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乌兰固木以西二百里,华夏边境哨所。
哨兵王开裹紧军大衣,借着月光看向远处黑黢黢的山峦轮廓。
己经是后半夜,旷野里除了风声,只有偶尔几声狼嚎。
“排长,有动静。”旁边瞭望塔上的哨兵压低声音喊道,带着一丝紧张。
排长李国勇立刻抓起望远镜,顺着哨兵指的方向看去。
月光下,几个黑影正快速越过边境线上的界碑,消失在丘陵后面。动作干净利落,不像普通的走私马帮。
“看到了,至少五个人,背着东西。”李过勇放下望远镜,眉头紧锁,“妈的,这个把月第几批了?真当咱们这儿是菜市场?”
“要追吗?排长?”王开问道。
“追?这黑灯瞎火的,进了山就是他们的地盘。”
李国勇啐了一口,“把情况记下来,天一亮就上报连部。这事儿不对劲,普通毛子没这个胆子,也没这个本事摸得这么准。”
几天后,华夏首都长安,统帅部。
李飞看着赵大虎呈上来的边境异常情况汇总报告,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
“说说你的判断。”李飞对赵大虎说。
赵大虎指着地图上标记的几个点:“统帅,这一个月来,从蒙古西部到新疆北部,我们多个边境哨所都报告发现小股武装人员越境。
人数不多,三五成群,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渗透路线选择非常专业。
遭遇我方巡逻队时,抵抗坚决,宁死不降,最后都毁掉了随身物品,不留活口。”
“不是普通的边境摩擦。”陈远在一旁补充道,“更像是专业的军事侦察和破坏小队。目的性极强。”
李飞的目光投向军情局局长林望:“北边那位邻居,看来不太服气啊。上次在蒙古吃了亏,这是想找回场子?”
林望立刻上前一步:“统帅,军情局综合分析认为,这确实是苏俄情报部门契卡主导的报复性渗透行动。
目的是摸清我北疆兵力部署、交通枢纽和防御弱点,为可能的更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
“报复?”李飞冷笑一声,“打了小的,来了老的?他们以为派几个特务过来,就能吓住我们?”
“根据我们安插在莫斯科的内线传来的零星信息,”
林望压低声音,“苏俄内部,特别是军方和契卡内部,对上次蒙古事件的失败耿耿于怀。
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强硬派,主张采取更积极的远东政策,认为必须遏制我们的扩张势头。
斯大林等人则更倾向于先巩固内部权力。但目前看来,强硬派似乎占了上风。”
赵大虎一拳砸在地图上:“那就让他们来!正好,上次在蒙古还没打过瘾!我的装甲部队随时可以北上!”
李飞摆摆手:“急什么。人家只是派了几个探路的,我们就把主力调上去,岂不是显得我们很沉不住气?”
他看向林望:“情报工作要继续加强。我要知道苏俄在远东到底集结了多少兵力,他们的后勤补给线怎么样,主攻方向可能在哪里。必要时,可以动用鼹鼠。”
“明白!”林望应道。
李飞又对赵大虎说:“北疆各军区,进入二级战备状态。
边境巡逻力量加强,发现越境分子,能抓活的就抓,抓不到就坚决消灭。
但要控制规模,不要主动挑起师级以上冲突。
另外,加快新疆和蒙古境内的战略公路和铁路建设,尤其是通往边境方向的。”
“是!我马上部署!”赵大虎领命。
李飞最后对陈远说:“给欧洲那些国家递个话,特别是德国佬。
就说,我们注意到北方的熊不太安分,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做点生意,比如用粮食和矿产换点先进的工业设备或者技术图纸。”
陈远会意:“明白。虚虚实实,让他们摸不清我们的底牌和战略重点。”
会议结束后,李飞独自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落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老毛子既然你把爪子伸过来了,那就别怪我把它们给剁下来。”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几乎在同一时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一场关于远东战略的激烈争论也刚刚结束。
“华夏人的反应比预想的要冷静,但他们肯定己经加强了戒备。”一名契卡高级官员汇报,“我们损失了几个优秀的小队,获取的情报有限。”
红军总参谋长伏罗希洛夫看向坐在上首的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华夏人在北疆的防御正在增强。
如果我们要采取行动,必须更快,投入更大的力量。
否则,等他们完全消化了东南亚,将力量调回北方,我们就失去了最佳时机。”
斯大林缓缓吸着烟斗,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难以捉摸:“华夏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托洛茨基同志的激进主张,可能会让我们陷入一场无法预料结局的战争。但现在退缩,也会助长他们的气焰”
他沉默片刻,最终说道:“继续向远东增兵,但要隐蔽进行。
加强对华夏的情报搜集,特别是他们的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
至于是否动手,何时动手再等等看。欧洲的局势,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