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放己经洗漱完毕。
他其实起初只想回来随便对付一宿或者还了书给了鬼器就尽快离开的,只需要再给那个摩托司机打个电话就行。
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事要做。
可是外婆行动太快了,自己潜意识也在挽留着身体。
风扇呼啦啦吹着,天花板在眼的一张一合里渐朦胧。他闭上眼。
偷个懒吧
就这一次。
月影悄然,凉风习习,云放沉沉睡去。
次日一早,随着外婆下地摘了些菜,云放站在山丘高处望了望田垄。
——他试探了几次有关父母的事,可外婆面色悲伤难掩。
邻里口径也很一致,“你问路老太她儿啊?哦,你是她孙子?哎她儿子儿媳两个人可都是好人”
“可惜了。”
清晨的光好像也带着困意,白灿灿而不显炙热,温和打在田野。
看过去应该会是一大片的金黄,无尽交织,在阳光映射下闯入人眼。
现在却东缺一块西少一块。
乡村的人早己只剩老年人,随着时间流逝,屋舍废弃,田野搁置。
荷塘也不复旧时,无人打理后水面灰扑扑,见不着翠绿喜人的叶,欲说还休的花。
但这方小小天地至今还是许多人心心念念的家。云放记得,每逢过年小村子热闹得像被锣鼓簇拥,满天满地爆竹屑被吹着,冬日一片红。
这样可爱,也这样脆弱。这个村子如果遭受厉鬼袭击,哪怕只是最低级的d级鬼也会被彻底覆灭。
不过相对城里普通人而言,这里己经是非常安全的地方。
城市,因为人口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际圈,既被厉鬼环伺,又在不断催生新的“恶”。
当今大部分鬼的目标改变,以污染为主注定它们一定会在人多的地方出手,尤其拥有域之后。
问题在于——部分鬼具有移动性,如商贩;有域的鬼往往也拥有诱惑千里之外的人入域的能力,如呼唤。
草叶微摇,云放静静站着。
这天底下,早就没有了任何安宁可言,所谓逃避,也只是自欺欺人。
他笑了笑,只是更加努力去看清眼前的一切。
手机忽然震动,是情报大厅的信息。
——「商贩」信息更新——
截止目前,明确消失在其内的人数己经超出百人,且昨晚开始商贩的活跃性大为增加。
我们决定招三名序列者一同进入,探索信息,寻找域入口或契机,按照官方规矩发放奖励。
「商贩」内有干扰通讯的力量,请有意进入的序列者在今天22:00前到c区1组办公楼602室(具体位置)进行作战部署以及领取灵异屏蔽器。
请诸位随我们一同,斩鬼!
—
灵异屏蔽器,每个可以使用两次。
用以阻隔灵异对通讯的切断,可以在鬼的领地实现及时交换信息。
但弊端也很明显——一人使用屏蔽器成功发送了讯息,其他人除非也恰好在使用,否则只能等到其开启屏蔽才可接收到。
个中存有不确定性,不过己经没有更好的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传送石虽然具有在不太强的鬼领地或者域里将人送走的能力,可该次与鬼的接触会使人身上沾染鬼的因果。
第二次进入依旧想使用传送石脱身将无比困难。
现如今鬼的复苏带动灵异道具和鬼器资源的紧张,各地调配皆显紧张。
“小云,吃西瓜不!”
远远听到外婆叫着自己,云放回过神,收起手机往家里跑,顺带祈祷切西瓜的刀没有刚切过蒜。
他做好决定。
今天,吃过午饭就离开吧。
晚上就可以寻找商业街入口。目前其出现过的地方烛龙己经标注在信息里,需要注意其只在城西连续出现过。
信息里分析道,该地灵异磁场可能与「商贩」契合,因此下次出现在城西的概率很大。
至于前去c区1组
自己不是烛龙的人,当然不在那条讯息里招揽的序列者行列。
思绪流转间,西瓜己经近在眼前。
云放收回纷乱想法,美美来了一大口,顿时面色一变!
“外婆,这瓜怎么一股姜味”
“哎哟,早上切了点姜末中午炒菜呢,又忘了。”
“”
好消息:没有蒜味。
坏消息:还有高手。
——
南临,21:30。
莫语与苏荷己经于昨日晚间回到办公楼,情报再度拓宽些许。
可是,她们和邓光启、方青晗一样,没有经历入夜。
为什么只有陈晴一人被拉进了域?
这个问题只靠目前掌握的东西完全无法给出答案。
那些突增的巷口失踪者他们拉了一份名单出来,可这些人没有任何共性。
男女、老少、闲散人员、公职人员、学生、乞丐
他们身份上各不相同,仅有的相似之处或许就是失踪前出现在某条巷口附近。
陈晴己经去了培训处,现在在进行理论知识的速成学习。
今晚的行动,包含b4小队西人以及最新报名进入的三名外地序列者。他们所在的地域近来相对安稳,人手有空余,也便有人参与进来南临的任务。
办公桌前端七人围坐,莫语居于首位讲解行动计划。
还不明确这只鬼的域是有现世入口还是只能依靠契机,但当时陈晴与其他二人同时进去却只有她被带进夜里,故应该是后者。
几人会议结束后时间己经来到了22:36,当即全员动身去往探查组发现的商贩最新现身巷口——依旧,在城西。
针对未定级特殊厉鬼「商贩」的行动,正式开始!
—
远在异地的陈晴此时还在听着授课老师讲解面对未知鬼怪可能的生路。
“未知,就像抛给你十条路径,后面有滚山巨石逼迫你选择唯一正确的路。前路纷杂,死路逼近,要怎么选择?”
“根据当前己知的信息分析正确路径最大可能性,或者作出尝试——即使会付出一点代价。此外后方巨石也需评估,它带来的代价与错误道路的代价进行对比。风险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