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桑的关节不稳,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劳损导致了部分韧带的隐匿性撕裂,这在术前的影象学上很难发现。”
“在尝试常规复位失败后,我们判断问题不在骨块本身,而在于维持关节稳定性的软组织结构。”
“所以,我们改变了策略。”
“我们没有再去强行复位那些不稳定的骨块,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
今川织一边说,一边不自觉地模仿着桐生和介当时的动作,伸出手指在空中比划。
她讲得条理清淅,逻辑缜密。
虽然这套理论和操作都是桐生和介的,但经过她自己的理解和复述,听起来就象是她本人深思熟虑后的杰作。
能把技术清淅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今川织很擅长这个。
她知道如何包装一个概念,如何用去描述一个复杂的操作,让它听起来既高级,又合理。
“韧带张力重建……”
西村教授听完,嘴里喃喃了几遍。
这个思路,太巧妙了!
常规的骨折手术,医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骨头上,怎么把骨头拼回去,怎么固定得更牢固。
但这个思路,却跳出了骨头本身,从维持关节稳定的“软环境”入手,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了,这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
西村教授越想越兴奋。
如果能将这个理论系统化,再附上铃木信也这个完美的病例,绝对是一篇能够引起日本骨科界关注的论文!
她甚至都已经想好了标题。
《基于韧带张力重建原理的桡骨远程粉碎性骨折治疔新策略》。
这个就很好,足够引人注意,也足够有分量。
但,她很快又冷静了下来。
因为这个手术记录里面,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西村教授的手指在打印纸上点了点。
“这上面写着,克氏针固定操作由桐生和介医师完成,为什么?”
“我记错的话,这个桐生和介,是今年刚来的研修医吧?”
“你让一个研修医,在这么复杂的手术中,担任第一助手,还让他完成了最关键的克氏针固定?”
“泷川拓平是干什么吃的?”
“还是说,这其实是你做的,只是为了提携后辈,才把名字挂在他头上的?”
在大学医院里,上级医生为了照顾自己喜欢的后辈,把手术记录上的名字改一改,让后辈多攒点手术量,这种事也不是没有。
但那是常规手术。
这种高难度操作,给一个研修医挂名?
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今川织在心里暗骂了一句蠢货。
按照常理,关键步骤的操作者即便真的是研修医,但为了规避风险,记录上也会写成是第一助手或者主刀医生本人。
毕竟,如果手术出了问题,研修医是没有资格承担责任的。
泷川这家伙,大概是写记录的时候根本没过脑子。
又或者说,他根本不敢把那完美的克氏针操作揽在自己头上,怕被教授追问时露馅。
“教授,您误会了。”
“泷川君当时身体有些不适,在做完显露工作后,低血糖犯了,手抖得厉害。”
“考虑到手术风险,我让他下台了。”
“但手术进程不能停,我看桐生君平时的基本功还算扎实,这套克氏针固定的方案,也是他提出来的。”
“所以,我就让他试了试。”
“整个过程中,我也在旁边全程把关,没出什么乱子。”
今川织面不改色,张口就来。
西村教授听完,扶了扶眼镜。
“原来是这样。”
“不过,既然是研修医完成的操作,那就更能说明这个‘韧带张力重建’理论的可行性和可复制性。”
“连研修医都能在指导下完成,说明这个技术极具推广价值。”
她并不在乎真相。
在第一外科,她就是天,她说什么是真相,什么就是真相。
而对于顶级的医学期刊来说,可复制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如果这只是今川织这种天才医生的个人秀,那价值就大打折扣。
但如果是一套可以标准化的流程,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今川君。”
“我要你把这个病例整理出来。”
“不是简单的病例报告,我要一篇完整的论着,目标是《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之类的杂志。”
“题目我都帮你想好了,基于韧带张力重建原理的桡骨远程粉碎性骨折治疔新策略。”
“第一作者是你,通信作者是我。”
“至于桐生君……”
西村教授顿了顿,思考了几秒钟,似乎在权衡应该对一个研修医的重视程度。
“就把他列在第三作者吧,算是对他的鼓励。”
“周六之前,我要看到初稿。”
她的视线越过办公桌,落在今川织的脸上。
“是,我明白了,教授。”
今川织立刻应声,心里却是一阵叫苦不迭。
今天是周一,这意味着她要用这周的空闲时间,去写一篇足以发表在顶级sci期刊上的全英文论文。
还要查阅大量的文献,绘制手术示意图,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这根本不是一个人两天能干完的活。
而且,最要命的是——
她懂“怎么做”,也大概明白了“为什么”,但要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还要用精准的学术英语表达出来,同时引用大量的基础生物力学文献来佐证?
那还不如杀了她。
她是临床医生,更擅长拿手术刀,而不是笔。
但她能拒绝吗?
不能。
西村教授在学术界的人脉极其深厚。
这篇论文如果真的发了,那对她未来的职业发展,无论是晋升助教授,还是跳槽去薪水更高的私立医院,都很有用。
……
从教授办公室出来,今川织看了一眼时间,便快步走回第一外科的医局。
大部分医生都已经下班,只有几个倒楣的值班医生和研修医还在处理着杂务。
桐生和介正在整理着病人的出院资料。
他用着的老旧计算机,还是医局里淘汰下来的,又慢又卡,打个字都要延迟半天。
但研修医师没有选择的权利。
“桐生君,你出来一下。”
今川织踩着高跟鞋,在门口敲了敲门。
桐生和介抬起头,看到是她,便保存了文档,走了出去。
两人来到了走廊尽头的窗边。
这里比较僻静,平时很少有人过来。
今川织没有废话,直接将手里的手术记录拍在了窗台上。
“这几天你不用做别的事情了。”
“教授要求,先把这个手术记录重写,然后再把铃木信也手术里的克氏针技术,写成一篇学术论文。”
“下周一之前把论文初稿交上来。”
“算你运气好,教授给你留了个第三作者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