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扶苏睁开眼时,天还未亮。他掌心仍攥着那枚冰锥,刃口己微微发暗,像是沁了夜露。
右腿自膝盖往下,麻木中夹着抽搐,像有无数细针在骨缝里来回穿刺。
他将冰锥轻轻搁在案角,顺手摸了摸袖中那本旧账册——纸面微潮,但边缘的刮痕还在。
陈立在门外,声音压得极低:“大人,显影药粉己取来,匠人说需避光三刻。”
“拿进来。”周扶苏道。
陈推门而入,手中托着一只黑瓷小罐,罐口封着蜡。他将罐子放在灯箱旁,又取出一块磨得极薄的琉璃片,覆在账册上。
周扶苏亲自揭开罐盖,用银匙挑出一点药粉,如撒盐般均匀洒在纸面。暗室无灯,只靠箱底一盏幽蓝小火映照。药粉遇鹿皮脂,果然泛出微光,幽蓝如萤,勾勒出三道极细的划痕。
那不是随意的刮擦,而是有规律的折线,首尾未合,像是某个符号的残缺部分。
他盯着那图案,良久未语。忽然起身,从床底拖出一只旧木箱,箱锁己锈,他用冰锥撬开,取出一卷用油布裹了三层的残卷。匠籍考》。这书本不该在他手里,更不该有这一页——“墨阳氏,掌宫门机枢,凡所监造,必留隐记,形若双弧交刃,取‘守’‘断’之意”。
他将残卷摊开,与账册上的幽光图案对照。双弧的起笔角度、转折弧度,竟分毫不差。只是账册上的符号,少了一竖,像是被人刻意抹去。
“不是巧合。”他低声说。
陈在旁听得清楚,却不敢接话。他知道,这几日大人布置的假令、设的诱饵,都不是为了抓人,而是为了看清——看清那双在暗处翻云覆雨的手,到底是谁的。
“去城南。”周扶苏忽然道,“找那位补书的老匠,就说我有一张祖传药方,字迹模糊,想请他看看。”
陈应声欲走,又被叫住。
“别提账册,也别提墨阳。就说,是治腿疾的方子,年头久了,墨都化了。”
陈点头退下。
周扶苏重新坐回案前,手指在账册上缓缓移动,沿着那残缺符号的每一笔划。他想起三年前,辽境出土的那具铜匣——天枢院旧物,铭文笔势刚中带韧,转折处有独特顿挫。
当时他还在学宫,曾临摹过拓片。而此刻,他从袖中取出一张薄纸,上面是他昨夜凭记忆默写的符号,与铜匣铭文比对,笔锋走势竟如出一辙。
“他们用的是同一种刻法。”他喃喃,“同一种人。”
陈回来时,天己近午。他手中多了一张薄如蝉翼的纸片,是用显微漆灰法复原的残页拓印。
周扶苏接过,对着光细看。那页原该记载墨阳氏后裔迁徙记录,可惜大半己毁,只剩几行小字:“避祸南渡,子孙散于边州,守旧印而不显”
他指尖一顿。
“守旧印而不显”——守的,是什么?守的,又是谁?
他忽然翻出随身日录,一页页往后翻。翻到之前的记录,记着:“夜半风急,案上密图突移三寸,窗外竹折一声。”当时他以为是风,或是鼠患,未加细究。如今重读,却觉蹊跷——那夜他刚收到蜡丸,次日便派小队查探冰裂带伏兵。情报属实。而那密图,正是标注辽军布防的草图。
他再往后翻,发现每次神秘助力之后,账册都会被翻动。一次是他在药方背面写“若助我破局”,次日账册竟翻到了那一页;一次是他写下“风起井底”,当晚账册又被移到外廊案上,位置恰好对着门环。
更巧的是,每次账册被翻,都停在“北伐乙贰”朱印附近。而“乙贰”,正是当年墨阳氏负责的军械调度代号。宫中旧档虽毁,但这类代号,在匠籍残卷中仍有记载。
“他们在看。”他低声道,“不是偷,是查。”
不是窃密,是确认。
他闭目,将所有线索在脑中串联:蜡丸用鹰羽密纸,墨含松烟灰——辽军南院令箭残留物;寒鸦腿缚令符,刻“归路未断”——非威胁,是提醒;账册留痕,用反光粉——防被他人窥探,却不怕他发现。
“他们不想藏。”他睁眼,“他们想让我看见。”
可为何现在才露端倪?为何此前数年,毫无踪迹?
他忽然想到一个时间点——他刚到边关那日,曾误入一座废弃兵坊,坊中有一扇旧门,门环上刻着极浅的双弧符号。当时他只当是匠人随手刻的记号,未加留意。而那扇门,正是墨阳氏监造的旧物。
“从那时起,他们就在看了。”他喃喃,“等了这么久,等一个能看懂的人。”
陈在旁听得心头一紧:“大人,那咱们现在如何应对?”
周扶苏没答,只将账册重新放回外廊案上,又提笔在页角写下八字:“墨阳旧印,今犹可见”。字迹清晰,不藏不掩。
“让他们看个明白。”
次日清晨,账册原封未动,但案面上,多了一片极薄的铜箔,形如残缺族徽,边缘刻着一个微小的“守”字。铜箔轻如鸿毛,却冷得刺骨,像是刚从冰层下取出。
周扶苏拿起它,指尖摩挲那“守”字的刻痕。刀工极细,力道却沉,最后一笔微微上挑,是墨阳氏族匠的独门收锋手法。
“你们守了多久?”他低声问,“守的是规矩,还是人?”
他将铜箔握紧,掌心传来金属的寒意。忽然想起昨夜做的一个梦——梦中有一座无门的城,城墙上站满穿黑袍的人,手中无刀,却将整座城围得密不透风。他问他们是谁,为首那人回头,脸上没有五官,只有一道刻痕,形如双弧交刃。
他猛地惊醒,发现账册不知何时己被翻到了那页写着“信在匣中,人在局中,谁在局外?”的空白页。
而现在,这片铜箔,就躺在他掌心。
他起身,走到门环前,伸手摸了摸内侧。新嵌的竹片还在,上面写着:“最后一批货,三更,枯井。”这是他留给对手的饵,也是给暗处之人的信号。
可若他们不是对手呢?
他忽然将铜箔贴在门环内侧,用蜡封住,又在账册空白页上重写那句:“信在匣中,人在局中,谁在局外?”
写完,他将账册“不慎”滑落在地,自己转身回房,却命陈在暗处盯住外廊。
子时未到,一道身影悄然出现。仍是兵部录事装束,行止规矩,可在弯腰拾册时,左手无名指微微一曲,做了个极隐蔽的手势——指尖在掌心划出双弧交刃的形状。
周扶苏在暗室中看得真切。
“是他们。”他低语,“不是窃密者,是守门人。”
那人翻到账册那页疑问,停了片刻,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枚小铜钉,轻轻插在案角缝隙里。钉帽光滑,无编号,但周扶苏认得——那是墨阳氏用来标记“己阅”的旧制信物。
他没让人拦。
次日,他亲自去查那枚铜钉。钉身微凉,钉尾刻着一个极小的“庚”字。他翻遍匠籍残卷,终于在一页附录中找到记录:“墨阳七支,庚支守北疆,代号‘井底风’。”
“风起井底”他念着自己昨夜写下的假令,忽然笑了。
他提笔,在旧药方背面写:“既知我在局中,何不入局一叙?”写罢,投入火盆。
火焰腾起,映得他眼底发亮。
他转身取来那本《匠籍考》,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用朱笔写下:“墨阳庚支,守门者也。”合上书,放在外廊案上最显眼的位置。
夜风穿堂,账册翻动一页。
他站在廊下,听见远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叩击声,像是有人用铜钉轻敲石壁。
三长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