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饥荒年代种田忙 > 第202章 冬闲蓄力谋新篇,梯田新种拓全域

第202章 冬闲蓄力谋新篇,梯田新种拓全域(1 / 1)

十一月初八的立冬,晋北大地寒风刺骨,35 万亩丰产梯田的田埂上覆盖着薄霜,收割后的土地正积蓄着来年的肥力。但全县上下没有丝毫松懈,“冬闲不闲、蓄力攻坚” 的口号响彻群山 —— 县委召开 “大寨攻坚部署会”,明确三大硬任务:扩建 2 万亩低产坡地为梯田,繁育 20 万斤抗旱新种,向全省 10 各地市输出 “梯田 + 新种” 技术模式。“学大寨就要乘胜追击!今年丰产只是起点,我们要让晋北经验惠及更多山区农户!” 晚秋站在部署会现场,手里攥着新梯田勘测图,身旁的刘红梅、陆承泽也神情坚定,三人被任命为 “三大攻坚行动” 总负责人,一场覆盖全县、辐射全省的冬闲蓄力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2 万亩新梯田的选址勘测是首要难题 —— 目标地块集中在县西深山,坡度更陡(部分达 35 度)、乱石更多、土层更薄,且涉及 3 各乡镇 12 各行政村的土地调整。陆承泽带着技术组组建 “梯田勘测突击队”,背着水准仪、地形测绘仪,顶风冒雪深入深山:“新梯田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优先选择土层厚度超 8 寸、坡度 25-30 度的坡地,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 技术组创新推出 “三级勘测法”:一级用望远镜初筛地形,标记潜力地块;二级用水准仪实测坡度、海拔,绘制等高线图;三级用洛阳铲取样,检测土壤厚度和肥力,最终选定 6 片核心区域,划分 10 各施工片区。

土地调整工作同步推进,晚秋牵头成立 “土地协调小组”,带着村干部逐村召开动员会:“新梯田建成后,每亩能多收 200 多斤粮,按人口重新分配地块,困难户优先分好地!” 针对部分农户的顾虑,她组织农户代表参观现有丰产梯田,老王作为丰产模范现身说法:“俺们村以前的坡地亩产不足 200 斤,改梯田种新种后亩产超 500 斤,这账大家都能算明白!” 仅用一个月,土地调整全部完成,农户们主动清理地块上的乱石,为来年施工扫清障碍。

为破解冬季冻土施工预期难题,技术组在试点地块开展 “冻土施工演练”“冻土软化 + 埂体预制” 方案:提前用秸秆覆盖地块保温,施工时采用 “开水泼浇 + 钢钎凿挖”三合土,在温暖时段预制块,冬季直接砌筑,提升施工效率。“明年开春一解冻,我们就能立即开工,确保三个月完成 2 万亩梯田建设!” 晚秋看着演练现场的预制埂体,信心满满。

20 万斤抗寒新种的冬繁任务,比去年扩大 4 倍,对育苗规模和技术都提出更高要求。刘红梅牵头扩建良种繁育基地,新增 50 座育苗温室、300 亩繁种田,组建 “冬繁突击队”,分批次开展育苗:“今年要采用‘温室育苗 + 大田移栽 + 异地繁种’模式,不仅要保证产量,还要提升种子抗逆性!” 陆承泽优化冬繁技术方案,应对低温挑战:一是升级保温系统,温室采用 “三层膜 + 草帘 + 地热线”,苗床温度稳定在 15-18c,极端低温时启用煤炉辅助升温;二是改良育苗基质,按 “腐叶土:腐熟羊粪:细沙:草木灰 = 4:2:2:2” 配比,提升土壤肥力和透气性;三是推行 “分级育苗”,按播种时间分三批育苗,确保春播时种子错峰供应。

冬繁期间,省农业厅调拨 10 台大型发电机、20 吨草木灰支援基地,周边县市派来 30 名技术骨干跟班学习。刘红梅创新 “冬繁比武” 机制,以 “出苗率、壮苗率、纯度” 为评分标准,每周评选 “育苗能手”,李婶带领妇女技术队负责第三批育苗,因出苗率达 99、壮苗率达 95,连续三周获评 “红旗温室”:“育苗要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每天查三次温湿度,定期通风炼苗,新种才能壮实!” 截至大寒,首批 200 万株幼苗长势健壮,繁种田已完成整地施肥,等待来年移栽,预计可繁育种子 22 万斤,超额完成任务。

向全省输出 “五县模式”,最大难题是各地地形、气候、土壤差异大,技术不能生搬硬套。陆承泽牵头编写《晋北梯田建设与抗旱新种推广技术手册》,分为 “山区适配版”“丘陵适配版”“平原适配版”,详细标注不同地区的梯田建设标准、新种种植参数;晚秋、刘红梅组建 “技术输出先锋队”,分赴全省 10 各地市开展驻点指导:在吕梁山区指导坡度 35 度以上地块的梯田建设,优化埂体加固方案;在晋中丘陵区调整新种种植密度,适应干旱气候;在晋南平原区指导梯田排水防涝,调整水肥配比。

技术先锋队还在各地设立 “示范田”,手把手教农户操作:在大同山区,晚秋带着农户用水准仪放线,演示 “等高线精准测绘”;在长治丘陵区,刘红梅指导农户搭建简易滴灌系统,演示 “抗旱保墒” 技巧;在运城平原区,陆承泽现场教学 “新种浸种催芽”,提升出苗率。为确保技术落地,建立 “双向反馈” 机制,各地技术骨干每周上报推广难题,五县技术组实时优化方案:针对晋东南山区土壤贫瘠问题,新增 “客土改良 + 绿肥种植” 配套技术;针对晋西北低温问题,升级 “种子抗寒预处理” 方案。

跨区域协作升级为 “省域联动”,五县与 10 各地市签订 “技术帮扶协议”,选派 50 名技术骨干驻点一年,提供全程指导;省农业厅协调物资,将五县的腐熟羊粪、草木灰、育苗设备调拨至各地,保障示范田建设。“五县的技术既实用又灵活,我们的梯田建设进度比预期快 30!” 吕梁山区驻点技术员发来捷报,当地首批 1000 亩梯田已完成勘测放线,抗旱新种试种成功,出苗率达 96。

冬闲期间,困难户帮扶工作持续发力:晚秋带领帮扶队为西山乡困难户加固现有梯田埂体,清理排水沟,赠送冬繁预留的优质种子;刘红梅在繁育基地设立 “困难户帮扶岗”,安排 200 名困难户参与育苗、整地,发放工分和物资补贴;老王结对帮扶的张大爷,不仅领到了明年的新种,还学会了育苗技术,他激动地说:“学大寨不仅让俺多收粮,还让俺学技术,明年俺也能当育苗能手!”

一月廿的大寒,冬闲蓄力阶段性收官 ——2 万亩新梯田完成勘测定点、土地调整,施工物资全部到位;冬繁首批幼苗长势达标,繁种田准备就绪;全省 10 各地市的示范田建设顺利推进,技术手册发放 5 万册,培训技术骨干 2000 余人。省农业厅召开 “晋北模式推广现场会”,厅长高度评价:“五县的实践证明,学大寨与科技兴农结合,是山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这套经验要在全省全面推广!”

傍晚的夕阳透过云层,洒在新勘测的梯田选址上,白雪覆盖的山坡勾勒出未来梯田的轮廓;育苗温室里,嫩绿的幼苗在保温膜下舒展叶片,透着勃勃生机;技术先锋队的成员们正整理各地反馈数据,优化推广方案。晚秋、刘红梅、陆承泽并肩站在繁育基地的高处,望着远方的群山,脸上满是憧憬:“这个冬天的付出,终将换来明年的全域丰收,让更多农户过上好日子!”

晚风里,“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声与温室里的暖气交织,新梯田的选址标记、壮实的冬繁幼苗、各地的示范田剪影,共同勾勒出 丰产蓝图。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偏宠!冰山首长赖上我 宝可梦:普通人的旅行 我在凡人作妖的那些年 重生之我给家人们算命当团宠 说好的废柴,怎么一剑诛仙了 盗墓笔记之花与影 回到大宋 五胡烽烟起:北望神州血与火 回到东汉当赵云 九州胭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