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廿的处暑,雁归村 100 亩抗旱新种示范田进入灌浆盛期 ——“晋北抗寒 1 号” 莜麦的穗子已沉甸甸垂下,麦粒从乳熟向蜡熟快速过渡,茎秆仍保持浓绿挺拔;旁边的杂交三代对比区,麦穗虽也饱满,但叶片已开始泛黄。就在农户们期盼丰收之际,县气象站传来紧急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全县将出现早霜,最低气温降至 0c以下,较常年提前 12 天,请注意防范作物冻害!”
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在梯田上空 —— 老王跑到示范田,摸着抗寒新种的麦穗急得直跺脚:“早霜来得太不是时候!杂交三代怕是扛不住,这新种子要是也冻了,100 亩示范田就白忙活了!” 部分农户也慌了神,有的想提前收割,有的想泼水防冻,乱作一团。“慌什么!学大寨就是要顶得住考验!” 陆承泽踩着晨霜赶到示范田,手里拿着观测数据高声说:“抗寒新种的优势就是耐低温,我们再加上防护措施,一定能保住灌浆期!” 晚秋与刘红梅当即阻止 “抗霜攻坚突击队”,按技术组制定的方案,分地块开展防护,梯田上瞬间掀起抗霜会战的热潮。
陆承泽结合抗寒新种特性与梯田地形,创新推出 “三重抗霜防护方案”:一是 “叶面抗寒强化”,每亩喷施 200 斤 “抗寒剂”磷酸二氢钾 + 03 红糖 + 清水混合),增强叶片抗冻能力,每天傍晚喷施一次,连喷三天;二是 “物理覆盖保温”保水性弱,每亩铺 60 斤麦糠 + 5 浸稻草,覆盖在植株基部,减少地面辐射散热;旧梯田土层厚,采用 “秸秆捆防风障”,沿梯田等高线每隔 5 米立一道秸秆捆,阻挡冷空气沿坡面流动;三是 “地温提升辅助”,每亩撒 15 斤草木灰,利用其吸热快的特性,白天蓄热、夜间放热,提升地温 1-2c。“新梯田重点‘盖’,旧梯田重点‘挡’,抗寒新种本身耐冻,再加上这三重防护,肯定能挺过早霜!” 陆承泽现场演示喷施技巧,要求农户避开高温时段,确保抗寒剂均匀附着叶片。
晚秋带着突击队负责旧梯田的秸秆防风障搭建:“秸秆捆要扎紧,高度不低于 1 米,倾斜 30 度朝向冷空气来向,才能有效挡风!” 刘红梅则带领技术队,在新梯田指导麦糠覆盖:“麦糠要铺匀,别压到麦穗,基部多铺点,根部暖了,整株就抗冻!” 老王主动请缨负责抗寒剂调配,按比例混合磷酸二氢钾、红糖和清水,用大铁锅煮沸冷却后分发给农户:“这配方能增强麦苗抵抗力,大家按每亩 200 斤的量喷,别偷工减料!” 苏老实的监督小组带着温度计,逐块检查防护效果:“这地块地温比没防护的高 15c,符合标准;那地块麦糠铺得太薄,必须补铺!” 确保防护措施不留死角。
三天后,早霜如期而至 —— 清晨的梯田被一层白霜覆盖,杂交三代对比区的叶片已冻得发蔫、边缘焦枯,而抗寒新种示范田的叶片虽挂着白霜,却依旧挺直,轻轻一抖霜层便脱落,叶片仍保持翠绿。“抗寒新种真顶用!” 农户们围着示范田欢呼雀跃,老王摘下抗旱新种的麦穗剥开,麦粒饱满坚硬,而杂交三代的麦粒已出现轻微冻瘪。陆承泽拿着千粒重测量仪实测:“抗寒新种千粒重 39 克,仅比正常年份低 1 克;杂交三代千粒重 35 克,冻害影响明显!” 这一结果让所有农户彻底信服,之前心存疑虑的农户纷纷表示:“明年俺们也种抗寒新种,再也不怕早霜了!”
九月初五的白露,示范田迎来全面验收 —— 县农业局组织专家组,采用 “三方实测” 模式,随机选取新老梯田的抗旱新种地块、杂交三代对比区,实收实测产量。结果显示:抗寒新种在新梯田亩产 432 斤,旧梯田亩产 456 斤,平均亩产 445 斤;受早霜影响,杂交三代对比区平均亩产 420 斤,抗寒新种不仅稳产,还比受灾的杂交三代增产 59。更关键的是,抗寒新种成熟周期短,早霜后仍完成了完整灌浆,而杂交三代约 10 的麦粒未灌浆饱满。“试种成功!” 专区农业局局长拿着验收报告,激动地宣布:“‘晋北抗旱 1 号’在梯田的适配性、抗逆性、丰产性都通过了实战检验,明年在全县 20 万亩梯田全面推广,重点覆盖早霜频发的山区!”
周边县市的观摩团再次涌来,沙河县的农业干部当场签订 5000 斤抗寒新种采购协议:“我们县也受早霜困扰,五县的‘梯田 + 抗寒种’模式,正是我们需要的学大寨经验!” 陆承泽牵头编写《抗旱新种梯田种植技术手册》,详细记录播种、管护、抗霜等关键环节,免费发放给各县市。晚秋与刘红梅则总结示范田推广经验,制定 “全县推广计划”:“明年春播前完成抗寒新种繁育,按‘新梯田优先、山区优先、困难户优先’的原则配送,确保每户都能种上抗寒丰产粮!”
傍晚的夕阳洒在示范田上,抗旱新种的麦穗泛着金黄,秸秆防风障整齐排列,与梯田的等高线相映成景;农户们围着丰收的粮堆,脸上洋溢着喜悦,老王捧着金灿灿的麦粒说:“学大寨敢试新,抗旱新种救了急,明年咱的梯田肯定能多收粮!” 技术组的成员们正整理验收数据,为全县推广做最后准备。
晚风里,“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声与农户的欢笑声交织,抗旱新种的丰产成果为梯田增添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