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疙瘩兵工厂的生产如火如荼,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设备也逐渐完善。然而,随着产量提升和产品种类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悄然浮现——产品质量的波动性。
这天,李云龙兴冲冲地拿着刚送检的十支新步枪来到组装区,脸色却有些不好看:“林烽,你看看,这十支枪,都是刚下线检验合格的,可老子怎么感觉手感有点不一样?这支拉栓顺滑点,这支就有点涩?还有这准星,好像也有点细微差别?”
几乎同时,王承柱也跑来“诉苦”:“林专员,新送来的这批迫击炮弹,重量好像没那么一致了,打出去散布好像又大了点……”
赵小花更是拿着记录本,皱着眉头汇报:“林专员,最近复装子弹的哑火率好像有轻微上升,虽然都在允许范围内,但趋势不太对。”
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却像一根根细刺,扎在林烽心里。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缺乏统一、严格的生产标准导致的。之前规模小,靠老师傅们的个人经验和手感还能维持,现在产量大了,环节多了,没有标准,就会出现公差积累、质量波动。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林烽在当晚的技术骨干会议上严肃地说,“咱们现在不是小作坊了,是兵工厂!是供给成千上万战士杀敌保命的地方!产品质量必须稳定、可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战场上,一颗哑火子弹,一个卡壳的枪机,可能就要了一个好战士的命!”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周文海推了推眼镜:“林同志说得对。我以前在厂里,也是按图纸和工艺卡干活,差一丝都不行。咱们现在确实有点……各凭经验了。”
老王师傅也点点头:“是这个理儿。俺的手感是俺的,徒弟的手感是徒弟的,传着传着就走样了。”
新来的留学生苏沐辰也从化学角度赞同:“工业化生产,标准是基石。没有标准,就无法保证批量产品的一致性。”
“所以,”林烽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立刻制定我们自己的《临时兵工厂生产标准》!让所有人干活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说干就干!林烽立刻牵头,成立了由周文海、老王、苏沐辰、陈思远、赵小花等技术和质检骨干组成的“标准制定小组”。
这项工作繁琐却至关重要。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和统计。
他们收集了大量生产数据:测量了几百根合格枪管的内外径、膛线深度,统计出波动范围;测试了不同批次的钢材硬度、含碳量(通过土法火花鉴别和经验估算);记录了成千上万发子弹的装药量、底火击发率、弹头重量尺寸;甚至跟踪了每支步枪在不同条件下的故障情况……
工作量大得惊人,常常挑灯夜战。小豆子等学徒成了最好的测量员和记录员,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基于大量的数据和分析,结合现有条件和实战需求,第一版《石疙瘩兵工厂生产标准(暂行)》终于出炉了!
这本用油印机印制的小册子,虽然简陋,却内容详实:
标准制定好了,推广和执行却是更大的挑战。
许多老师傅习惯了凭经验干活,觉得按条条框框来太麻烦,束缚手脚。
“俺干了十几年铁匠,打出来的东西就没差过!还用量?”张铁匠最初有些抵触。
“这子弹头重一点轻一点,能差多少?忒麻烦了!”一个复装子弹的老战士嘀咕。
林烽深知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他没有强行命令,而是组织了一次对比展示会。
他让老师傅按老方法做一批零件,让严格按照新标准做的学徒也做一批。然后匿名编号,进行盲测。
结果显而易见:老师傅做的零件单个看可能不错,但批次间有差异;而学徒严格按照标准做的,一致性非常好!组装成枪后,标准件组成的步枪动作一致性明显更高。
他又用一批公差控制不好的子弹和一批严格标准的子弹进行实弹射击对比,精度差异一目了然。
事实胜于雄辩。老师傅们都是实在人,看到结果,纷纷服气了。
“看来……这规矩还真有点用……”
“为了咱们战士好,麻烦点就麻烦点!”
李云龙更是全力支持,他拿着那本小册子,在全厂大会上吼:“都给老子听好了!这本本子,就是咱们兵工厂的‘军规’!谁要不按这上面的来,就是违反纪律!出了次品,老子找他算账!做得好,老子给他记功!”
从此,兵工厂的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车间里,卡尺、量规、塞尺成了最常用的工具,老师们傅们不再仅凭手感,而是边做边量。
“师傅,您看这个尺寸,好像到公差上限了。”
“嗯,再打磨一丝丝,务必进中差!”
流水线上,操作更加规范,每个环节都有人核对标准。
质检区,赵小花们更加铁面无私,严格按照手册条目进行检查,不合格坚决退回。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步枪的故障率进一步下降,动作一致性大大提高。
子弹的哑火率和弹道散布显着改善。
甚至原材料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因为减少了废品和返工。
最大的好处是,新工人和学徒上手更快了!只要教会他们看标准、用工具,就能很快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降低了对老师傅个人经验的过度依赖。
看着生产逐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林烽欣慰地对周文海等人说:“有了这套标准,咱们兵工厂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以后就算我们这些人不在,后来者也能依据标准,把生产继续下去,并且不断改进完善它。”
李云龙看着仓库里堆积的、质量越发稳定的产品,咧着嘴对孔捷说:“嘿嘿,这下咱们的‘红字号’武器,可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标准件’了!以后谁再说咱们土八路的东西不中用,老子就用这标准册子拍他脸上!”
规矩成方圆,标准促质变。这本薄薄的《生产标准》,如同给快速成长的兵工厂套上了缰绳,指引着它向着更规范、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方向,稳步前进。红军的军工生产,从此翻开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