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成功配制出合格电解液的消息,如同给电池研发项目注入了最强的催化剂。林烽深知,解决了“血液”(电解液)问题,接下来就必须尽快造出强健的“心脏”(电池本体),才能让“太行猛虎”真正拥有随时可以咆哮的底气。他当机立断,在兵工厂一角,利用一间闲置的仓库,组建了一个小型的铅酸电池研制作坊,由苏婉总体负责技术,并从各车间抽调了十余名心灵手巧、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工人。
作坊虽小,但目标明确:建立一套能够稳定生产大容量、高性能铅酸蓄电池的工艺流程,不仅要满足坦克的启动和车载设备用电,未来还要为步话机、探照灯、甚至小型移动电站提供可靠的储能电源。
林烽将脑海中的理论知识结合瓦窑堡的实际条件,规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制造流水线,并亲自给苏婉和工人们讲解每一个环节的要点和原理。
第一道工序:栅格铸造——打造电池的“骨骼”
铅酸电池的电极并非实心铅块,而是由铅锑合金(林烽根据记忆,尝试性地加入了少量钙,以改善机械强度和抗腐蚀性,这在这个时代是相当超前的思路)铸造而成的、带有许多网格状空隙的板栅,这既是导电骨架,也是附着活性物质的载体。
第二道工序:活性物质涂膏——赋予“骨骼”以“血肉”
光有板栅还不够,需要在上面涂覆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
第三道工序:极板干燥与固化——“淬火定型”
涂膏后的湿极板非常脆弱,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稳定。
第四道工序:电池组装——“合纵连横”
将处理好的正负极板(一片正极夹在两片负极之间,防止正极板翘曲)交错排列,中间用微孔橡胶或塑料隔板(最初试用过杉木片,但效果不佳,后来想办法搞到了一些废旧橡胶制品,熔化后压制成了简易隔板)隔开,防止短路。然后将一组组极板群装入硬质橡胶或塑料电池壳(这也是千方百计才找到的替代材料)中,盖上带有注液孔和极柱孔的电池盖。
第五道工序:注液与充电活化——“注入灵魂”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步。
当第一次活化充电结束时,林烽、苏婉和所有参与研制的工人都紧张地围在第一批下线的三只铅酸蓄电池旁。
林烽亲自用万用表测量电压。
“单格电压215伏!六串联,总电压129伏!达到标准!”他高声宣布。
接着进行容量测试,连接一个模拟负载(大功率电阻),进行持续放电,直到电压下降到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计算容量。
“容量……达到设计值的百分之九十五!”负责记录的技术员激动地喊道。
最后是启动电流测试,模拟坦克启动电机的瞬间大电流放电。电池表现稳定,电压降在允许范围内!
“成功了!我们自己的铅酸电池,成功了!”作坊里瞬间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几个月来的辛苦和汗水,在这一刻化为了最甜美的果实。
这些瓦窑堡自产的铅酸电池,不仅体积容量比远超那些旧货,而且内阻小,启动电流强劲,循环寿命也初步测试良好。它们被立刻应用到坦克的启动电源测试中,效果完美!v12发动机在强劲的电流驱动下,启动更加迅速有力。
不仅如此,这些电池很快就在其他领域大显身手:为批量生产的“太行蜂”步话机提供了稳定电源;给重要的车间和指挥所提供了应急照明;甚至开始尝试组装小型电池组,用于野战电台和未来的移动维修站……
看着作坊里逐渐成型的量产能力,看着那些整齐排列、标志着瓦窑堡在电化学能源领域实现突破的铅酸电池,林烽对苏婉说:“小婉,你看,咱们这不仅仅是在造电池,咱们是在为咱们的军队,储备随时可以释放的‘闪电’和‘力量’!”
苏婉依偎在他身边,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红晕,轻声回应:“嗯!等咱们的‘猛虎’带着这些‘闪电’冲上战场,一定会让敌人大吃一惊!”
铅酸电池的成功量产,如同为瓦窑堡兵工厂这只已然强悍的巨兽,安装上了高效可靠的“能量心脏”,使其持续作战能力和装备电气化水平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距离“太行猛虎”正式下山,只剩下最后一步——全面的野外行驶与战术测试!最终的咆哮,已在喉间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