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1型”坦克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林烽那始终保持着前瞻性思维的大脑,并未被眼前的辉煌成就完全占据。在众人还沉浸在坦克测试成功的巨大喜悦中时,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这一切辉煌的、更为基础且脆弱的命脉——能源保障。
水电厂的扩容解决了丰水期的电力需求,但其依赖自然水情的特性,注定了它在冬季枯水期或需要进行设备检修时,出力会大幅下降。而兵工厂的生产,尤其是那台“电老虎”电弧炉和日夜不停加工坦克零件的大型机床,绝不能容忍电力供应的任何闪失。一旦停电,不仅仅是生产停滞,正在冶炼的钢水、正在精加工的曲轴都可能报废,损失巨大。
“必须建立可靠的应急供电系统!”林烽在能源安全专项会议上敲着桌子,“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水电这一个篮子里。我们要做到,不管外面是旱是涝,是白天是黑夜,咱们瓦窑堡的灯要一直亮着,机器要一直转着!”
经过一番调研和讨论,方案很快确定下来:在现有火电厂的基础上,新增两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和调峰电源。目标很明确——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兵工厂的核心生产用电,尤其是坦克生产线和电弧炉的用电,万无一失。
任务下达给了火电厂厂长,也是资深动力专家唐忠祥。老唐接到任务,既感到压力,又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这是林厂长对能源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对火电厂能力的信任。
首要问题是柴油发电机组的来源。购买新的不现实,唯一的出路还是老办法——自己动手,改造拼凑。
唐忠祥带着人,再次一头扎进了仓库深处,在黄燕那本厚厚的“宝贝清单”里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几台从被击毁的日军卡车和工程机械上拆下来的大型柴油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大多状态不佳,缺零件,有损伤,但核心基础还在。
“就它们了!”唐忠祥指着这些“破烂”,眼中闪烁着技术专家特有的光芒,“鬼子这柴油机,虽然比不上咱们坦克上那台精致,但结构简单,皮实耐造,正好适合做固定发电动力!”
核心攻坚:动力与电能的“联姻”
将修好的柴油发动机和发电机可靠地连接起来,并实现稳定的转速和电压控制,是最大的技术难关。
单台机组运行成功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能让它们与现有的水电网并网运行,实现无缝切换。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调试和演练,两台被工人们戏称为“电牛”的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终于安装调试完毕,它们如同两头沉默而有力的钢铁巨兽,并排矗立在火电厂新建的附属厂房内。
在一个模拟水电厂故障的演练日,随着林烽一声令下,火电厂操作员切断了水电供应。几乎在同时,柴油发电厂房内,经过严格训练的司机启动了两台“电牛”。
“嗡——轰轰轰……”低沉而有力的柴油机轰鸣声响起,转速稳步提升。
操作员紧盯着同期装置,当指针重合、灯光旋转到位的刹那,果断合闸!
“并网成功!”
配电柜上的电压表、频率表指针稳稳地指在额定位置。厂区的灯光只是轻微地闪烁了一下,便恢复了正常!各个车间的机器,包括那台至关重要的电弧炉,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轰鸣着!
火电厂厂长唐忠祥拿着运行记录,激动地向林烽汇报:“林厂长,两台柴油发电机组,单台出力稳定在200千瓦以上!并网、带负荷、切换操作,全部正常!现在咱们瓦窑堡,不管是枯水期还是设备检修,就算是水电全停,靠这两台‘电牛’,也绝对能保证核心区域的电力供应!坦克生产线、电弧炉炼钢,绝不会因为电的问题停下一分钟!”
林烽看着那两台轰鸣的机组,看着稳定运行的电网参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用力拍了拍唐忠祥的肩膀:“老唐,干得漂亮!咱们这能源保障体系,现在算是真正做到了‘双保险’,甚至‘三保险’(水火互备)!有了稳定的电力,咱们才能心无旁骛地造更多的坦克,造更多的武器!”
能源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如同为瓦窑堡这艘正在破浪前行的巨轮,加装了两台强劲的辅助引擎和无间断的动力核心。无论外界风浪如何变化,它都能保持稳定的航速,向着胜利的彼岸,坚定不移地前进!现在,所有的后勤、能源、材料、技术障碍都已扫清,瓦窑堡兵工厂已经做好了全力生产的万全准备,只待将那钢铁的洪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击侵略者的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