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便和林子阳提及,若是他明天有时间的话,就去秦喻安那边拜访一趟。
父子两人除了感谢人家能愿意出手帮忙之外,还有就是借着机会,和秦喻安聚一聚。
自从林子阳离开京市后,秦喻安就没少念叨他。
林怀钧知道秦喻安的惦记,如今林子阳忙完了任务,回了京市,自然得带人去见一见老秦的。
估计在经济改革上的东西,老秦又有很多需要和林子阳聊的。
林怀钧提出明天去看望秦喻安时,林子阳爽快的答应了。
其实秦喻安不止这次准备帮他,上次给石母安排手术,也是他帮着联系的心外科专家。
人家帮了忙,林子阳回了京市,原本就准备好过去探望的。
这会儿林怀钧又提出来了,林子阳可不得过去一趟。
“正好,我在蓉城还带了些土特产回来,顺道送给秦叔。“
这次去蓉城,林子阳带了些那边的土特产。
蓉城那边的爱吃辣,所以火锅底料还是很出名的。
林子阳这次便带了一些火锅底料,回头自己可以在家就能涮火锅吃。
不过蓉城的火锅确实辣,林子阳觉得,偶尔吃吃,换换口味没问题,但是如果经常吃,菊花是真的受不住。
每个地方的饮食都不一样,他们这边吃辣的接受程度就完全比不上蓉城那边。
想到刚去蓉城时自己都辣的菊花疼,林子阳多少有些唏嘘。
除了火锅底料,林子阳还从蓉城带了一些川味的腊肠和腊肉。
其实他们自己这边也会做腊肠和腊肉。
但是每个地方不一样,口味的区别很大。
他们这边做的腊肉腊肠,和川味的腊肉腊肠味道就完全不一样。
既然是口味不一样的东西,带着给人尝鲜就很不错。
林子阳除了给自己家带了些,给秦喻安,薛凯那边都准备了一份。
明天去秦喻安家拜访的时候,正好能将给他准备的那一份送过去。
至于给薛凯准备的那一份,正好后天找时间也给他送过去。
林子阳这次离开京市快两个月的时间,这么长时间没和薛凯见面,也希望能和好兄弟聚一聚,喝上一杯。
今天的晚饭,许柔就蒸了林子阳从蓉城带回来的腊肠腊肉。
至于林子阳带回来的火锅底料她不过弄,只能让林子阳回头再张罗一顿火锅。
蓉城那边带来的腊肠口味有五香的和麻辣的。
正宗的蓉城腊肠,麻辣口味的吃起来确实香香辣辣的。
对于重口味的人而言,能接受蓉城的腊肠味道。
不过这种辣口的腊肠,少吃点没事儿,若是吃多了,肠胃有些受不了。
一家人吃过晚饭,聊了会儿便休息去了。
第二天,林子阳便和林怀钧一道前往秦喻安家拜访。
秦喻安知道林子阳父子会过来,所以在家早早的等着了。
等林子阳来了后,高兴的招呼着他们坐下。
“有一段时间没见到子阳了,你小子这段时间又去搞了什么研究?”
林子阳的本事秦喻安也知道,虽然没细问林子阳到底是去做什么的,大概却能猜出来,林子阳可能是去帮着国家进行什么研究项目的。
这次研究磷肥新的生产工艺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若是涉密的研究,高层会让参与研究的人员保密。
既然没做要求,那便代表着研究的内容不涉密,林子阳可以告知秦喻安。
这会儿见秦喻安问起来了,林子阳便将研究的情况和结果都和他说了。
听完了林子阳说明的情况后,秦喻安当即夸了起来。
秦喻安这种级别的领导,虽然不是关着农业方面的事情,但依旧希望华国各项事业都能发展起来。
对于他们华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农业是根本。只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了,农民才能吃饱饭。
现在国家决定搞经济研究,就是希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过上更好的日子。
林子阳之前帮着华国搞出来了尿素生产线,现在又提升了磷肥的生产工艺,华国的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样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秦喻安夸着林子阳的同时,还羡慕的看着林怀钧,“老林啊,还是你有福气呢,生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
在咱们华国的发展进程中,这小子可是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啊。”
林怀钧听了秦喻安的夸赞,一脸的高兴和自豪,不过嘴上还是谦虚的说了几句,“他还需要再接再厉,争取为咱们华国做出来更多的贡献。
咱们华国的发展还有不少的挑战和困难,希望以后有他能出力的地方。”
说这事儿,秦喻安便正好接过话题,提了下经济改革的事。
上次秦喻安和林子阳就着经济改革的问题聊了不少,如今上面更加明确的要进行经济改革,所以现在秦喻安还有一些地方还想和林子阳继续聊一聊。
这一聊,不知不觉中就过了两个小时。
秦喻安表示,经济改革的政策可能马上就会推出来了。
他和林子阳聊了这么一通,觉得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找到了对策,那么这一项政策就可以马上推行开来。
根据林子阳前世知道的历史发展进程,等等到今年年底,也就是78年12月才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
若是按秦喻安所说,这一项政策马上就要确定推行了,那么将要比林子阳前世经历的历史提前了半年。
对于华国的发展而言,即便能提前半年也是好的。
林子阳知道后世的历史发展,知道改革开放的意义。
等着经济改革开放后,华国的经济将要迎来巨大的发展。
经济一旦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就能跟着提升,到时候国内各方面都会得到建设,逐渐变好。
而且等着改革开放之后,林子阳就可以创业做生意。
现在国家推行的是公有制经济,私人不允许交易经营。
随着经济开放,私人也可以投资做生意。
不过改革是一步步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刚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时,因为政策不算明朗,所以私人还不允许立马做生意。
等到79年底,国家才确定了允许个体户经营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