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洋见状,伸手揉了揉杨杰的脑袋,对杨国涛爽朗地说道:
“姐夫,我算哪门子客人,自家人不说两家话。”
“行了,这事儿你就别操心了,我带孩子们折腾去,正好也让他们活动活动筋骨,学着自己动手做点事情。”
他朝孩子们眨了眨眼,脸上是鼓励的笑容。
孩子们立刻领会,爆发出一阵欢呼,刚才的沮丧一扫而空。
杨国涛见周海洋态度坚持,神情坦然,也就不再劝说。
“家里确实没轮胎,不过前阵子修葺猪圈,好象还剩下几根木头料子,你看看能不能用得上?”
他说着,指了指院子角落那个堆放杂物的简陋棚子。
周海洋应了一声,走过去弯腰翻找。
棚子里堆着些旧农具、破渔网和零碎木料。
他抽出那几根木头,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看粗细,摇摇头道:
“算了姐夫,这几根有点细,而且数量不太够,扎出来的筏子承重可能不行,不安全。”
“不如我们去后面竹林砍几根竹子,那个更轻便,轫性也好,扎筏子最合适不过。”
不等姐夫姐姐再说什么,周海洋就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他找来磨得锋利的柴刀、半新的锯子,又从杂物堆里翻出一捆结实的旧麻绳,朝孩子们一挥手,声音洪亮:
“工具齐了!走,咱们砍竹子扎竹筏去!记得带上篮子,到时候好多装点菱角!”
“好耶!扎竹筏咯!”
一群孩子立刻欢呼雀跃,象一群快乐的小麻雀,兴高采烈地簇拥着周海洋呼啦啦涌出了院子。
这阵势,活脱脱就象周海洋是个经验丰富的孩子王,正领着他麾下这群兴致勃勃的“小兵”去完成一项重大而有趣的任务。
周海洋走在最前面,盛夏的阳光通过树叶缝隙照在他略显黝黑的脸上,额头上还带着刚才钓龙虾时沁出的细密汗珠。
他肩宽腰窄,一身结实的肌肉在略显紧身的旧汗衫下轮廓分明,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给人一种踏实可靠,充满力量的感觉。
院子里留下的几个大人看着这一幕,都有些目定口呆。
尤其是杨国涛和周雨燕夫妇。
他们最清楚自家两个小子的性格,平时其实有点认生。
对这位以前接触不多,名声也不算太好的舅舅,按理说不会这么快就混得这么熟络。
可这才多大一会儿工夫?
一起抓了知了猴,钓了次龙虾,两个孩子竟然就对周海洋如此亲近,甚至言听计从了?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他们那个一向文静,以至于觉得弟弟们吵闹很“幼稚”的大女儿杨玉儿,此刻居然也被这热火朝天的气氛所感染。
她站在门口尤豫了片刻,最终也迈开步子,小跑着跟上了队伍。
脸上虽然还努力维持着平静,但眼神里却透出一丝好奇和跃跃欲试。
“这老三……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受孩子欢迎了?还这么有主意,说干就干。”
周雨燕望着弟弟和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喃喃自语,一时间有些回不过神来。
她记忆中的弟弟,还是那个有些游手好闲,对家人缺乏耐心的年轻人。
如今眼前这个带着孩子们玩耍、眉宇间洋溢着朝气与担当的周海洋,让她感到既陌生又欣慰,心里象是打翻了五味瓶。
杨国涛倒是看得开,一边拎起水桶准备去井边处理龙虾,一边说道:
“咱小舅子这样不是挺好嘛?孩子乐意跟他玩,说明他真心对孩子们好,有耐心。”
“你也别想那么多了,来,把龙虾给我,我去收拾刷洗干净……孩子们喜欢他,是好事。”
他看得出周海洋是真心喜欢孩子,也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们,这比什么都强。
周雨燕听着丈夫的话,嘴角不由自主地扬了起来,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欣慰和踏实感渐渐弥漫开来。
她拉过沉玉玲和周潇潇的手,语气亲切:
“玉玲,潇潇,走,咱们进屋说话,你们再给我仔细讲讲,老三这段时间到底怎么回事,变化这么大。”
她对弟弟身上发生的巨大转变,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欲。
沉玉玲哭笑不得:“二姐,你想知道详情,就让潇潇给你讲吧!”
“她天天跟着老三一起赶海,经历的事情多,知道的比我清楚仔细多了。”
周潇潇挠了挠头,努力回忆着:“二姐,我上次……讲到哪儿了来着?”
周雨燕提示道:“讲到你三哥凌晨出门赶海,运气好遇到了梭子蟹群,然后急匆匆回家叫醒你们。”
“你们一开始还不乐意起床,尤其是老爹,气得骂了他一顿的事。”
“噢噢,对!就是那儿!”周潇潇一下子来了精神,眼睛都亮了几分,口里催促道:
“二姐,咱们进屋,我接着给你讲!后面的故事更有意思呢!三哥他呀……”
……
周海洋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先在屋前屋后转悠了一圈,仔细查看了可能用来扎筏子的材料。
确认没有更合适的之后,便直接带着队伍来到了屋后那片茂密的竹林。
竹林里格外阴凉静谧,阳光通过层层叠叠的竹叶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晃动的光点。
微风拂过,竹叶发出沙沙的轻柔响声,带来一丝沁人心脾的清凉。
空气中弥漫着竹叶特有的清香气味,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舅舅,砍哪根?这根行不行?够粗吧?”
杨杰迫不及待地指着一根碗口粗细的竹子问道,小手在上面比划着名,一脸急切。
“三叔,三叔!你看这根!这根更粗!”
周安安也不甘示弱,指着另一根更加粗壮的老竹,那竹子表皮深绿,看上去有些年头了,确实更为结实。
“这根竹子好高呀,爸爸,咱们砍这一根好不好!它能做很长的船!”
青青仰着小脑袋,指着一根特别高挑,直插云宵的竹子,那竹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显得格外挺拔。
孩子们叽叽喳喳,兴奋地指着自己看中的竹子,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比周海洋这个当事人还要着急。
他们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一方面是觉得“造船”这件事本身充满了新鲜感和刺激感。
另一方面,造好了就能下水玩耍。
对于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这种亲水游戏的诱惑力巨大,至于摘菱角这个最初的目的,反而成了次要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