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真的只想被贬官啊! > 第17章 跳脱出时代的看法

第17章 跳脱出时代的看法(1 / 1)

福宁殿内,铜炉里的龙涎香静静燃着,轻烟笔直向上,碰到藻井后才散开。

赵顼坐在御案后,手边堆着半尺高的奏疏,但他没看那些,手里只捏着几张轻薄的桑皮纸。

这是皇城司刚刚递进来的密奏,上面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赵野昨日的行踪。

从去书市卖书给宁河公主,到在相国寺吃汤饼,每一个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

赵顼的视线停留在宁河公主四个字上,眉头挑了一下。

“咦?”

他把纸张凑近了些,指尖在那个名字上点了点。

“这丫头,又跑出宫去了。”

他摇了摇头,嘴角却没忍住往上勾了勾。

那昨天买书的那个女扮男装的人,正是他的亲妹妹,宁河公主赵宁。

原以为是去祈福,没承想是女扮男装去逛书市了,还偏偏撞上了去卖书换饭吃的赵野。

这缘分,倒是有些意思。

赵顼把皇城司的奏报折好,随手压在镇纸底下,并未打算深究。

妹妹自幼养在深宫,性子活泼些,出去透透气也无妨,只要人平安回来便是。

此时,殿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一名大内侍躬着身子,快步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盏热茶,轻轻放在御案一角。

“官家,歇歇神。”

赵顼端起茶盏,撇去浮沫,随口问道:“前面散了?那赵野如何了?”

内侍脸上神情变得极其精彩,他垂着手,低声回道:“回官家,散是散了。只是这散的场面……实在是有些骇人。”

“哦?”赵顼来了兴致,放下茶盏,“怎么个骇人法?是被那帮人打出来了?”

“非也。”

内侍咽了口唾沫,绘声绘色地说道:“赵侍御一人站在垂拱殿前,舌战群儒。他指着刘建骂司马光他们是结党营私,指着邓绾骂他们是非不分,连那些想溜走的中立官员,都被他骂成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苍蝇。”

“噗——”

赵顼一口茶差点喷出来,他连忙用袖子掩住口鼻,咳嗽了两声,随即爆发出一阵大笑。

“哈哈哈哈!”

笑声在空旷的福宁殿内回荡。

“苍蝇?占着茅坑不拉屎?”

赵顼笑得肩膀都在抖,“这话虽糙,却实在是大实话!这满朝文武,平日里之乎者也,装得道貌岸然,如今被这混不吝的小子撕了脸皮,怕是都要气疯了吧?”

内侍也陪着笑:“可不是嘛,刘谏官脸都气紫了,邓知谏院更是跳着脚要弹劾他。那场面,比菜市口吵架还要热闹。”

赵顼收敛了笑意,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闪铄着异样的光彩。

“好。”

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

“骂得好!”

他站起身,背着手在殿内踱步。

“朕要的就是他这股劲头。不结党,不营私。这种人,在朝堂上就是一把孤刀,除了朕,没人敢用他,也没人会容他。”

赵顼停下脚步,目光变得玩味起来。

“这种孤臣,朕太喜欢了。”

正说着,殿外又有小黄门来报。

“官家,宁河公主求见。”

赵顼重新坐回御案后,脸上露出一抹莞尔的笑意。

刚看完这丫头买书的奏报,人这就来了。

“让她进来。”

片刻后,一阵环佩叮当之声响起。

一名身着淡粉色宫装的少女,像只穿花蝴蝶般飞了进来。

她未施粉黛,却眉目如画,手里还紧紧抱着几本厚书。

“阿兄!阿兄!”

赵宁还没行礼,声音先到了。

“给你看看好东西!”

她快步跑到御案前,献宝似的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摊。

正是昨日赵野卖的那套《韩昌黎先生文集》。

赵顼没有去接书,而是板起脸,故意沉声道:“你昨日又偷摸出宫了?要是让母后知晓,朕怕是得被你连累,挨顿骂。”

赵宁吐了吐舌头,翻了个白眼。

“才不会呢,母后可疼我了,才舍不得骂我。”

她伸手柄书翻开,指着其中一页,催促道:“阿兄,你别管我出不出宫,你快看看这个!这上面的批注,好有意思!”

“批注?”

赵顼有些漫不经心。一套旧书,能有什么稀奇的批注?

他顺着赵宁手指的方向看去。

那是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篇,原本是韩愈论述如何救灾的文章。

但在正文旁边的空白处,写着几行潦草却刚劲的字迹。

赵顼定睛一看,念了出来。

“笨办法。开仓放粮,救得了百姓一时,救不了一世。”

“大饥过后,土地必贱,必被豪强低价兼并。百姓失了地,沦为佃户,来年若再遭灾,除了卖儿鬻女,又该如何?”

“真正的救灾,不在给粮,而在保地。抑兼并,控粮价,以工代赈,方为上策。”

赵顼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原本随意的坐姿,瞬间变得端正起来。

他伸手拿过那本书,又仔细读了一遍那几行字。

字数不多,却字字诛心,直指大宋如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顽疾。

韩愈的文章讲的是仁政,是道德。

而这批注讲的,是利益,是根源。

赵宁站在赵顼旁边,又翻了几页。

“阿兄,你看这儿,还有《争臣论》的批注。”

赵顼低头看去。

《争臣论》乃是韩愈批评阳城的文章,历来被士大夫奉为圭臬。

可那旁边的批注,却写得极为刻薄:

“沽名钓誉。”

“韩愈批判阳城是对的,甚至骂轻了。在其位,不谋其政,只知爱惜羽毛,坐视百姓受苦,以求‘清流’之名。”

“庸官之害,与贪官一个级别。贪官谋财,庸官误国。”

再往下看,还有一段更长的议论:

“官员选拔,考诗词歌赋有何用?治理地方,靠的是写诗吗?”

“考核官员,当看三样:经济是否增长,民生是否改善,百姓口碑是否载道。”

“至于所谓的士林名望,最是扯淡。不过是阶级圈子内的互相吹捧,你捧我一句清高,我夸你一句风骨,百姓饿死了,他们还在那儿吟诗作对,感叹民生多艰。”

“这……”

赵顼越看越心惊。

这些话,太难听了。

若是被司马光、文彦博那些人看到,定要气得吐血三升,大骂这是离经叛道、辱没斯文。

可是……

赵顼只觉得胸口有一股郁气,随着这些文本被吐了出来。

痛快!

他早就受够了那些只知道空谈道德、遇到实事就两手一摊的“名臣”。

国库没钱,他们说要节流,要修德。

边境吃紧,他们说要修文德以来远人。

全是废话!

赵野这几行字,虽然粗鄙,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官场最大的弊病——务虚不务实。

特别是那句“庸官之害,与贪官一个级别”,简直说到了赵顼的心坎里。

他继续往后翻。

每一页,几乎都有类似的批注。

有的骂古人迂腐,有的评时政荒谬。

赵野看事情的角度,完全跳出了儒家经典的框架,没有半点君君臣臣的教条,全是赤裸裸的利害算计和民生实务。

那种对贵族阶级、对士大夫圈子的鄙夷,透纸而出。

赵顼看着看着,忽然笑了。

先是低笑,继而变成了大笑。

“好!好一个赵野!”

“原来朕还是小看他了。他不仅是个敢咬人的孤臣,还是个能看透这世道人心的明白人!”

赵顼合上书,象是怕被人抢走似的,直接把书压在了自己的手肘下。

他抬起头,看着赵宁。

“阿宁,这书,先留给朕。”

“朕要好好研究研究。”

赵宁一听,小嘴立刻撅了起来,满脸的不乐意。

“阿兄!你怎么能这样!”

她伸手要去抢。

“我还没看完呢!这可是我花钱买的,足足十二贯呢!”

“我都看了一半了,正看到精彩的地方,那个……那个关于《师说》的批注,我还没琢磨透呢!”

赵顼身子往后一仰,避开了赵宁的手,脸上露出一副无赖的表情。

“我是官家,这天下都是我的,征用几本书怎么了?”

他笑着摆摆手。

“听话。等朕看完了,研究透了,再还给你。”

赵宁瞪着大眼睛,看着自家皇兄这副强取豪夺的模样,气得跺了跺脚。

但那是皇帝,是她亲哥,淫威之下,不得不低头。

“哼!”

她气鼓鼓地转过身。

“给就给!不过你要快点看,过两天必须还我!”

“还有,要是看坏了,你要赔我!”

赵顼心情大好,连连点头。

“赔,朕赔你十套新的。”

赵宁又嘟囔了几句,这才不情不愿地行了个礼,转身跑了出去。

殿内重新恢复了安静。

赵顼脸上的笑意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他重新翻开那本书,手指轻轻摩挲着那行“经济,民生,口碑”。

“经济……”

这个词,他听着新鲜,却又觉得无比贴切。

经世济民,不就是经济吗?

赵野这脑子里,装的东西显然不止是用来骂人的。

他既能看出青苗法的弊端,又能提出官员考核的新标准,还能一眼看穿某些人的虚伪。

这样的人,若是只用来当个御史,未免有些可惜了。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太年轻,资历太浅,而且树敌太多。

现在把他推到实务的位置上,只会被那些老狐狸联手做掉。

赵顼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笃笃的声响。

“先在御史台磨一磨吧。”

“这把刀,越磨才会越快。”

“等把那些陈腐的烂肉都剔干净了,朕再给你换个更大的舞台。”

赵顼看着那书上的批注,眼神越发深邃。

对于赵野,他是越发喜爱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七世神盘 弦乐探险队,相遇相识到拯救世界 八零之小钱劝学记 霍格沃茨:这个教授过于麻瓜 对的,你可以摸摸他! 快穿:让龙傲天为我神魂颠倒 荒年:谁家山寨有五十万山贼? 如晦传 穿成林妹妹,开局气晕王夫人! 嫌我白衣?转投曹操你别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