排练室磨合好的节奏和力度,进入录音棚后,在专业麦克风的捕捉下,又会暴露出新的问题。

张力架子鼓的军鼓滚奏力度足够,但在录音中发现高频有些刺耳,需要调整麦克风的角度或在后期进行均衡处理。

周凯的贝斯线条稳如磐石,但在与底鼓的配合上,偶尔会出现极其细微的时间差,需要反覆录制以确保绝对同步。

苏晚在控制室里,一遍遍地听着回放,用专业术语与两位乐手沟通:

“张力,第二遍副歌的踩镲开镲时间再提前一点点,对,就是那里!”

“周凯,贝斯在桥段部分的滑音处理得非常棒,但请注意尾音的衰减,不要太突兀。”

他们花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才将《欧若拉》的节奏部分打磨到苏晚满意的程度。

当她最后听到那融合了强劲鼓点、弹性贝斯、绚烂弦乐和空灵合成器音效的完整伴奏时,彷彿真的看到了北极圈夜空中那变幻莫测、瑰丽无比的欧若拉之光,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了。

《月牙湾》的录制是分期进行的。

先是王悦的琵琶独奏部分。

在民乐系一个专门的小录音室里,王悦抱着她的红木琵琶,在麦克风前坐得笔直。

苏晚同样担任制作人的角色,引导着她的情绪。

“王悦,想象你现在就站在敦煌的鸣沙山上,眼前是连绵的沙丘,风吹过,带着沙粒”苏晚描述着划面,“所以轮指再飘逸一点,带点风沙的苍凉感。”

送走林晓后,苏晚并没有立刻休息。

她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笼罩着那本写满了音符和标记的乐谱本。

初步的编曲讨论和排练虽然顺利,但她深知,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将纸上谈兵转化为录音棚里精准、富有感染力的声音,需要更周密的计划和更严格的执行。

她拿出日程本,开始规划接下来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录音安排,需要协调不同乐手、歌手的时间,预订学校的录音棚,每一项都是繁琐的挑战。

周一清晨,北京的寒风依旧刺骨,但天空是难得的湛蓝。

苏晚裹紧了厚重的羽绒服,戴上头盔和手套,走到了宿舍楼下的停车场。

那辆黑色的杜卡迪onster 821静静伫立在冬日稀疏的阳光下,流线型的车身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花,金属部件在低温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小绒布,简单擦拭了一下座垫和手把上的霜,动作熟练而利落。

跨上车,沉重的车身在她熟练的操控下稳稳立住,拧动钥匙,仪表盘亮起,随即她按下启动钮,低沉的轰鸣声瞬间打破了校园清晨的宁静,排气喷出的淡淡白雾融入寒冷的空气中。

她轻轻拧动油门,摩托车沉稳地驶出校园,朝着市区一家专业的录音器材租赁店方向而去——为了确保录音质量,她决定租赁一些更专业的音效卡和话放。

接下来的日子,苏晚的生活节奏快得如同她胯下那辆杜卡迪的引擎。

白天,她依然是央音那个勤奋的学生,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琴房之间,完成繁重的课业,准备提前毕业所需的各项资料;

而到了放学后和周末,她就彻底变身为一个全身心投入的音乐制作人,奔波于学校的各个排练室和录音棚之间。

三月中旬,一个周六的上午,第一次正式的录音在学校的数字录音棚进行,内容是《遇见》的弦乐部分。

苏晚提前半小时就到了,她背着装有租赁设备的背包,手里还提着给乐手们准备的咖啡和热水。

录音棚里很安静,只有机器运行的低频噪音。

她仔细检查了麦克风的摆放位置,调试了音效卡和录音软体,确保一切就绪。

李娜带着中提琴手杨欣和大提琴手刘阳准时抵达。

三人都是专业的管弦系学生,带着自己的乐器,神情认真。

寒暄过后,大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苏晚坐在控制室的调音台前,戴上监听耳机,通过玻璃隔断看着录音间里的三位乐手。

“我们先整体合一遍,找找感觉,不用有压力。”苏晚通过麦克风对里面说道,她的声音通过耳机清晰地传到乐手耳中。

李娜点点头,架好小提琴,杨欣和刘阳也调整好姿势。

苏晚在控制台按下录音键,同时播放早已录好的钢琴导唱轨。

悠扬的钢琴声响起,随后,弦乐声部加入。

小提琴的高音如同晨曦,中提琴温润的音色填充了和声的肌理,大提琴低沉而温暖的共鸣则如同坚实的大地,三者交织,瞬间为《遇见》的旋律披上了一层细腻而深情的外衣。

然而,第一次合奏并不完美。

苏晚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细节问题。

她在耳机里说道:“娜姐,第三小节进入时,气息可以再轻柔一点,不要那么突兀,像是悄悄融进来的感觉。杨欣,中提琴这里和声的力度稍微收一点,别抢了小提琴的旋律线。刘阳,大提琴的低音铺底非常稳,保持住。”

乐手们根据她的指示进行调整。

一遍,两遍,三遍有时是为了一个乐句的呼吸统一,有时是为了某个音符的力度控制。

苏晚在控制室里,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音轨波形,耳朵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瑕疵。

她时而要求某个声部单独重录某个乐句,时而调整麦克风的输入电平。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

当最终一版所有声部都完美契合,情感饱满,技术精准的弦乐录制完成时,苏晚摘下耳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透过玻璃,对录音间里同样面带疲惫但眼神兴奋的三位乐手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刻的成就感,暂时驱散了所有的疲惫。

录制《欧若拉》的过程则更具挑战性。

这首歌的配器更复杂,除了弦乐组(这次是另外预约的时间录制),更重要的是张力架子鼓和周凯电贝斯的节奏部分。

在排练室磨合好的节奏和力度,进入录音棚后,在专业麦克风的捕捉下,又会暴露出新的问题。

张力架子鼓的军鼓滚奏力度足够,但在录音中发现高频有些刺耳,需要调整麦克风的角度或在后期进行均衡处理。

周凯的贝斯线条稳如磐石,但在与底鼓的配合上,偶尔会出现极其细微的时间差,需要反覆录制以确保绝对同步。

苏晚在控制室里,一遍遍地听着回放,用专业术语与两位乐手沟通:

“张力,第二遍副歌的踩镲开镲时间再提前一点点,对,就是那里!”

“周凯,贝斯在桥段部分的滑音处理得非常棒,但请注意尾音的衰减,不要太突兀。”

他们花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才将《欧若拉》的节奏部分打磨到苏晚满意的程度。

当她最后听到那融合了强劲鼓点、弹性贝斯、绚烂弦乐和空灵合成器音效的完整伴奏时,彷彿真的看到了北极圈夜空中那变幻莫测、瑰丽无比的欧若拉之光,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了。

《月牙湾》的录制是分期进行的。

先是王悦的琵琶独奏部分。

在民乐系一个专门的小录音室里,王悦抱着她的红木琵琶,在麦克风前坐得笔直。

苏晚同样担任制作人的角色,引导着她的情绪。

“王悦,想象你现在就站在敦煌的鸣沙山上,眼前是连绵的沙丘,风吹过,带着沙粒”苏晚描述着划面,“所以轮指再飘逸一点,带点风沙的苍凉感。”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都市战神归来 重生八零:开局绝色小姨子求收留 重生八零:五个儿女被我带飞了 官途凶猛:从选调生开始的通天路 28世纪高武:我是最强精神念师 开局被灭口,我靠直播逆天改命 谁说这孩子出生,这孩子可太棒了 我在深渊收容所当管理员 收古董成为大佬 最后一只寻宝鼠:开局掀了古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