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完这段故事,叶骁的眼眶不受控制地泛红。
当初下达这个命令时。
他没得选!
两千多条弟兄的命,抗日的火种,全都压在他的肩上。
可弟弟叶振,就在敌人的手里。
为了稳定军心,为了保全东北的抗日有生力量。
他只能、也唯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去牺牲他的弟弟叶振。
吩咐手下随时准备开火。
如果有可能的话,叶骁宁愿用自己的命,去换回弟弟叶振!
可惜这只是如果。
叶骁不可能去代替叶振!
此刻,采访现场一片寂静。
负责采访的记者李薇,喉咙里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一样。
她已经完全哑然失声了。
看着眼前这位悲痛欲绝的老人,她自己眼眶也瞬间红了。
因为,她同样有一个弟弟。
小她十岁,还在上大学。
她完全能想象那种锥心之痛。
如果换做是她,要用弟弟的命去换什么的时候。
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命去换!
这种源于血脉,源于长久陪伴与付出的感情。
此刻在叶骁身上。
得到了最惨烈,也是最伟大的印证。
或许。
很多独生子女,很难理解这种兄弟姐妹之间的牵绊。
但对于有兄弟姐妹的人。
尤其是那些年龄相差岁数大的,这种感觉刻骨铭心。
而年龄相差不大的,比如三四岁。
小时候可能天天打架,抢零食,闹得鸡飞狗跳。
但长大以后,往往成了最铁的哥们儿,无话不谈。
而像叶骁和叶振这样,年龄差了十岁往上。
那又是另一种感情模式。
当哥哥姐姐的,从弟弟妹妹出生起。
就自动扮演了小爸爸、小妈妈的角色。
他们不会打架,只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恨不得全让给弟弟妹妹。
有好吃好玩的,都会留着想着。
等工作赚钱了,会毫不犹豫地在经济上支持他们。
希望他们过得比自己更好。
可以说,除了最爱你的父母外。
最关心你的人,永远都是你的亲生哥姐。
叶骁对叶振,正是这种‘长兄如父’感情的极致体现。
现场,叶骁又再次忆起了过往。
那时候,兵荒马乱,他们的父母不知所踪,或许早已不在人世。
是年仅十几岁的叶骁。
用他还嫌单薄的肩膀,扛起了抚养幼弟的重担。
那是一段相依为命的凄惨岁月。
数九寒天,破旧的茅屋根本挡不住寒风。
叶振冻得嘴唇发紫,瑟瑟发抖。
而叶骁二话不说,脱下自己同样破旧的外衣,紧紧裹在弟弟身上。
自己则抱着胳膊,在角落里硬扛。
叶振问他:“哥,你不冷吗?”
他牙齿打颤,却咧嘴一笑:“哥不冷,哥身体热乎着呢!”
饿肚子是家常便饭。
好不容易讨来一点吃的。
叶骁总是全部塞给弟弟,看着他狼吞虎咽。
这时候,叶振就会仰起小脸问:“哥,你吃了吗?”
叶骁总是用力点头,还故意拍拍肚子:“哥吃过了,饱得很!”
其实,他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直叫。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叶振对哥哥的依赖和感情。
远远超过了后来寻回的亲生父母。
在叶振心里。
哥哥叶骁就是他的天,是他的一切。
而对叶骁而言,叶振除了是弟弟。
更是他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也是他最在乎的亲人。
也是他活下去,奋斗下去的全部动力和希望。
后来,叶骁长大了。
凭借著各种机遇,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一步步崛起。
他找到了失散的父母,拥有了地位和力量。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弟弟叶振,最好的生活。
把他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然而,战争的残酷,超乎了所有人想象。
就在叶振出去宣传抗日的过程中。
还是不幸被鬼子发现,并俘虏了他。
丧尽天良的小鬼子,竟然把叶振推到了阵前,企图逼迫叶骁投降。
对在东北的抗日力量斩草除根。
一边是视若亲子的弟弟。
一边是身后两千多名信任他,跟随他的抗日弟兄。
这是抗日的宝贵力量。
没有奇迹,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叶骁站在阵地上,看着远处被敌人挟持的弟弟。
那是他从小护到大的至亲血脉!
那一刻,他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大手死死攥住,痛得无法呼吸。
但他不能倒下。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压下喉咙里的哽咽。
对着身边等待命令的部下。
下达了那个让他痛苦一生的决定。
“听我命令!那个人不是我弟弟叶振!对面是敌人!”
“所有人,准备——开火!!”
那一刻。
没有人知道,叶骁内心经历著怎样翻天覆地的海啸。
这是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
亲手把自己最爱的弟弟,推向了断头台。
他悲痛欲绝,但却不能表露出分毫。
因为,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精神支柱。
如果他垮了,露出了一丝一毫的软弱和崩溃。
那么这两千多人的队伍。
可能瞬间就会士气瓦解,葬送在此。
他必须为了更多的人,强行咽下这枚苦果,挺直脊梁。
哪怕心已经碎成了齑粉。
采访现场。
李薇听着叶骁用平静的语气复述当年的抉择。
只觉得一股巨大的悲伤,扼住了喉咙。
她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安慰的话。
却发现任何语言,在这样沉重的事实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她最终选择了沉默。
用无声的静默,表达对那段往事的最高敬意与哀伤。
与此同时。
央视直播间内。
无数华夏网友在屏幕前热泪盈眶。
瞬间,整个弹幕炸了!
【呜呜呜看哭了!叶骁老先生太伟大了!】
【牺牲了自己的弟弟,后来还把独子送上了半岛战场,这是怎样的家国情怀啊!】
【我也是当哥哥的,我妹妹小我八岁,我完全能理解叶老的感情,谁敢动我妹妹,我拼了命也要弄死他,哪怕付出我的命也在所不惜!】
【二胎家庭深有体会!我大我弟十几岁,那时候家里忙,父母几乎没空去照顾弟弟,是我一手将他带大的,跟我的孩子没区别,我能想象叶老下命令时有多绝望!】
【十四年抗战,我们牺牲了太多先辈致敬!!】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看得我心口发闷,先辈不易,我辈当自强!】
华夏网友,被叶骁的故事深深震撼到。
感动于那份超越个人情感的伟大牺牲。
也为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谊而落泪。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国外直播间。
反响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不同。
当然,许多外国网友同样被这个悲壮的故事所触动。
但这种触动,更多是源于对个人英雄主义故事的欣赏。
在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里。
很难理解,这种为了一个宏大的‘家国’概念而奉献一切。
乃至牺牲至亲的行为。
于是,弹幕上出现了大量不解。
甚至是质疑的声音。
【我的上帝,这个故事很感人,但我不理解,叶骁为什么不投降?】
【对啊,没有粮食,武器弹药也快没了,亲弟弟还在对方手里,投降不好吗?投降了又不会死,还能和弟弟团聚。】
【以叶骁当时的身份和影响力,黄埔军校主任,而且认识那么多大人物,还是少帅的大哥他如果投降,脚盆人肯定会优待他,他和他弟弟都能活下来,为什么要选择一条这么极端的路?】
【从战略上看,当时东三省已经有几十万装备精良的日军了,他这区区两千人,抵抗与否,根本改变不了大局啊?东三省注定会沦陷!这种抵抗在战略上毫无意义,他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
【我也搞不懂,明明可以活,为什么非要选择死?还搭上了自己最爱的弟弟的性命,这样值得吗?】
【意义何在?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信念?】
【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外国直播间里。
一直在围绕着‘为什么不投降’、‘抵抗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
争论不休,弹幕纷飞。
他们试图用理性的战略眼光。
去剖析一个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
根植于东方家国文化土壤下的悲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