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99新戏选角
清晨的阳光通过薄纱,轻柔地洒在屋内,
“你怎么起那么早?”
一道慵懒的声音,从叶柯身后传来。
穿着睡裙的许情,发丝随意地散落肩头,整个人带着未完全清醒的倦意,微微倚靠着门框,那姿态尽显慵懒风情。
站在阳台上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重要之事,叶柯半响才回应道:“恩,今天得去中影一趟。”
“是为了那部《入师》?不是说李洋都筹备齐了么,至于要那么急么。”
许情神情满是疑惑,眉眼间还带着几分困倦,似乎还未从昨晚激烈讨论剧本的疯狂劲中缓过神来。
她实在有点想不通,叶柯这急躁的性子。
才刚刚风尘仆仆地回到首都,就火力全开地与自己争论,完之后拍拍屁股又要走人。
这行事风格,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转过身来,目光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许情,叶柯缓缓开口:
“一些主要角色还没人选,比如女主角。”
那眼神中,似乎藏着许多意味深长别样意思。
“我?怎么样。”
许情闻言,瞬间来了精神,妩媚地一笑,眼中闪铄着期待的光芒,可紧接着又有些不确定地自言自语道:“不过你现在跟李洋再次合作,确实比之前要惹眼许多,第一次拍电影就拿到欧洲三大之一柏林奖,这次肯定有许多一线演员眼巴巴望着等你们开始选角试镜呢。”
她深知,在这个娱乐圈里,名气和奖项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如今叶柯和李洋这对搭档,已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们只想要合适的,而且我们也是优先选择自己人。”
叶柯毫不掩饰这种帮亲不帮理的想法,语气坚定而有力。在他看来,好不容易在这个圈子里崭露头角,怎能随波逐流,被外界的各种因素左右。
其实仔细想想,倒也不是不行,但凡叶柯与李洋放出点风声,还真有不少公司与大牌演员愿意自降身价参演。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一句,只要叶柯愿意,他们甚至可以零成本拍摄,毕竟有的是人愿意出钱来拍这部备受期待的作品。
虽说如今《盲井》早已满月下档了。
如同之前叶柯、李洋和韩三屏所推测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后劲很一般。
可以说要不是在柏林有所斩获,可能连一千万的票房都不到。
但在如今这个商业大片才刚刚冒头的年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算是极为能打的了。
能执导一部内地票房过千万的电影,足以让导演普升为一线大导。
而能主演一部电影获得如此票房,叶柯也算是稳稳身一线明星演员的行列。
然而,如今国内掌握电影话语权的那些“老爷们”,其实挺看不起商业片的。
在这个电影艺术至上的年代,在他们眼中,只有能在国外拿奖的才是厉害的导演。
那些光会卖票房的,被他们视为浑身沾满铜臭味的投机分子,根本不懂电影艺术!
要不是《盲井》这部电影在柏林获奖,可能得到的评价也不会太高。
就象冯晓刚,连续三年都拍出了票房三千万以上的电影,可依旧不被“老爷们”接受,还天天挨批评,金鸡百花奖更是与他无缘。
如今的冯晓刚倒也豁达,在他看来,只要有票房就是胜利,外界的看法也不再那么重要。
见没有外人在,许情也不客气地打趣道:“你这话也不怕被人听到,到时候有些人,可就要说你不利于团结了。”
其实她倒也不在意叶柯这种说法,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哪个人不是这样呢?
上至大公司,下至导演们,每次有新片开拍,或许不是主角,但大多也会让身边好友亲属出演重要角色,那风风火火第一个吆喝的,必然是自己人。
叶柯摆出一副很无奈的表情,苦笑着说:“没办法,身不由己,兄弟们也想出头。”
其实在他心里,不仅仅是喜欢做演员,能够饰演自己所喜欢的角色,
同时还希望顺势扶一下身边的好友,不仅仅是黄博、王保强,还有301那几个充满热情的牲口们。
但凡叶柯说一句:来吧,崽给爷演个户体。
罗禁他们三个肯定乐得屁颠屁颠地答应,
被他这幅江湖大哥的话语给逗乐了,许情笑容满面地说道:“别说什么女主角,你要是有需要,龙套我也不介意。”
顿了顿,她又认真地说:“《入师》这剧本很好,很多情节都让我很喜欢,很感动。而且这种独属于东方文化的生死观阐述的很好。,
昨晚,许情除了在讨论剧本时慰得痛快,也有幸优先看到了《入师》的剧本。
这其实就是一部借用“入师”的视角,来讲述东方人的生死观念,以及丧葬文化的故事。
故事本身通俗易懂,有让人捧腹的笑点,也有感人至深的煽情片段,借助一个个死者的故事,
细腻地表现出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
故事的内核看似通篇都在说不同的死亡,但其实更是在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这也是儒家观念中对待死亡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死亡并不可怕,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活着的人只需要怀揣着对死亡的敬意,好好地享受活着的过程就行。
“行了,你先休息。”
叶柯看了看时间,说道,“温情和武熊在楼下等着呢。”
此时的他,已经穿戴完毕,将随身物品仔细整理好,准备出门。
回想起昨晚,深夜到达首都后,本已开好酒店准备好好休息一番,可许情却早早地把车子开到酒店处,这让叶柯不得不进行了一次深夜探讨剧本。
中影,韩董的办公室内。
装饰简约而不失大气,墙上挂着几幅颇具艺术感的电影海报,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电影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叶柯、李洋与韩三屏围坐在办公桌旁,气氛略显紧张而专注。
半响后,一直沉默着看完最终版剧本的韩三屏,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赞叹之色:“是个好剧本,好好拍,绝对明年有很大希望。”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多年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下的权威。
“其实不说国内,可能世界上大部分导演很少会将目光放在这个题材上。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韩三屏继续分析道。
作为中影的“座山雕”,他至少参与过几十乃至上百部电影的制作,对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观众喜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所以他当然清楚知道这部电影如果能拍出来,并且还能拍出水平的话,确实是能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去冲奖的。
本身那些老外们就对东方文化感到神秘,如果有一部探讨东方生死观和治丧文化的电影出现,
确实能够吸引他们的目光。
同时,《入师》确实是一部好本子,虽说从头到尾都没透露出票房大卖的气息,可是一眼看去就是奔着冲奖去的!
“确实是一部极为有新意的电影。”李洋很是认同地说道,眼神中闪铄着兴奋的光芒,“所以不仅仅是给老外们看,同时我们也需要一部,讲述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的电影。
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但是我们东方文化不同。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轻松、解脱,更不是去什么美好的天堂了。
对生者来说,死亡代表的是慎重悼念,是沉重的,而对逝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新生,是新的轮回开始。”
说着说着,李洋似乎又有点陷入到拍《盲并》时探讨人性观点的状态中,整个人沉浸在对电影文化内函的思考里。
而看着两人的称赞,叶柯只是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其实这个题材并不新,应该来说,这个职业最早可追朔到夏商时期。只是没有人去太在意过。
入验”自古就有,类似入验师的行业早在古代“三礼之书”士丧礼》、《礼记》
和《周礼》均有记载,并作为凶礼非常重视。”
如不复生,就举行礼,为死者洁身、理发、剪指甲,表示洁净反本。
直到现在,这个仪式依旧没有断绝传承。
但是随着礼制发展的越来越完备,孝子贤孙因招待其他事情,不再亲自给死者进行更换衣服、
清洗身体的一些工作,就需要有些专门的人帮忙。于是就有了专业的入师。
至少在明清时期,专门为死者更换寿服、打理仪容仪表,送入棺的入师就已经很常见了。
直到现在,大部分殡仪馆内都有专业的入师团队,为死者在火化之前进行修容工作。
其实原版电影,是根据小日子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的。
那部电影拍得很好,是典型的日式治愈风格电影,通篇都在用“死亡”来探讨“生”的重要,
充满文艺气息。
但是,叶柯依旧没有照搬的想法。
不说《入师》里大量的日式文化背景和剧情,就说一件事,华夏难道就没入师这个行业了吗?
现在叶柯拿出的剧本,是结合了原版《入师》的内核故事主线,也就是以一名入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然后融入华夏背景和具体丧葬文化的故事。
与原版相比,这就成了一部很地道的,充满华夏文化韵味的电影。
其实原版《入师》的故事内核全是儒家的内函文化,属于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数国人看过之后,却反倒觉得新奇可敬。
不知是不是那句: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所以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念,自己也可以拍啊!
听着两人的话,韩三屏笑着问道:“角色呢,你们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还是说选角试镜?”
这次中影可不仅仅是负责发行,也有投资参与,但对于电影中角色人选,他一贯的作风都是让导演们自己去安排,并不会过多参与。
除非,是一些角色人选,需要他帮忙去邀请。
考虑了下,韩三屏又继续说道:“不过,你们要是弄个试镜人选也不是不行,毕竟很多演员最近可是拐着弯在我这里打听。”
叶柯与李洋对视一眼,随即了然,毕竟能在韩三屏这边拐弯打听,那么就不是什么小卡拉米了。
但其实正如说起来,他们除了女主角,和一些配角未定,好似也没什么特殊范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