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长孙无忌:“如此,辅机以为可行否?”
长孙无忌心知皇帝主意已定,且安排已算周密,只得躬身道:“陛下思虑周全,臣无异议。唯愿殿下能妥善应对,不负陛下圣望。”他心中疑虑未消,但也只能静观其变。
“恩。”李世民颔首,提起朱笔,在奏章空白处,写下刚劲有力的批示:
“览奏具悉。太子愿开言路,勤学储君之道,志虑忠纯,朕心甚慰。所请之事,准予施行。
着东宫卫率、左春坊严加关防,务求稳妥。一应接见过程,需有专人详实记录,报朕知晓。望尔持心秉正,善纳嘉言,毋负朕望。钦此。”
放下笔,李世民将批好的奏章递给王德:“发还东宫。”
他望向殿外沉沉的夜色,眼神复杂难明,最终化作一声低不可闻的自语,带着一丝考校的意味:“承乾…朕倒要看看,你这东宫大门敞开之后,如何应对那可能蜂拥而至的…质疑与叼难?”
……
贞观十六年四月初,长安。
太子李承乾颁下钧令,宣布开启东宫之门,接受官员觐见、陈情、谏言,乃至地方利弊之议。
此令一出,整个长安官场为之震动,尤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涟漪。
魏王府
李泰初闻此讯,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带着浓浓讥讽的大笑:“哈哈哈!李承乾!本王的好兄长!你这是嫌东宫太安稳了么?”
他肥胖的身躯笑得前仰后合,转向身边的心腹杜楚客、苏勖等人,“开东宫?让人挑战薛仁贵那些莽夫也就罢了!竟还敢让各衙门的官吏都去他面前说三道四?连地方上的破事都要管?他莫不是摔坏了脑子?”
他眼中闪铄着恶毒的光芒:“他就不怕那些削尖了脑袋想搏个‘忠直’名声的御史?不怕他们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帐都翻出来,甩到他脸上去?”
他猛地收住笑声,阴恻恻地下令:“去!立刻知会我们的人,尤其是那几个靠卖弄口舌吃饭的御史!让他们备好‘功课’,把太子这些年那些荒唐事、逾矩处,一件件、一桩桩,都给他梳理清楚咯!明日就去东宫!好好‘劝谏’太子!
本王倒要看看,他这新开的东宫大门,能不能经得起这‘诤臣’的唾沫星子!”
几名依附魏王的御史闻言,脸上顿时露出兴奋之色。这可是在太子面前扬名立万、甚至青史留名的良机啊!
若能当面诘难住太子,逼得他哑口无言,那将是何等风光?几人立刻凑在一起,低声商议起如何引经据典、如何切中要害、如何博取最大的名声,同时给太子一个“下马威”。
赵国公府
长孙无忌坐在静室里,眉头却未舒展。太子此举,实在太过反常。
他喃喃自语:“引天下言路入东宫…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
此举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便是引火烧身,非但无法立威,反而会自损颜面。
他反复思量着太子近来的变化与今日的举动,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难道…太子终究还是那个沉不住气、行事乖戾的太子?之前的沉稳只是昙花一现?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紧绷的心弦似乎稍稍松弛了一些,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眼神中疑虑未消,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轻嘲。
看来,还是高估他了?
不对!长孙无忌心中警铃大作,太子此举,有什么他没想到的用意?
梁国公府
房玄龄放下手中的公文,对着老管家缓缓摇头,眉宇间带着深深的忧虑:“太子殿下此举…未免太过行险。东宫虽为储宫,然广开言路,纳天下议论,无异于烈火烹油…稍有不慎,反受其咎啊。”
他实在无法理解,近来表现谨慎的太子,为何会做出如此冒进之举。
这与他近一月冷静破局、步步为营的形象大相径庭。
郑国公府
魏征听儿子魏叔玉转述此事,沉默片刻,那双因略显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望向窗外,缓缓道:“开东宫…纳谏言…是险棋,亦是…磨刀石。”
他声音虽弱,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若能在这汹汹众口、明枪暗箭之中立稳脚跟,辩明是非,则其心愈坚,其志愈明,其威…自生。若不能…则亦可知其斤两。”
在他看来,这或许正是太子主动寻求的考验,以烈火淬炼自身。
官场百态
寒门小吏与地方官员,闻讯振奋!这意味着一条直达天听(储君)的捷径!不少人开始整理地方弊政、民生疾苦的奏报,跃跃欲试。
清流言官摩拳擦掌,视此为彰显风骨、搏击清名的绝佳舞台。或准备慷慨陈词,或蕴酿犀利弹劾。
世家门阀与勋贵,大多持谨慎观望态度,甚至隐隐担忧。此举打破了朝堂议事的常规渠道,太子意欲何为?是否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需要看清风向。
东宫属官,既感振奋又觉压力巨大。太子此举,无疑将他们推向前台,需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
晨曦微露,东宫外已非往日的肃静。宫门‘崇教门’开启,但并非随意出入。
欲入东宫觐见者,需先至宫门侧新设的“承宣房”登记陈情。
官员需出示官印凭证‘鱼符’,在承宣房书吏处登记姓名、官职、所属衙门。
简明扼要说明欲陈情、谏言或议论之事的内核内容,如:“谏东宫用度”、“陈河南道水患”、“论府兵制利弊”等。
书吏分类记录,给予一枚刻有编号与时间的小木牌等侯传唤。
官员持木牌至宫门内专设的“待诏亭”等侯。
亭内有茶水、坐席。有东宫詹事府官员维持秩序。
东宫詹事府丞根据登记内容缓急、类别及太子时间安排,按木牌编号顺序或事由重要性,依次唱名传唤入殿觐见。
被唱名者,由东宫谒者(引导官)引领,经重重宫门,至指定殿阁。
入殿前需再次核验身份、木牌,并解下佩剑(若有)。
进入殿中,按礼制向太子行礼。太子坐于主位,可能有一二近臣太子庶子、詹事及记录官在侧。
官员可依序陈述己见。太子或当场询问、讨论,或记录在案,言明后续处置。
东宫卫士于各处要道值守,目光锐利,确保秩序井然,虽允言论,但不容喧嚣失仪。
宫门内外,气氛既开放又庄重,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期待感在空气中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