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前,刘省长特意又对高育良和祁同伟说。
”好好工作,你们干出的成绩,全省都看得见。”
“是省长x2”
”叶尘,刘省长对你真是另眼相看啊。”
“是吧高老师。”
送走所有客人后,叶尘站在窗前,望着远去的车辆,若有所思。
顾晓芸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今天刘省长对高老师和祁同伟似乎很满意。”
叶尘点点头:”高老师沉稳干练,同伟锐意进取,都是可造之材。
关键是,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夜幕降临,叶尘家的灯光温暖而明亮。
随着叶承远的降生,叶尘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新的节奏。
白天,他在市委处理繁忙的公务;
晚上,只要没有紧急会议,他都会准时回家,陪在妻儿身边。
小承远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叶尘学会了换尿布、泡奶粉,甚至能在儿子的哭声中准确判断出他是饿了、困了还是需要换尿布。
每当他把儿子抱在怀里,看着那张酷似自己的小脸,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
顾晓芸产后恢复得很好,在公婆的悉心照料下,脸色一天比一天红润。
李素琴更是把所有的育儿经验都倾囊相授,婆媳之间的关系越发融洽。
汉东省的93年初春,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特有的气息。
在省委办公厅那间灯火常明的办公室里,年轻的叶尘却无暇品味这窗外的季节更迭。
只有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
他必须将那份感悟与思考,系统性地、富有创造性地呈现出来。
这不仅仅是一篇任务文章,这是他作为一名政策研究者,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是对时代之问最诚恳的回应,更是对那个老领导的答复。
他翻阅着厚厚的资料,从基层调研报告到宏观经济数据,从民生热点难点到国际前沿动态,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到那条通往未来的主脉。
数个不眠之夜的呕心沥血,无数次的推倒重来与字斟句酌,思想的火花在寂静中碰撞、凝结。
一篇题为 《关于新时期经济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及我国高质量发展五年计划构想》的雄文,在他笔下磅礴而出。
当最后一个字符落定,晨光恰好通过窗棂,洒在墨香未干的文稿上,仿佛为这份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蓝图,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已经在办公室坐了一整夜。
文章在最新一期的《汉东日报》头版重磅刊发,宛如一颗思想界的“深水炸弹”,瞬间打破了平静。
开篇即是直抵人心的时代之问与坚定回答:“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绝非冰冷数字的堆砌,而是让每一位辛勤耕耘的普通百姓,都能过上更有尊严、更有保障、更有希望的生活。”
这第一句话,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清淅地划破了长期以来“唯gdp论”的迷思,将“人”的价值,庄严地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
这不仅仅是一个观点,更是一种宣言,宣告了一种新发展伦理的诞生。
发展必须扎根人民,构建以民生福祉为内核的“温度标尺”。
叶尘在文中深刻指出,我们的发展绝不能陷入“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怪圈。
gdp的增速再快,若百姓的“钱袋子”没有同步鼓起来,看病就医依然困难重重,孩子们“上好学”的愿望难以实现,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期盼无处寄托,那么这样的发展,其意义何在?成色几何?
要构建一套以民生改善为内核的新型发展评价体系。
这套体系不仅关注宏观的经济指标,更要引入一系列微观的、可感知的“幸福指数”。
如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城乡社区养老与托育复盖率、基本药物可及性与蓝天碧水净土指数等。
“我们要让发展的成果,像阳光和雨露一样,公平地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真正惠及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让幸福的微笑绽放在每一位奋斗者的脸上。”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图景,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制度温情。
创新必须服务实体,扮演赋能产业的“实干英雄”。
针对一度出现的“虚拟经济过热”、“资本空转”和“创新孤岛”现象,叶尘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不是悬浮于空的楼阁,更不是资本追逐风口的游戏,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实体经济的肥沃土壤。”
政府要扮演好“智慧园丁”的角色,而非“霸道总裁”。
政府的职责,在于精心构筑阳光雨露般的创新生态——通过普惠式的财税支持、精准化的产业引导基金、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以及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为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专注于“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提供生长的沃土。
要让科技的种子,在实体经济的广袤田野中,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结出提升生产力、锻造竞争力的硕果。
为此,要全力打通产学研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创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成果,不再是锁在柜子里的论文和专利,
而能通过高效的技术市场和中试平台,精准、快速地流向生产线,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切实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轫性与安全水平。
破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要以内核都市圈为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交互”的局域经济新格局。
“当我们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用协同发展的密钥匙打破有形无形的地域界限,让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我国经济的纵深优势和发展潜力将被极大激发,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当我们把发展的落脚点,坚定不移地放在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上;
当我们把创新的方向盘,牢牢对准实体经济发展的迫切须求上;
当我们用协同发展的理念,共同绘制一幅波澜壮阔的局域发展新画卷——中国经济这片浩瀚的海洋,必将冲破暂时的迷雾与暗礁,迎来更加广阔、更加辉煌的发展新天地!”
文章一经发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汉东一域,迅速形成了全国性的思想冲击波。
在普通民众中,文章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让老百姓更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