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周文渊教授的办公室里,气氛有些沉闷。
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旁,周文渊的博士生张涛、博士后李默,以及两名硕士生都垂着头,默不作声。
他们正在进行的课题是【激波与边界层强耦合作用的非定常传热机理】。
这个课题本身是另外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极端条件下高超声速流动的多尺度数学物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下面的子课题。
不过,虽然是子课题,但是在他们整个国自然重点项目中,也占据着相当内核的地位。
只是,他们现在却被一个问题给困住了快三个月。
问题主要出现在理论推导上面,而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张涛负责的。
他在使用匹配渐进展开法时,发现由于激波与可压缩效应的强非线性耦合,边界层解的渐进行为不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他们无法确定的未知函数,导致内外区的解根本无法匹配。
没有一个自洽的理论模型,负责数值验证的李默也处处碰壁。
“老张,”李默指着计算机屏幕上一条发散的曲线,无奈地说道:“你上周给我的那个简化模型,我跑了一下,马赫数大于7的时候热流直接算爆了,完全不收敛。”
一名硕士生也小声补充道:“老师,我们整理了最近几年的文献,所有类似问题的研究,要么是引入了更多的经验参数,要么就是在低马赫数下的近似,没有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解决这个强耦合问题的。”
理论算不下去,计算验不了,文献没路走。
这就是他们面临的持续了三个月的死结。
周文渊揉着眉心,看着自己的团队。
他知道,压力最大的就是张涛。
张涛算是整个团队的火车头,而火车头熄火了,其他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课题确实难,遇到一时半会过不去的坎也实在正常,但这种煎熬,也让他们不得不承受。
至于周文渊自己,老实说,他本身同时进行的项目其实就足足有五个,主要也是因为他还年轻,今年才36岁,接下来几年时间他都打算冲一冲杰青这个帽子。
这也导致他实在是没办法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一个项目上面——他其实已经为这个项目分心不少了。
好在是整个项目都还不是那么着急,这算是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周文渊接起电话,是另一个项目组的合作教授,催促他下午去参加一个项目协调会。
“唉,又是开会。”周文渊挂了电话,对众人说:“那今天的组会就先到这里吧。李默,你再试试调整一下网格密度,小王小赵,你们继续关注一下aiaa之类的最新文章。张涛,你留一下。”
众人散去后,办公室里只剩下师徒二人。
周文渊语气中略带疲惫地对张涛说:“我得去准备一下会议材料,得先走了。另外,我邮箱里有一份《数学物理学报》送来的审稿邀请,是两篇关于经典边界层理论的论文,看起来质量还不错,编辑说作者是同一人。你先帮我初审一下,就当是换换脑子,别把自己逼得太紧。”
“好的,老师,您也辛苦了。”张涛点点头,应承下来,现在这情况,也只能是如此了。
“恩,等之后我抽出空了,再和你们一起想想现在那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吧。”周文渊教授最后留下一句,便匆匆离开,张涛则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打开了审稿系统。
作为博士生,他确实会经常帮老师代劳一下审稿工作。
当然,最终做出决定的其实也都是周文渊,他最多只是给出一个初审意见。
很快,他便看见了那两篇稿件。
“bsi方程和pohlhaen解?经典问题上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看着这两个标题,张涛顿时就有种从boss局回到了新手村的感觉。
之前那种因为迟迟完不成课题而带来的压力感,倒是也逐渐开始消弭了。
将附件下载下来后,他先点开了那篇数学论文。
看着那熟悉的推导,张涛起初还很平静,但当他看到稿件中为常量β构造出的那个巧妙的上下解时,他的眼神变了。
“这个构造方法……很新颖,没见过,作者的数学功底非常扎实。”他喃喃自语,甚至拿出纸笔开始验算。
接着,他点开了第二篇物理论文,而当他看到作者推导出的努塞尔数nu与c?(pr)的关系式,以及最后关于两者内在关联的讨论时,他心中一动。
“宏观物理响应……约束微观数学性质……”他反复咀嚼着这个思想,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他们自己那个棘手的项目。
他们项目的内核难题,也是因为无法精确界定复杂流场模型的“渐进行为”,从而导致传热计算发散。
而这两篇论文虽然研究的是最简单、最理想化的层流模型,但其中揭示的这种“反向约束”的思路,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也许……这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张涛的心跳有些加速。
然而,脑海中刚产生这个想法,又被他不由自主地否定。
“不可能吧……这只是投稿给《数学物理学报》的论文而已,连sci都不是。”
象是他,本科时期就发表过普刊论文,研一的时候就完成了第一篇内核期刊,之后又在导师的培养下,开始正式瞄准sci,中文内核期刊什么的,他已经好几年都没有关心过了。
但是……
他重新在脑海中回顾了一下这两篇论文中作者所运用到的方法,却又总是给他一种好象能用又好象不能用的感觉。
最终,他还是选择保留自己的想法,将两篇论文打印出来后,用红笔在关键的公式和段落旁边做了标记,并写下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疑问。
下午,周文渊教授开完会,回到了办公室。
“张涛,那两篇论文看得怎么样了?”他随口问道。
“老师,您快来看看!”张涛立刻将打印稿和自己的笔记递了过去,“就我初审下来,这两篇论文质量非常高,特别是作者提出的,利用热交换的可测量数据来反向约束流场渐进行为的思路,我觉得……可能对我们有帮助!”
“哦?可能对我们有帮助?”
周文渊来了兴趣。
他们课题难度有多高,他很清楚,而这两篇投给《数学物理学报》中文版的论文,怎么可能会对他们的研究有帮助?
如果是《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倒还好说,国内顶尖期刊的英文版,也都有着一定的国际认可度,但是中文版,就基本是在国内混混了。
不过,自己手下的头号大弟子都这样说了,他多少也还是有点相信,于是当即便接过论文仔细看了起来。
办公室里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