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考虑星球內作战,所以飞船採用的是八面体稜锥结构,舰体总长28米,底部最大直径8米,內部有6个功能舱。
这种结构能將飞船的正面投影面积减少40,降低被敌方武器命中的概率。。
主体是高强度蜂窝状碳化硅复合材料,既保证了结构强度,同时也大大减轻重量,总质量也才65吨。。
內部搭载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覆盖著多层复合装甲和5厘米厚的超导电磁线圈阵列。
当舰载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探查到来袭的高速动能武器后,就能够计算並控制防御系统,產生100t的脉衝磁场,偏转弹体。
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一秒。。
可以在一秒內烧,穿一米厚的碳化硅装甲。。
形成360度无死角防御或攻击圈,用於拦截来袭飞弹、中小型舰艇或清除障碍物。
舰艉还隱藏一门电磁轨道炮。
炮管长6米,口径120毫米。
发射的钨合金穿甲弹,初速高达每秒20千米。
虽然射速较低,每三分钟只能发射一次,但超高的动能赋予其恐怖的硬目標毁伤能力。
用於对付重型装甲目標或固定设施再好不过。
最后再搭配上12组紧凑型二氧化碳雷射近防系统。
配合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整艘飞船就如同刺蝟,被打造的刀枪不入。
当初要是有这样一艘飞船,拿下整个世界几乎是轻而易举。
但理论数据再漂亮,推演再完美,没有实战经验,依旧是一坨废铁。
<
当真理之火反应堆被运输到飞船製造中心的指定泊位后,等候多时的工业机器人和纳米级机械虫立刻开始协同作业。
精密的机械臂將聚变核心调至飞船动力仓预定位置,而机械虫则是如同流淌的金属犀牛钻进飞船內部的管道和设备间隙。
对內部精密的接口和系统进行焊接校准。
整个过程如同精密的钟表零件,高效安静。
用时不到半个小时,这颗能源心臟便和星火的舰体刚一融合,科尔的意识便迫不及待的进入飞船的控制系统。
庞大的飞船立刻通过重载运输车转移至发射台隨后完成对接。
没有冗长的仪式,一道简洁的指令发出。
“星火启动,升空测试开始!”
由於大气层內气动阻力过大,星火號没有办法直接从地面进行升空,还需要运载火箭辅助。
隨著命令下达,被全新改造过后的发射平台以及运载火箭开始运转。
庞大的火箭,带著飞船迅速爬升至100公里的高度,隨后一级燃料耗尽和船体进行分离。
二级发动机隨机启动,將飞船加速至近地轨道速度,並且高度也来到了400公里。
最后连接环的爆炸螺栓起爆,在科尔的控制下非常通过遍布周身的微型等离子体喷口进行调整,隨后剧变核心激活,开始为推进系统和武器系统功能。
从运输状態正式进入到战斗模式。 再进入到预定空域后,科尔操纵著飞船瞬间锁定数千公里外预测的標靶。
那是一块厚度达到一米,模擬重型战舰装甲的高纯度碳化硅复合装甲板。
“自由电子雷射炮,目標標靶!发射!”
命令下单,舰艏的两台自由电子雷射號瞬间激发。
两道肉眼看不见的高能红外雷射束,顷刻间便跨过虚空精准聚焦在標靶中心。
被雷射命中的区域,瞬间被加热到数千摄氏度的高温。
坚固的碳化硅材料,在热熔蚀和热应力的双重作用下,就像被热刀切过的黄油。
一秒不到的时间,就被融穿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孔洞。
观察区边缘还能发现,有明显的融熔和晶化痕跡。
“光纤雷射阵列,模擬拦截高速目標群!”
科尔切换测试项目,隨即地面上早已准备好的火箭迅速发射,从四面八方朝飞船接近。
与此同时,飞船周深的八台光纤雷射阵列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调整方向。
瞬间锁定多个不同方位高速袭来的目標。
儘管这些目標平均每秒速度高达15千米,但火控系统依旧在微秒內完成目標的分配和跟踪。
只是一剎那,共计16个目標瞬间被摧毁。
眼见效果如此绝佳,科尔的主意识略微波动了一下,隨后开启最终测试
“电磁轨道炮,实弹射击预备靶,开始!”
飞船轻微调整方向,舰艉的隱藏炮口划开,修长的电磁轨道伸出,迅速完成充能隨后发射。
一道刺目的亮光闪过!
钨合金穿甲弹以每秒20千米的恐怖初数拖堂而出。
数秒后,数百公里外,一艘大型且覆盖著厚重装甲的氦气飞艇被瞬间击中。
剧烈的爆炸形成一个完美的火球。
而携带著巨大动能的穿甲弹,依旧余威减,甚至都直接命中地表。
所產生的动能和超压,將地表的泥土瞬间掀起。
“基础测试结束,自由电子雷射炮,穿透力、聚焦速度、能量利用率均超过设定指標!”
“光纤雷射阵列响应速度,跟踪精度,多目標处理能力,满足进防御需求!”
“电磁轨道炮初速、毁伤效果、充能时间完全符合预期。”
“飞船推进系统稳定,失量喷口灵活!”
简单的测试下来,这艘星火级飞船基本达到设定之初的要求。
之所以说是基本,那是因为在测试过程中科尔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这些数据虽然达標,但测试项目以及次数太少,需要再进行大量反覆测试,才能收集到足够的实战数据。
其次是飞船的发射速度太慢。
儘管经过改造后的约翰斯顿环礁已经具备发射宇宙飞船的能力,但受限於发射影响,每个月最多发射三次。
如此低的频率,显然不足以满足科尔的需求。
“奥丁,將太空电梯和星港的建造提升一个等级,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內完成建设,实现飞船大量起降要求!”
“收到,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