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兜国和桃槐国的对峙还在继续,这一个僵持,又是几个月的时间过去。
眼看着春暖花开,又要到耕地播种的时节,西域王庭四大都护府,下辖的五十个大城,三百六十个小县城,所有的官员,都投入了极为紧张的工作中。
米谢中书省和龟兹六部都在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项项命令。
刚过了正月十五,整个西域王庭的工匠们,便被安排在各地制造新式犁耙。这种犁耙是圣王设计,经过了工部的校验,最后才把图纸送到了各个大小县城,让各地工匠就地打造的。
新式犁耙和过去相比,不但让本土的大唐百姓从二牛抬杠,变成了现在的一头牛,或者一个人便能犁地,还能调节犁地深浅,极为方便。在西域推广之后,这种犁耙迅速被各地百姓接受,喜爱。以往耕地很费劲,但是有了这东西之后,人们犁地快了许多。
不但熟地能快速翻掉茬子,就是开垦荒地也快了许多。
不久,王庭还从西突厥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牛羊马粪。
这就让西域人感觉到有趣了,不少西域人私底下嘲讽大唐的圣王,说他是一个有特殊癖好的人,不爱芬芳,专喜欢臭味。
不过,对于原的牛羊马粪,还和突厥各部可汗都商议好了,有多少要多少,不但这个春天要,全年都要,不但是今年要,今后一直都要!
这下西域人懵逼了,王庭的官员,上到李恪,下到各县的县官,也都纷纷懵逼了,别说是大唐人懵逼了,就连卖粪的突厥人都懵逼了:这干啥玩意,牛羊马粪都能拿去卖钱了?这东西能干啥?衣食住行,哪样能用得到这东西?
更让西域人和突厥人感到不解的是,这些东西在高坡上晒了许久之后,都被埋入了许多土地里面去了。
“大唐人真是一群沙雕!尤其是镇守西域的那个圣王唐天!”突厥民众听说这事后,私底下都在疯狂嘲笑唐天,把这事情经常挂在嘴边讨论。
“这沙雕估计以为这是黄金,所以埋在土里面!”
不过这说法显然缺乏依据,如果是买真正的黄金珠宝,挖一个深坑买了就完事,何必埋的漫山遍野?再说了,人家埋好东西,会让别人看见?消息都跑突厥那里去了,还埋个屁的宝藏。
那究竟这东西要做什么?大部分都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这些埋粪的地方,都是官府征召百姓耕种的田地,现在许多地区有大片土地无人耕种,但是很奇怪,唐天在不少地方都拒绝分给百姓田地,而是给不菲的工期,雇佣他们给官府耕种。
而这些人耕种的田地,便是全部在
“这位圣王打仗是挺猛的,但是这不打仗了,怎么满脑子都是装着粪?”不少西域雇工如此嘲笑。
不久,唐天下令让人在这些田地上面耕种,包括西域特产胡椒,还有大唐的稻子、小麦种子也被引入到西域播种。
播种的时候,西域的百姓纷纷抱怨:“要不是圣王给的工钱多,可真是不想踏入这遍布大粪的地方!”
还有人窥透了玄机:“圣王这绝对是想用大粪把庄稼弄到长大更壮,可是这种排泄的东西上面能长出来什么好东西?怕是这些庄稼都要被熏死了!”
对此,西域王庭所有官员都觉得心里堵得慌,甚至羞于见人。
但是唐天依然铁腕命令,让各地执行这项命令,甚至中途还抽调薛仁贵带了五十万大军回来,沿途巡视各地的工作进展,对一些玩忽职守的官员,做了罢官、永不录用的处罚。从此,各地的官府开始卖力推行这政令。
起初,各地聚拢回来的百姓很少,用那些膏腴之地分给他们绰绰有余,不过,一个春天过后,很快那些临近河水,肥力极强的土地就被人分光了。
剩下的百姓,即使是分到了土地,但是因为降水稀少的缘故,产量有限。
于是,唐天把这些百姓聚集起来,给他们工钱,又从王庭调拨大量资金,开始修建沟渠,从塔里木河和罗布泊引出新渠道,引导河水流过主要的大城,再由这些地方,另修小沟渠,引入小县城。
这是一项百年工程,但是唐天以惊人的气魄,斥资无数,还是动工了。
因为一开始就是计划着流经整个西域,所以源头的河道必须挖的够宽、够深,水量足够大,中游和下游才能得到充足水分,所以,这样的大工程,下游修不好,上游的河坝就一直不能打通,不然洪水一旦倾泻而下,到时候到处都是王阳泽国。
这工程,一旦中途有中断,那前面就是白费力。
敢搞这样的大工程,人们都佩服唐天。
不过,挖沟渠的人不多,加起来也就是三十万人不到,还都分布在各地。
虽然经过了大半年的休整,但是直到春耕时候,各地人数还是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增长。人口不足,各项工作就都受到了影响。
最基本的事情,一个是耕地荒废,许多熟田长了草,过几年不种,完全就成了荒地了。另外一个就是,遍地矿产的西域,实在是没多少人可派去挖矿。
空有宝山没人挖,这感觉,让唐天忍不住要抓狂。
从本土调人来挖?唐天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外面的花花世界虽好,但是大唐百姓能够恪守本分,种好自己的土地,搞好自己的贸易,读好自己的书就行,每个区域有自己独特的强盛办法,没必要非把大唐搞成一个商业帝国。
各地正式开播之后,田里到处都是西域百姓忙碌的身影。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头,绝大部分的百姓初次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以后开垦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今年还免税,秋收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还有许多人新得到的犁耙,这也是免费发放的。
现在耕种,收获的是舒服的秋冬。
原本藏身荒野的百姓,在看到这样的局面后,相信了大唐对百姓的和善,很快,各地迎来了新一轮的百姓归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