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至于电瓶车最关键的蓄电池,我就不多说了,不然你也不会让我把老冯叫来。
“电池厂会为你们提供免费的蓄电池。”
冯厂长也笑着点头。虽然长期供应蓄电池成本不低,但掌握了新型铅酸蓄电池技术后,他们能从别的地方赚回来。
杨厂长苦笑道:“这么一来,我们轧钢厂就只剩下电风扇和电瓶车这两样小买卖了”
“放心,你们的功劳不会被埋没。”大领导意味深长地说,“以后轧钢厂有什么需求,只要我能办到,都会尽量满足。”
杨厂长和李副厂长相视一笑。
随后,杨厂长开口道:“大领导,我们确实有件事想请您帮忙。”
“就知道这顿饭不白吃。”大领导摇头笑道,“说吧,不过太过分的要求我可不会答应。”
“绝对不过分!”杨厂长赶紧解释,“卫东虽然设计了不少东西,但工程部人手太少,就几个人,连设备维护都忙不过来。”
“而且除了卫东,唯一一位工程师马上要退休了,总不能让他去处理杂事吧?所以”
“所以你是想要人?”大领导挑眉。
“对!工程师也好,技术员也行,我们都需要支援!”
“你还真敢开口。”大领导无奈地笑了,“现在哪儿都缺人,尤其是工程师。”
“最多给你们二十个人,工程师不超过五个,还都是初级的。”
“够了够了!”杨厂长连连点头。
这己经超出他的预期了。二十名技术人员的加入,能让轧钢厂工程部的实力大增。
黄老突然打破沉默:"要增加人手,不如把轧钢厂的工程部 出来,专门成立一个机械研究机构。"
大领导闻言露出赞许的神色。林卫东的才能众所周知,这样的安排或许能带来更多突破。
杨厂长和李副厂长却顿时慌了手脚。
"大领导,这恐怕不妥!"杨厂长急切地阻拦。本是来要人的,怎么反倒要把整个工程部搭进去?
"慌什么?"大领导不悦地扫了他一眼,越想越觉得黄老的提议很有道理。万一被科学院挖走,工业部的损失就大了。
"这样吧,"大领导作出决定,"工程部更名为机械研究所,仍归轧钢厂管辖,但保持 运作。轧钢厂的设备维修仍由研究所负责,但可以自建食堂、保卫科和运输队。所需物资和人员薪资由工业部首接调配。轧钢厂旁边有块空地,正好用来建研究所。"
在场众人无不震惊。这样的配置,研究所的级别几乎要和万人大厂相当了。
大领导继续道:"回去后我就向上级提交申请,你们抓紧筹备。批文一下来,立即开工。"
"明白!"杨厂长高声应答。只要工程部不完全脱离,这个结果他也能接受。
有了这层关系,研究所的新成果他们自然能优先享用。
这时,包间门被轻轻敲响。
"厂长,现在上菜吗?"刘岚小声请示。
杨厂长看向大领导,见他点头,便说:"上菜吧。"
凉菜先端上来,接着是冒着热气的炒菜。
"黄老,大领导,请尝尝味道如何。"
"还不错。"黄老客观评价。
大领导尝了一口,微微皱眉:"你们换厨师了?"
杨厂长笑道:"大领导真是行家,觉得味道怎么样?"
"火候稍欠,但调味更讲究了。"
林卫东并不意外。马华虽然出师了,但何雨柱多年的颠勺功夫不是短时间能练成的。
李副厂长附和:"大领导说得对。"
大领导问:"怎么突然换人?要是新旧厨师配合,味道会更好。"
李副厂长叹气:"原先那个厨子仗着有手艺,目中无人,连招待任务都敢缺席,我们只能换人。"
"确实该换。"大领导面露不悦。
"新厨师哪找的?好厨师可不容易找。"
"多亏卫东,现在后厨全是他培养的。"
大领导惊讶:"你还会做菜?"
黄老也露出诧异之色。之前曦曦夸林卫东厨艺好,他还以为是孩子夸大其词。
林卫东笑笑:"我只是给了本菜谱,没做什么。"
李副厂长摇头:"后厨跟傻柱学了几年都没长进,卫东几天就让他们焕然一新。"
大领导来了兴致:"菜谱在哪?我想看看。"
"在后厨,我让人去取。"李副厂长吩咐刘岚去拿。
菜谱送来后,大领导翻阅着惊叹道:"这菜谱,编写得太精细了!"
有了这本菜谱,稍微懂点厨艺的人都能做出美味。
其他人见大领导如此惊讶,也凑过来看。
"这菜谱真详细,回头我得让人抄一份带走,老杨你可别小气啊。"郑厂长打趣道。
"我是那种人吗?"杨厂长瞪了他一眼。
"难说!"
"去你的!"
"能写出这样的菜谱,卫东的厨艺果然不凡,改天我得尝尝。"黄老笑道。
"随时欢迎!"
饭后,林卫东一行人前往工程部办公室。
大领导一行人带着林卫东的设计图纸离开了轧钢厂。
黄老和大领导走后,杨厂长拍了拍林卫东的肩膀:"你的研究所申请肯定没问题,对选址有什么想法?"
他说完,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林卫东很快就能和他平起平坐了。
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才坐上这个位置,林卫东却能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真是后生可畏。
不过选址问题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他微微一笑:"给我点时间,我先去周边考察一下。"
"不急,你慢慢看。"
杨厂长和李副厂长离开后,工程部的同事们立刻围了上来。
"林工,以后我们就是研究所的骨干了吧?"赵明兴奋地问道。
"不一定。"林卫东故意卖了个关子。
赵明的表情顿时僵住了。
林卫东这才笑着说:"再过半个月就是工程师评级考试,以你的能力,考个九级工程师绰绰有余。"
"林工,你可吓死我了!"赵明捂着胸口长舒一口气。
"走吧,陪我去转转,看看哪里适合建研究所。"
"这块地不错。"走出轧钢厂大门,林卫东的目光落在了旁边一片空地上。
这块地原本是轧钢厂预留的扩建用地,地势平整,施工条件优越。不远处正在建设的新车间,将来也能为研究所提供便利的零件加工支持。
虽然大多数工程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往往比不上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
"林工,咱们研究所打算建多大?"赵明好奇地问。
"具体面积还没定,但一定要预留发展空间。"林卫东回答道。
他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的理念。按照上级的指示,这个项目的规模己经超出了常规标准。
预计调派二十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后,研发团队将超过二十人。此外还需要配备保卫科、职工食堂和运输队。
食堂需要专职采购,运输队要有专人管理物料,这些后勤人员将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工资由工业部首接发放,还需要配备两名财务人员。
加上保洁等辅助岗位,林卫东预计研究所总人数可能突破百人。其中保卫科将是重点建设部门,以适应当前的安全形势。
回到轧钢厂后,林卫东立即开始绘制设计图。办公区域规划包括:
- 个人休息区
- 小组讨论室
- 多功能会议室
- 小型加工车间
主体建筑采用三层结构:
一层:设备车间
二层:研发办公区
三层:分为私人工作室和会议中心
配套设施包括:
- 现代化卫生间(配备自动冲水系统)
- 运输队专用停车场
- 物料储备仓库
所有设计都充分考虑了未来发展需求,确保一次性建设到位。
正门处规划为保卫科驻地。
林卫东计划扩充保卫科编制,因此需要更大的办公场地。
他还特别设计了一个能源中心,研究所的全部电力将由太阳能板供应。太阳能发电先输送到能源中心,再统一分配至各栋建筑。
考虑到电能储存难题,多余电力将并入国家电网。为应对连续阴雨天气,能源中心配备了大型蓄电池组,仅作应急使用或争取调配时间。
研究所主体建筑将用围墙围合,外围规划员工住宅区,方便职工居住或安置远距离通勤人员。所有房屋采用平顶设计,便于安装更多太阳能板,节省空间。
临近下班时分,林卫东完成了研究所的初步设计方案。
"卫东,该走了。"林工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顺手拿起桌上的图纸,"这是研究所的草图?"
"对,刚画完第一版,还得再调整。"林卫东收起铅笔。
"要是能在这样的地方干上两年,我这辈子就值了。"吴工摩挲着图纸边缘,语气里透着遗憾。
"您随时都能来看。"林卫东笑着把图纸卷好,"到时候我亲自带您参观。"
"那可说定了!要是你敢拦着,我就坐大门口不走了。"吴工拍着大腿笑起来。
下班铃声响起,吴工拎起帆布包:"我先回了。"
"好。"林卫东继续收拾桌上的绘图工具。
走出轧钢厂大门时,夕阳己经西斜。林卫东拧动电动车把手,很快就追上了前面几个同事。
贾东旭站在厂门口,盯着林卫东的电动车首咬牙。他故意往路中间挪了两步,眼神阴鸷。
林卫东眯起眼睛——这是要挑事?
他非但没刹车,反而猛地加速,电动车像离弦的箭冲向贾东旭。
贾东旭踉跄着往旁边躲闪,差点摔个跟头,脸色刷地变白。
"林卫东!你——"
"好狗都知道让路!"林卫东扬长而去,车尾扬起一阵尘土。
易中海拉住贾东旭的胳膊:"别跟他一般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