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茂那件事,象一场小风波,很快就过去了。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很大。
从那天起,许大茂就象变了个人。每天天不亮就拿着扫帚在院里勤快地扫地。见了人也不再是以前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点头哈腰,脸上堆着笑。
院里人看着他那窝囊样,心里都觉得痛快。同时,对林卫国,对管委会定的那些规矩,更是多了十二分的敬畏。
再也没人敢去碰那些红线了。
整个四合院,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有序的状态。
地面干净得能照出人影。墙角再也看不到乱堆的杂物。邻里之间见了面都是笑脸。谁家要是包了顿饺子,都会给对门邻居送去一碗。谁家要是临时有事孩子没人带,往院里一放,就有好几个大妈抢着帮忙看。
而那个“互助友爱基金”,更是发挥了大作用。
前院的张大妈,老伴儿突然得了急病,住院要交一百块钱押金。在那个年代,一百块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是一大笔钱。张大妈急得在家里直哭。
一大爷易中海知道了,二话不说,马上召集管委会开会。大家一商量,决定从基金里先拿出五十块钱给张大妈垫上。剩下的五十块,由院里各家自愿捐。
林卫国带头捐了十块。林铁和王茹也捐了五块。傻柱更是大方,直接拍出二十块。在他的带动下,院里人你一块我五毛,很快就凑齐了五十块
当易中海把那沉甸甸的一百块钱交到张大妈手里时,张大妈捧着钱哭得不成样子。“谢谢……谢谢大家!谢谢卫国!谢谢一大爷!你们都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这件事,让院里所有人都深刻地感觉到,这个“文明公约”,这个“互助基金”,不是摆设。它是真的能在关键时候帮上大忙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大家发现,守规矩、团结互助,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更安稳时,那种打心底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出来了。
渐渐地,南锣鼓巷95号院的名声,就在这片传开了。
“听说了吗?隔壁那个大杂院,现在可了不得了!”
“干净得跟宾馆似的!”
“院里的人跟亲兄弟一样,谁家有事全院都帮忙!”
“都说是院里出了个大人物,叫林卫国,是他带头搞起来的!”
一传十,十传百。这事儿最后传到了街道办王主任的耳朵里。
王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女同志,对这种先进典型最上心。她马上带着几个街道办干部,搞了一次“突然袭击”,亲自到95号院来视察。
结果这一看,把她给惊得半天都合不拢嘴。
她走遍了京城上百个大杂院,从来没见过哪个院子能有这么好的精神面貌!
地面一尘不染。窗户擦得锃亮。院里见不到一个闲逛的,大爷们在下棋看报,大妈们在纳鞋底聊天。孩子们在院里跳皮筋、滚铁环,一个个脸上都笑呵呵的,特别健康快乐。
王主任走到公告栏前,看着上面用毛笔字写得工工整整的《居民文明公约》,和旁边那张贴出来的、许大茂写的检讨书,更是连连点头。
“好!好啊!”王主任激动地拉着易中海的手,“老易同志,你们这个院,给我们全区的院落管理工作,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啊!”
“这都是我们院的卫国领导得好。”易中海谦虚地说,但脸上的骄傲怎么也藏不住。
“林卫国同志?”王主任当然知道这个名字。这可是连市里领导都常挂在嘴边的青年才俊,国家栋梁。她没想到,这样的大人物,竟然还有精力来管院子里这些小事,而且还管得这么好!
“人才啊!真是了不得的人才啊!”王主任感慨万千。
视察结束,王主任当场拍板。“老易,你们院必须评为我们东城区的‘年度模范文明大院’!我回去就给你们报上去!”
“我还要在全区推广你们的经验!让全区的院子都向你们学习!”
这个消息让整个95号院再次沸腾了!
模范大院!这可是天大的荣誉啊!以后谁走出这个院子,腰杆子都能挺得笔直!
而林家,作为这一切的创造者,更是成了院里人人羡慕的榜样。
每天都有街坊邻居变着法儿地来林家串门。今天东院的李大妈送来一篮子自己家种的新鲜黄瓜,明天西院的赵大爷送来几条刚钓的活蹦乱跳的鲫鱼。
王茹每天光是应付这些热情的邻居都忙不过来。她嘴上说着“别这么客气”,但心里美滋滋的。她知道,这都是沾了儿子的光。
林卫国看着院里这和和睦睦的景象,心里也挺欣慰的。他当初改造这个四合院,除了想给父母一个更舒心的生活环境,更多的也是想通过这个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一些关于社会基层管理想法。
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人心是复杂的,但人心也是可以引导的。只要能创建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并且能让所有人都看到,遵守这套规则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么再复杂的人心也能拧成一股绳。
就在林卫国享受着这难得的家庭温暖和邻里和睦时,外交部一个电话,又把他拉回到了那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里。
“卫国吗?我是王稼祥。”电话那头传来司长熟悉又严肃的声音。
“立刻来部里一趟。夏部长,有紧急任务。”
林卫国的心瞬间就提了起来。
紧急任务?还是夏部长亲自下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