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巷的丝线
雾水镇东头的绣娘巷,藏在一片老桑树林后,巷子里的青石板缝里都缠着彩线,风一吹,线丝飘起来,能在空气中织出转瞬即逝的彩光 。镇上老人说,绣娘巷的丝线不能捡,尤其是染着松烟墨的黑丝线,捡了的人,夜里会被绣娘“借”走指尖的温度,最后连针都握不住 。
苏晚是个绣娘,专程来雾水镇寻一种叫“云丝”的丝线。她循着桑树林找到绣娘巷时,夕阳正斜斜地照在巷口的老梨树上,树底下坐着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手里攥着根黑丝线,正往梨树干上缠,丝线绕着树干转了三圈,竟在树皮上绣出了一朵半开的梨花 。
“姑娘,来寻云丝?”老太太抬头,眼角的皱纹里夹着细碎的彩线,“这巷尾的绣坊里有,不过得先答我的题——你要云丝,是为了绣什么?”苏晚愣了愣,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绣稿,上面是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凤冠的位置空着,“我师父临终前说,云丝能绣出会发光的纹样,我想完成她没绣完的凤冠 。”
老太太点点头,领着苏晚往巷尾走。绣坊的门是梨花木做的,门上挂着块褪色的牌匾,写着“青瑶绣坊”西个绣出来的字 。推开门,满屋子的丝线挂在房梁上,红的似火,绿的如翡,唯独最里面的架子上,放着个乌木盒子,盒缝里渗出淡淡的金光 。
“云丝就在里面,但拿之前得应我一件事 。”老太太打开盒子,里面的云丝果然在发光,像把揉碎的星光纺成了线,“今晚子时,你得帮巷里的绣娘‘续线’。她们的丝线断了几十年,没人续上,就永远困在这巷子里 。”苏晚刚要答应,就看见乌木盒底刻着一行小字:“绣娘青瑶,以丝为魂,以线为引,候一知音” 。
夜里,苏晚坐在绣坊的花梨木桌前,桌上摆着十二根断了的彩线,每根线的末端都缠着一点微弱的光。老太太说,只要用云丝把断口接上,绣娘的魂就能跟着丝线,去往她们牵挂的地方 。苏晚捏着云丝,指尖刚碰到断了的红线,就听见耳边传来细碎的说话声——是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在说“阿爹的棉袄还没绣好,袖口的补丁得用驼色线” 。
她静下心来,将云丝与红线接在一起。刚打了个结,窗外突然飘进来一片梨花瓣,落在绣布上,竟化作了一个穿粉衫的绣娘虚影,虚影朝着苏晚笑了笑,转身飘出窗外,朝着镇西头的方向去了——那里住着个守了绣娘一辈子的老人,床头还放着件没绣完的棉袄 。
十二根丝线接完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苏晚抬头,看见满屋子的丝线都在发光,十几个绣娘虚影从丝线里走出来,朝着她躬身行礼,然后顺着巷口的桑树林,飘向了雾水镇的各个角落 。老太太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个绣绷,上面绣着朵完整的梨花,“青瑶绣坊的第一任绣娘青瑶,当年为了救洪水里的孩子,把自己的丝线都用来编救生绳,最后力气耗尽,困在了这巷子里。你帮她们续了线,也圆了青瑶的心愿 。”
苏晚拿起乌木盒里的云丝,回到绣坊的桌前。当云丝落在凤冠的绣稿上时,金线突然亮了起来,凤冠上的珠玉纹样,竟在晨光里微微晃动,像真的有只凤凰要从绣布上飞出来 。她低头绣着,指尖传来暖暖的温度,那是巷里的绣娘们,在以另一种方式,陪着她完成师父的遗愿 。
后来,苏晚留在了绣娘巷,开了家小绣坊。来往的人问她,绣坊里最特别的丝线是什么,她总会笑着指向房梁上那捆云丝:“是能绣出牵挂的线,只要心里记着要等的人,绣出来的纹样,就能指引他们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