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没有拒绝李隆基的好意,
道士应该是大唐的第一批化学家那啥,科学的尽头不就是神学么,这直接一步到位有什么不好的?
而且河北之地兰若遍地,这些不事生产的把全部的精力全投入到放高利贷中,用道家对付他们,倒也算专业对口不是?
还能对河北世家在长安的探子,有迷惑作用。
“那好,老夫就拟个条陈,让工部和将作监,以及户部配合于你!”
这个事情算是定下了。
源乾耀作为中书令一锤定音,只不过他的心忠于是松了口气,
作为真个大唐的最高五人会议,需要决策讨论的东西非常多。
之前圣人与李牧商讨了锦衣卫之事,显然已把目标定在了杜家和韦家身上,基本确定,长安城冬季上百万石的粮食缺口,供应正在泾州军队的粮食全部缺口,都由杜韦两家出,
很显然杜韦两家从今日开始,便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当然,这对他来说是有好处和坏处在朝堂上,他被李牧做了局反叛,家族要被整个关陇贵族搞死的危险情况下,
关陇贵族最大的两家朝廷全面支持,自是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之前他被李牧推进了火坑,现在算是圣人,安西系,括户系一起拉了他家族一把。
“那就以囤积居奇之罪处置”字文融出言,接着低声问:“除此之外,还有具体胡人的处置方式,以什么罪名?”
“而且,朝中还是要拿出如张仪,董仲舒一般的大政出来”
大唐之前的万国来朝,是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政策。
各代皇帝,都是利用朝贡体系强化“天可汗”权威,形成一套“册封—朝贡—回赐”的等级秩序,以长安为中心,辐射东亚、中亚、东南亚乃至西亚的政策。
比如核心藩属国,比如新罗,渤海国,南诏等等,需要定期朝贡(每年或数年一次),大唐皇帝册封国王、赐官爵、和亲等等。
第二种便是一些羁縻政权,如突骑施,葛罗禄以及李牧当初管辖的大宛周边诸国,都是名义臣服,时叛时附,大唐一般授予都督、可汗名号,开放互市等等,
第三种便是远夷商国,如大食,波斯、天竺等等,一般是贸易为主,偶有“朝贡”,政策是厚赐丝绸、瓷器,允许长安设商馆。
官方编修《唐六典》,将朝贡国分为“九服”,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经济与政治一般是虚实结合,
朝贡也讲究的是“厚往薄来”,比如新罗的贡品,人参、牛黄、朝霞绸(年约价值10万贯),大唐廷回赐丝绸、瓷器、书籍(年约30万贯),以此彰显天朝上国,
实际效果是财政负担重,但换取称臣,他们遣唐留学和建立一定军事同盟(仆从军)。
哪个不服,出精兵,在拉一堆小弟去暴揍,
大唐是对整个天下有定义权和解释权的,这便是没李牧这个搅屎棍搅局前,大唐实行了上百年的国策。
接着是李牧这个军事强人,把羁縻的突骑施,粟特诸国,地方人口消除,变成大唐直接管辖。
把天竺等等这些根本不称臣,处于第三等的,打的比核心藩属国还更进一步,设立军事基地,直接控制,掠夺钱财来养军,养战,并带回上百个国主朝贡。
而大食自从内战开始后,害怕安西都护府支持他们的对手,也纷纷派人前来长安朝贡,算是划在羁縻的范围里了,也就是说,如今的大唐,算是大食的宗主国,
如后人按照如今的形式来画地图,那么整个大食是要被划入大唐版图的,且因为李牧手中八旗对欧洲的进攻,那一边的几十个小国也纷纷来大唐长安朝贡
所以,后世如果对大唐开元十年进行具体划分版图,并研究如今历史的话其所在地图的范围,便是一个横跨东欧,西亚,南亚,东南亚的中央帝国
整个大唐如八爪鱼一般,辐射控制了整个世界岛大部分地区按照道理,这些地方称臣纳贡,算是羁縻区域,当然是要画进大唐版图中的,
在地图的面积中,肯定会超过两千多万平方公里,至于超出多少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
当然,大唐这名义上能名垂千古的武功,自然是这位圣人,骠骑大将军占了大部分功劳,
而张九龄,源乾耀这些隐于这位圣人,大将军的光辉之下的人,定也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于骠骑大将军回朝,第一时间把当朝首相扔下承天门这种事情
估计就如李二凤干掉老哥和老弟,逼老爹当太上皇,还把嫂子与弟妹纳入后宫还被称赞开启了贞观之治一般
他可能会被后人解读成:
我李牧就干了,
还当着史官的面,当着圣人的面,当着天下百姓的面,就在承天门光明正大的仍人了怎么,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至于被屠戮消失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孤魂,可能会被解读成:你看你们好好听话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去惹他?
你们先惹他的,总不能怪他吧?
要知道,他可是连首相都杀的这么明目张胆,脾气太不好了
当然,历史都是任人去打扮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世子孙都吃着这位大将军挣下的一口饭,总不能放下碗,就开始骂娘吧?
虽然他做的事情,似乎,好像,也许挺人神共愤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现在,许多在大唐设置机构藩属国的使者,传统藩属国的使者因这位骠骑大将军被刺杀以事,藩属国参与其中的原因,惹得圣人大怒,大部分使者都被下了大狱现在可没国际法,
整个四方馆差不多都空不,应该是换了一批人,有一点咖喱味的天竺各个藩属国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还有一些大食人,剩下的就是如同蛮夷一般的东欧国主之类的。
字文融自然明白大唐处于整个历史的大变局之时,
包括他在内,天下间最有权势的五人,如今商议的自是大唐之后的大政方针!
李相之前提出的造炮,在这种国家今后大政之中,也只算是一点开胃小菜罢了。
就如大唐如今对藩属国的国策,自然也要变变成远交近攻的类似策略
时代不同了,
因为现在大唐已彻底吞掉,正缓慢消化的突骑施,大宛等七河流域,两河流域,南诏以及正在削弱的天竺。
自然也想要把突厥,渤海,靺鞨,契丹,还有葛罗禄以及最后的吐蕃也吃干抹净!
因为李牧,他们五人之前已经算是达成了基本共识,
当然,主要是这位李相与当今圣人达成的李牧以府兵制崩溃的重要原因为突破点,在三人的建议下,对基哥进行了奏对。
其核心论点便是自贞观之治以来,百姓人口大量滋生,大唐的地已经不够种了。
总不能让百姓都不生孩子了吧?
这政策一出来,估计全天下都要造反了,
但放任不管,几十年后大唐便是陷入自噬之以及天下大乱汉人口大量减少,等人口少了,地自然就够种了。
当然,自然就是下一个轮回如前秦到东汉建立,又从东汉末年到前隋这两个轮回,都是如此!
而大唐如今的情况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
并且对隆基哥进行了摆事实,讲道理:
以已彻底爆发矛盾的山东世家进行正式论述。
先讲如今的山东世家与汉末的党锢,党人的相似之处,
而且论述如今比汉末更为危险山东士族的门阀,可比当初的四世三公袁家,三世三公杨家等世家党人更强,危害更大。
最少当初阉宦集团还能压制而如今已经没有办法压制了,必须要猛火去强毒云云,
又以内迁的突厥人,粟特人等等与当初汉末的匈奴,东胡进行对比,
并言明,照这样发展下去,估计又是一个五胡乱华的轮回。
在场众人除了李牧这个嘴强王者,哪个不是饱读诗书之辈?
然后四人在加上李隆基开始进行了辩论,
可道理是越辩越明,再结合史料,对,专门让史官过来进行大辩论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并不奇怪。
“都开元了还和他们讲什么武德?”
李隆基直接定下基调,算是对之前达成共识的回应。
武德似乎是指太祖的年号,又似乎另有其意。
几个在场的老阴比可全是聪明人,很快就领会了这句话的意思。
李隆基不由的叹息,尤其是刚刚奏对之时,真的没有想象到,大唐竟和汉末如此相像。
这让他对李牧再次刮目相看起来,
李牧与他所学习的历史似乎并不一样,
他学历史,自然是对三国中的各个人物的视角去看,看他们的权谋,看他们的英雄气,
但李牧不同,他只看数字,
这让他真的认识很深刻,
以前的他,总把三国鼎立的时代看作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但是,在李牧提醒下,以另一个角度去看,
他查了史料,又问了史官之后,这才发现,史书上清清楚楚的记载着:
在黄巾之乱前,也就是永寿三年,大汉最巅峰的户口总数为1070万户,总口数达到了5600万口。
而二十多年之后黄巾之乱便爆发了!
等到三国鼎立,三国加起来的户数韦146万户,总口数767万口。
5600万口对比760万口,让他几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但是,他又找了其他史料核对,最后几乎是瘫软在地上虽然有出入,但出入,仅仅是几万户的出入。
这让他认识到一件事,
三国的底层百姓,真的是太惨了!!!
死了整整几代人,人口减少了大唐如今的全部总口数因为大唐如今官方户籍中,也仅仅四千多万人口!
也就是说从黄巾开始,到三国鼎立短短几十年相当于大唐如今的所有子民,全部死完了!
就算最后活下来,十个人便要死九个人大汉当初的全部人口,全部九死一生!
是事实上,没有丝毫夸大的九死一生!
曹阿瞒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非夸张,而是写实。
就算晋灭吴后,总口数到了245万户,就算,就算世家隐藏了很多人口,但他对这个冷冰的数字,也真的久久接受不了!
也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自己的心腹爱将。
认识到:
为什么李牧要孜孜不倦的杀胡,不断的给底层百姓发妇人让他们生孩子,让他们安居乐业,不断地开疆扩土了。
不是他想要军功,
论军功,以他的聪明才智早就挣够了。
也知道他为什么他能够做出《悯农》二首了。
不是他要立地成圣,
而是他能从历史上,看到别人看不到,或者看到了却装糊涂的残酷真相。
他,
只是心疼那些与他说同样话,穿同样衣服,写同样字,生命却如草芥一般的:
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