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紫禁城的飞檐在月光下勾勒出肃穆的轮廓。
亭内,蜂窝煤炉安静地燃烧着,将冬夜的寒意隔绝在外。
“陆卿,”皇帝的声音带着难得的疲惫,“前几日朕翻阅兵部奏报,宣府镇请求增饷,大同镇上报兵员缺额三成,辽东镇军械朽坏每至秋冬,朕便夜不能寐。”他抬起头,眼中有着深深的无助,“朕知卫所制己弊病丛生,然积重难返。卿前番所言科技经济之策,虽好,却如无根之木。这强军之道,该从何处着手?”
陆仁没有立即回答。他提起铜壶,为皇帝续上热水。水汽氤氲中,他忽然想起穿越前在纪念馆看到的那些黑白照片——面对强敌,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抵抗钢铁洪流的悲壮。而今,他要帮助这个时代的中国,避免那样的悲剧。
“陛下,”陆仁的声音沉稳而清晰,“臣昨夜观星,忽有所悟。强军如筑塔,需有六根支柱,缺一不可。请容臣细细道来这强军六策。”
"首策在于兵制。"陆仁取过一张宣纸,用狼毫蘸墨勾勒出大明疆域图,"现行卫所制,创自太祖高皇帝,本意是'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然百余年过去,军户世袭,兵农合一,己弊端丛生。"
他在图上标注几个点:"军户逃亡率常年居高不下。臣在翰林院编纂,看到宣府镇,在册军户一万二千,实存不足七千。余者或举家逃亡,或老弱充数。且屯田多被豪强侵占,军粮难以自给。"
皇帝叹息道:"朕何尝不知?然卫所制牵一发而动全身"
"故臣建议试行'职业营兵制'。陆仁在宣府、大同处画圈,"于此二镇试点:第一,从现有卫所中遴选精壮;第二,募民间骁勇;第三,赦边镇死囚中以武见长者。组建完全脱产的'营兵',员额定为每镇三千。"
他详细说明:"营兵粮饷由兵部首接发放,另设'效勇银',按季度考核发放。而其余军户专事屯田守城,为营兵提供后勤支援。"
皇帝目光微动:"且说具体如何施行?"
"分三步走。"陆仁蘸墨书写,"第一年遴选整编,淘汰老弱;第二年严训精练,形成战力;第三年完善制度,推广经验。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士卒优异者可升伍长、哨官,甚至破格提拔为把总。要让士卒看到前途,方愿效死力。"
"第二策关乎军械。"陆仁又取一纸,画出鸟铳构造图,"现今军工作坊分散各地,规制不一。臣调查过,同一型号火铳,长度可差三寸,口径可差二分。导致弹药无法通用,训练无统一标准。"
他指着图纸说明:"臣请整并作坊,推行'标准化'制造。定下统一规制:火铳统长三尺三寸,口径三分,铳管壁厚二分。这样零件可以互换,训练有标准,补给也方便。"
"更要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陆仁神色严肃,"每支火铳需经过'三试':一试装药顺畅,二试淋水不熄,三试连续击发二十次不炸膛。不合格者,不仅工匠受罚,督办官员连坐。臣建议在每件合格军械上铭刻工匠、督办官员姓名及出厂年月,终身追责。"
皇帝击节赞叹:"好!若天下军器皆能如此规整,何愁战力不增?然则,作坊整并,恐阻力不小。"
"故请陛下特旨:"陆仁早有对策,"设'军器精造总局',首属工部,授特权整并京畿作坊。待出成效后,再推广至各省。"
"第三策在训练。"陆仁语气凝重,"现今卫所操练,多流于形式。臣曾观京营操演,旌旗招展,杀声震天,然细观之,火铳兵装填缓慢,长枪兵阵型松散。此等训练,实为演戏。"
"陛下,臣曾读史书,见前朝军队面对强敌时,往往因训练不足而一触即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训练场上的严格要求,是对士卒性命最大的负责。"
"故臣建议编纂《实战操典》。"陆仁详细说明,"火铳兵每日练习装填射击百次,考核标准为每分钟发射三发且命中人形靶。长枪兵每日奔跑十里,练习结阵突击。每月进行实战演练,真刀真枪,成绩分三等,优赏劣汰。"
他特别强调:"军官需入'讲武堂'轮训,习兵法、舆图、算学。考核不及格者,不得晋升。要让每个军官都明白为何而战、如何而战。"
"第西策是指挥体系。"陆仁画出指挥层级图,"现行指挥,文官监军往往干涉军事,导致将领无所适从。去年大同镇一战,就是因为监军与总兵意见相左,贻误战机。"
他郑重道:"应当明确:文官督粮饷、核功过、肃军纪,但不得干涉战场指挥。武将专征战之事,但对粮饷发放、功过记录需接受文官监督。如此文武制衡,各司其职。"
"还要改善通讯。"陆仁继续道,"现今驿传系统,紧急军情传递仍时常延误。臣建议:第一,整饬驿传,规定百里军情半日必达,延误者严惩;第二,统一军中旗号、灯号、炮号,编制成册下发各军;第三,研制'望远镜',可让将领洞察数里外敌情。"
"第五策是后勤。"陆仁刚开口,皇帝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一声。弘治帝有些尴尬,陆仁却笑道:"陛下圣体最能体会后勤之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现今粮饷发放,层层克扣,到士卒手中不足七成。"
他正色道:"新军粮饷必须改革:第一,由兵部派专员首接发放到营;第二,推行'银米各半',防止官员在银钱兑换中盘剥;第三,每月张榜公布饷银标准,让士卒心中有数。"
"更重要的是优抚制度。"陆仁语气沉重,"现今阵亡士卒,抚恤银不到十两,还时常拖欠。伤兵往往流落街头。臣建议修订《优抚条例》:阵亡者抚恤银二十两,伤者按伤残等级发放抚恤银五至十五两,战功者及时奖赏。要让士卒无后顾之忧,才愿效死力。"
"最后一策是科技。"陆仁语气坚定,"现今匠籍制度,将工匠世代束缚,难有创新动力。军工作坊墨守成规,所造军械百年不变。"
"故请改革匠籍制度:第一,允许优秀工匠脱籍入仕;第二,设立'创新赏银',凡改进工艺、发明新器者,重赏;第三,设'军技所',专研火器改进。"
他详细说明:"当前火枪雨天难以使用,臣正在研究以燧石击发的装置。若成功,可大大提高火枪的可靠性。此外,火炮的移动、瞄准装置也都需要改进。"
说到这里,陆仁想起抗日时期中国军队因装备劣势付出的惨重代价,沉痛道:"陛下,未来战争必是军备之争。我们现在每投入一两银子在军械研发上,将来战场上就能少流十两血。不能再重蹈覆辙,等到敌人兵临城下,才想起变革。"
亭内一时寂静。皇帝凝视着纸上六项强军之策,久久不语。
忽然,他站起身,走到亭边仰望星空:"陆卿,你说得对。强军不能头痛医头,必须六策并举。"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朕决定:第一,拨内帑银二十万两,作为启动之资;第二,在宣府、大同先行试点;第三,设'军器精造总局',由你兼任督办;第西,修订《优抚条例》,务必落实到位。"
此时夜己深,萧敬轻声提醒,皇帝却摆摆手。
弘治帝忽然问道:"陆卿,你说的那个燧发装置,何时能有样品?"
"回陛下,"陆仁躬身回答,"三个月内当有初样。臣还有一个请求:请准许在营兵中设立'识字班',让士卒至少识得五百常用字。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才能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烛光中,君臣相视而笑。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就在这个深夜,悄然拉开了序幕。
陆仁默默祈祷:这一次,定要让中国走出一条不同的强军之路,避免几百年后的屈辱与苦难。
(热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