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铭心潮澎湃,对这位坐化大能的境界与手段感到无比钦佩与震撼之际。
周围那极致的宁静与混沌突然泛起了涟漪,如同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变化。
绝对的虚无开始褪去,色彩与形态以一种超越现实逻辑的方式缓缓浮现、凝聚。
他来到了一处奇异空间之中,抬头望去,没有天空,只有层层叠叠、不断生灭的幻影,时而如壮丽星云,时而如幽深丛林,时而如喧嚣市井,时而如寂静战场……
无数世界的剪影在此叠加、流淌。
空间的中央,有一团柔和而明亮的光源,那光芒并不刺眼,却让人心驰神往。
光芒中,隐约可见一道身影,背对着苏铭,盘膝而坐。
身形并非实体,更象是由的意念凝聚而成,散发着一种亘古、宁静、包容万有的气息。
苏铭心中凛然,立刻意识到,这恐怕就是岳瑞口中的那位。
坐化于此的上古大能所残留的意志显化!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躬敬地朝着那道背影躬身行礼:
“晚辈苏铭,误入前辈清修之地,若有打扰,还望前辈海函。”
苏铭姿态放得极低。
纵然是一道意识,但面对这等存在,再如何躬敬都不为过。
那光影并未转身,却有一个温和、平静,仿佛直接响彻在苏铭灵魂深处的意念传递开来:
“非是误入,而是缘至。
你能连破‘序之城’、‘乱之渊’、‘生死境’、‘创灭轮’四重幻境,直至此处,便是缘分。”
苏铭心中一震。
看来之前的四重幻境,并非随机生成,而是这位大能精心设置的考验与引导!
那其目的又是为何?
苏铭顿时觉得脊背发凉,该不会是要夺舍吧?!
自己本就是穿越者,只是魂穿到了这人身上,算是鸠占鹊巢,再来个梅开二度,那可就搞笑了。
虽然心里七上八上的,但苏铭嘴上可不敢有丝毫怠慢,一股脑儿将写册子学的词语都用了出来:
“前辈神通无量,简直惊为天人,幻境更是玄妙精深,令晚辈获益匪浅,这才得已窥得法则真意。”
那虚影没有接苏铭的话,而是自顾自的继续说道:
“悠悠岁月,星移斗转。
自吾身合此地,留此一念以待有缘,古往今来,踏足此间者,如恒河沙数。”
随着这意念,周围那流转的世界幻影中,骤然浮现出无数模糊的光点,每一个光点,都隐约映照出一道身影。
有的身披华服,气度雍容;
有的背负长剑,锋芒毕露;
有的笼罩在元素光环之中,气息磅礴;
有的则如同暗影,诡秘难测……
形态各异,种族万千,但无一例外,都散发着强大的能量波动和惊人的天赋。
“其中,不乏惊才绝艳之辈。
有天生道体,六岁炼炁;
有气运加身,奇遇不断……
彼等天赋、机缘,皆堪称一时之选,世所罕见。”
那意念平淡地陈述着,仿佛在诉说与己无关的故事,然而,接下来的话语,却让苏铭心神剧震:
“然,能堪破‘序之城’之僵死束缚,明悟秩序真意而非沉沦其规者,十不存一。”
一个又一个的光点,在“序之城”的幻影中黯淡、碎裂,那些身影变得如行尸走肉,最终成为了城中的一员。
苏铭心中盍然,身上汗毛倒竖。
原来‘序之城’中的那些人形,都是一个个天才的尸体!!!
“能于‘乱之渊’之无尽狂乱中,守住本心一线清明,知混乱之虚而非迷失其中者,百不存一。”
更多的光点在代表“混沌深渊”的狂暴旋涡中,如同被卷入风暴的萤火,瞬间熄灭,他们的意识显然被那绝对的混乱彻底撕碎、同化。
“能立于‘生死境’之上,观生死轮回而不偏执一端,悟得相生相化之理者,万中无一。”
在代表“生死边界”的景象前,无数身影或沉溺于对生的极度渴望而化作枯骨,或恐惧于死的终极寂灭而心神崩溃。
仅有极少数的光点,能短暂地停留在那种微妙的平衡点上,闪铄着艰难通过的光芒。
“至于‘创灭轮’……”
那意念微微一顿,周围幻影中浮现出那片宇宙生灭的宏大景象:
“能置身创世之喜悦、灭世之威严,而不失本我,窥见轮回真缔,明悟‘一’之轮廓者……亘古以来,唯你一人。”
所有的光点都消失了,唯有代表苏铭的那一点微光,在宇宙生灭的宏大背景前,虽然渺小,却坚定地亮着,仿佛成为了那片混沌中的唯一坐标。
苏铭呼吸一窒,尽管心中有所猜测,但亲耳听到这位大能残念给出如此评价,依旧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涌遍全身!
亘古以来,唯他一人?!
这意味着,在无数岁月中,无数天才妖孽里,他是唯一一个,完全通过了这四重幻境考验,真正走到了这位大能残念面前的人!
那意念似乎感受到了苏铭的心潮澎湃,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汝之混沌法则,初看似是包容,实则内蕴‘洞察’与‘超然’。
能入乎其内,感受秩序之规、混乱之狂、生死之怖、创灭之威;
亦能出乎其外,不滞于物,不溺于情,直指本源。
此等心性资质,方是渡过此四境之关键。”
苏铭在心中仔细回味着虚影的话语,突然福灵心至来了一句:
“何为一?”
虚影传来的情绪微微一滞,似是因为苏铭的话超出了他的预料,顿了顿这才说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秩序与混乱,创造与毁灭,生与死,光与暗……
世间万象,看似对立,实则同出而异名,皆源于‘一’,归于‘一’。
此‘一’,可称‘道’,可称‘源’,亦可称……‘混沌’。”
苏铭瞳孔微缩!
对方直接点明了他所感悟法则的本质!
那意念继续平静地流淌:
“汝所见幻境,非是吾强加于你,而是映照汝心。
汝心向混沌,故见混沌之象。
若来者心向秩序,则见秩序极致之景;
若心向毁灭,则沉沦于终焉之虚无所映,非是幻境不同,而是观者之心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