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廿的雨水,晋北大地冰雪消融,35 万亩新老梯田沿群山铺展,田埂上的积雪化作溪流,浸润着刚加固的沃土。全县 “抗旱新种全域春播大会战” 启动仪式在雁归村梯田主会场举行,主席台上摆满 “晋北抗旱 1 号” 种子袋,红旗上 “学大寨、播新种、夺丰产” 的标语格外醒目。“今年春播,全县 35 万亩梯田实现抗旱新种全覆盖!” 县委农工部部长高举种子袋高声宣布,“有冬繁的优质种子、冬建的坚固梯田,还有陆专家的技术指导,我们一定要种出晋北山区的丰产样板!”
台下,20 支春播突击队、5000 余名农户身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衣,扛着播种器、背着种子袋,斗志昂扬。老王作为突击队队长,举着队旗高喊:“雁归村先上!保证三天内完成全村梯田春播,给全县带个好头!” 晚秋与刘红梅并肩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春播方案:“新老梯田土壤、保水性不一样,播种方法要分类,我们带着技术队分片指导,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稳扎根!” 陆承泽则带着技术组,在示范田竖起标杆,标注播种深度、密度、施肥量,现场演示操作技巧,梯田上瞬间响起播种器转动声、号子声,春播会战的热潮席卷群山。
针对 35 万亩新老梯田的差异,陆承泽牵头制定 “新老梯田分类春播方案”,让抗旱新种精准适配:一是 “新梯田适配策略”,新梯田土壤薄、保水性弱,采用 “肥种同播 + 深播保墒”斤腐熟羊粪 + 15 净草木灰(混合细土),与种子间距 2 寸,避免烧苗;播种深度调至 4 寸,覆盖 2 寸细土 + 1 寸麦糠,每亩种植密度 25 万株,比老梯田少 1 万株,预留根系生长空间;二是 “老梯田提质策略”,老梯田土壤肥沃、保水性强,采用 “精量播种 + 稳肥促长”—— 每亩施 20 斤草木灰,播种深度 3 寸,覆盖 15 寸细土,每亩种植密度 26 万株,利用肥力优势提升群体产量;三是 “抗寒强化预处理”,所有种子播种前用 30c温水浸泡 4 小时,拌少量草木灰 + 生石灰,既提升抗寒能力,又预防地下害虫。“新梯田重点‘保墒、肥足’,老梯田重点‘精量、稳长’,抗寒新种耐低温但怕涝,排水沟一定要疏通!” 陆承泽拿着播种器,手把手教农户调整下种量,确保每一行播种均匀。
晚秋带领突击队负责新梯田春播,踩着泥泞的田埂,逐块检查播种深度:“这地块播种太浅,才 2 寸,春旱容易晒种,必须重新补种!” 她亲自示范用锄头开沟,确保深度达标,身后的农户们跟着调整节奏,一行行整齐的种沟沿等高线延伸。刘红梅则带领技术队,在老梯田指导精量播种:“播种器要匀速推进,别快别慢,不然密度不均,有的地方苗挤、有的地方缺苗!” 她带着农户用竹竿丈量行距,确保每亩 26 万株的标准落地,遇到农户操作不熟练,就亲手扶着播种器示范,额头的汗珠滴在田垄上,晕开小小的泥点。
春播刚启动,县气象站就发布春旱预警:“未来半月降水偏少,土壤墒情将持续下降,需做好抗旱保苗准备!” 新梯田本就保水性弱,旱情更是雪上加霜。“学大寨就是要顶得住考验!” 晚秋与刘红梅当即启动抗旱预案,跨区域协作再次发力 —— 专区农业局调拨 15 台大型喷灌机、2000 米塑料水管,周边县市支援 5 支抗旱队,带着水车、水桶赶来;平原乡镇的农户赶着马车,拉着清水沿梯田灌溉渠送水,山区乡镇则组织 “人背肩扛”,把水运到高处梯田;技术组创新 “简易滴灌法”,用塑料瓶扎孔,悬挂在田埂上,让水缓慢滴入种沟,比漫灌节水 60。“新梯田每三天滴灌一次,每亩补水 80 斤,老梯田每五天补水 100 斤,一定要保住种子发芽的墒情!” 老王带领帮扶队,帮困难户安装简易滴灌装置,看着清水缓缓渗入土壤,笑着说:“有了这‘救命水’,新种子肯定能发芽!”
苏老实的监督小组兵分多路,每天抽查春播质量:一是查密度,用卷尺丈量行距、株距,确保符合标准;二是查深度,用小铲子挖开种沟,测量覆盖土层厚度;三是查墒情,用手捏取土壤,确保湿度达标。“这新梯田播种密度够了,但深度浅了 1 寸,必须覆土!” “这老梯田排水沟没疏通,下雨容易积水,赶紧开挖!” 苏老实拿着验收记录册,每块梯田验收合格后才签字,坚决杜绝 “粗放播种”。
困难户的春播兜底依旧暖心 —— 西山乡的张大爷年老体弱,帮扶队不仅帮他完成 2 亩新梯田的播种、施肥、滴灌安装,还额外送了 5 斤麦糠和 10 斤草木灰:“大爷,你就等着出苗,后续管护我们还来帮你!” 刘红梅在育苗基地预留了 1000 准备用苗,专门用于缺苗地块补种,确保 “寸土不闲、株苗不缺”。“以前春播愁种子、愁浇水,现在啥都不用愁,学大寨就是好!” 张大爷坐在田埂上,看着整齐的种沟,脸上满是欣慰。
三月初十的惊蛰,全县 35 万亩梯田春播圆满收官 —— 抗旱新种播种覆盖率 100,新梯田出苗率达 95,老梯田出苗率达 97,春旱未对播种造成影响。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沿等高线铺展成整齐的绿毯,新老梯田里的抗旱新种长势均匀,茎秆粗壮。专区农业局组织全专区 20 各县市的代表,召开 “春播现场观摩会”,观摩团看着满田的幼苗,纷纷称赞:“五县实现抗旱新种全域覆盖,春播质量过硬,学大寨的经验值得全专区推广!” 现场签订 25 份种子采购协议,计划下半年在全专区扩大抗寒新种种植面积至 30 万亩。
傍晚的夕阳洒在梯田上,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灌溉渠里的清水潺潺流淌;技术组的成员们正整理春播数据,编写《抗旱新种梯田春播手册》;农户们围着自家的梯田,查看出苗情况,讨论着下一步的苗期管护计划。晚风里,“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声与幼苗的沙沙声交织,抗旱新种在梯田沃土中扎下深根,孕育着全年丰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