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杂论对话 > 第133章 内外节度

第133章 内外节度(1 / 1)

论向外求与节度之道

人物

1 鸿儒翁:皓首穷经,熟稔经史子集,善引典籍立论

2 远游叟:遍历八荒,深谙世情物理,常以见闻佐证

3 守中丈:精研理学,长于辩证思辨,善析中庸之妙

4 观化子:通览古今,洞察时势变迁,多有独到见解

仲秋既望,明月如盘。鸿儒翁、远游叟、守中丈、观化子四人相聚于藏书阁前,见院中后生或捧卷苦读,或整装欲行。远游叟抚须叹曰:“世人皆言‘向外求’,或逐利禄,或探新知,然过犹不及者众。昔贤云‘致中和’,此中节度当如何把握?”众人围坐石案,煮茶论道。

一、向外求之必然:认知世界的必经之路

观化子补充道:“诚哉斯言!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方着《史记》;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遂成《徐霞客游记》。此皆以躬身实践,破蒙昧、拓见闻,非向外求不可得也。”

远游叟击案称善:“吾早年西行流沙,见驼队商客以物易物,方悟《管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之理;南渡江海,目睹舟楫之巧,始信《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非虚言。向外求,实乃验证典籍、通达世事之径。”

二、过度向外求之弊:迷失本心的歧途

守中丈闻言蹙眉:“诸君所言极是,然向外求若失其度,祸患立至。《道德经》早有警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今之世人,或为逐利而铤而走险,或为虚名而阿谀奉承,皆因贪求外物,反失其本。”

三、内外节度之法:执两用中的智慧

远游叟抚须问道:“既知向外求之利弊,然则节度之道安在?”

守中丈正色道:“《中庸》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此乃千古不易之法。向外求当如苏轼,虽宦海沉浮,仍‘身行万里半天下’,体察民情、革新弊政;向内守则如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纵使‘环堵萧然’,亦能‘心远地自偏’。二者并行不悖,方得始终。”

鸿儒翁引经据典:“《周易》言‘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诚为至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既精研理学以立言,又在县令任上推行井田制以践行,此谓‘内圣外王’。若只知闭门读书,则成腐儒;若一味追逐外物,则为功利之徒。”

观化子补充道:“节度之要,在于‘知止’。《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却能拒绝权臣拉拢;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急流勇退,潜心讲学。此等人物,深明‘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之理,故能善始善终。”

四、时势变迁中的守度:通权达变的智慧

远游叟忽道:“当今之世,科技日新,交通便捷,向外求易,守节度难。诸君以为如何?”

观化子慨然道:“《吕氏春秋》云‘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昔之向外求,多赖足力舟楫;今则飞机高铁、网络互联,探索之广前所未闻。然节度之理不变。譬如张謇,以实业救国,既引进西方技术,又恪守‘父教育而母实业’之理念,终成一代楷模。”

守中丈接话:“更当警惕‘信息洪流’之惑。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今之信息爆炸,若不加甄别,或沉迷虚拟世界,或轻信网络谣言,此亦失度之患。”

月至中天,清辉满院。四人起身凭栏,见城中灯火闪烁,有人行色匆匆,有人闲庭信步。远游叟笑道:“今日论道,方知向外求如行舟,节度则为舵手;内修若根基,通达乃枝叶。二者相济,方得自在。”众人抚掌大笑,相约他日再续。

此夜明月,见证贤者之思;此番论辩,道出千古处世之要:向外求而不迷,向内守而不固,执中守正,方为大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七世神盘 弦乐探险队,相遇相识到拯救世界 八零之小钱劝学记 霍格沃茨:这个教授过于麻瓜 对的,你可以摸摸他! 快穿:让龙傲天为我神魂颠倒 荒年:谁家山寨有五十万山贼? 如晦传 穿成林妹妹,开局气晕王夫人! 嫌我白衣?转投曹操你别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