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连也是个很苦的差事。
萨尔图局域很大,东西长五十多公里,南北宽十几公里,算下来有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要是平地开车,几天的功夫就能送到前线。
但这里是北大荒,一个尚未开发的无人局域,到处都是土路泥路疙瘩路,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他们要按照坐标,前往大大小小上百个钻井队前线送物资,那任务不是一般的艰巨。
三两句的功夫,李向东把饭盒给扒拉完,苏永年本想给他把饭盒刷了,被李向东拉住了,他虽然很享受这种待遇,但这是资本主义老爷们的做派,他不乐意。
到了半下午的时候,李向东就磨了一会洋工,磨磨蹭蹭的把维修手册给完成了。
“苏副组长,册子都画好了。”他把厚厚一沓纸递过去,“该补充的都补充了。泵机最容易磨损的几个地方都用红笔标出来了,拆卸步骤也写清楚了……”
苏永年听着,在手上翻了几页,乐的合不拢嘴,激动的说道:“太好了向东同志,我代表我们维修组向你表示感谢。”
“苏副组长客气了,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能为前线身边进度出份力,是我的荣幸。”
李向东来到水井旁洗洗手,在身上胡乱的擦了擦,说道:“对了,苏副组长,不知道咱们这里还有多少国外的资料,或者什么书?”
苏永年想了想,说道:“那倒是有一些,当初搬过来的时候,有不少苏联专家走的时候除了带走了研究图纸,但这些书就留下来了。”
“能不能借我看一下?”
“你要这些做什么?”
“我想有空多学习一下,顺便把他们翻译出来,方便大家传阅学习,说不出还能有什么意外收获。”
李向东准备在研究碳化钨钢材之前,多查阅一些资料,尤其是苏联的钢材研究是最先进的,毕竟他们的军工业发达,大多数的武器装备都是采用的合金钢材。
现在他帮维修组翻译了维修手册,帮了他们了没有一个大忙,让他找几本书,对他来说就是小事一桩。
“行,你等一会。”
苏永年转身去了后面的维修间,没过多久,就抱着一摞书出来了。
“向东同志,你看这些书都是洋文码子,有苏联的,有德国的,还有小鬼子的,你要是能看懂就都拿去吧。”
李向东接过来,沉甸甸的。
“行,那先谢谢苏副组长了,要是有什么新研究成果,到时候也分你一份。”
“哈哈哈,那我可不敢邀功,只是下回再有国外设备趴窝了,你可得来帮忙。”
“没问题,到时候叫我。”
两个人客套了几句,李向东就抱着书回去了。这次的任务圆满完成,还收获了一些国外的学术书籍。
而苏永年和江长群他们对李向东的印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觉得他前途不可限量,多交往交往还是有好处的。
回到干打垒后,这会大家还没有下班,周围十分安静。他把书摊在床上看了看,有《钻井方式方法论》《热力学研究》《钢材应用与冶炼》等等。
其中那本《钢材应用》的书上还真提到了合金钢材,只是通俗的介绍了一通,并没有涉及相关技术。
怪不得能把这些书留下来,都是空壳子。既然书中有合金钢的专家背书,也不是没有收获,起码这是经过国外实践得出的真理,他便拿起钢笔,在纸上全部摘抄了下来。
以目前国内的锻造工艺,合金钢就是高精尖的技术了,处于“体系不全,有而无备,大路货少,高精尖难”的尴尬境地。
很多锻造的技术难题都没有攻克,大多还是依赖土法子将钢材进行“碳化”,来提高钢材的轫性。
这土法子就是“渗碳”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用草木灰加之纯硷,调配好之后涂抹到钢材表面,再进行高温淬火,让碳成分渗透钢材中。
这种土法子比较简单,能大规模的应用,非常符合现在的工业须求。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只有刚才表层有了碳化,但实质上并没有好多少。
最关键的就是热加工淬火工艺不够成熟,无法做法精确控温,以及加热后的冷处理工艺跟不上,如果成熟之后,相比表层碳化加工,性能将会提升一半以上。
思来想去,以北大荒这种条件,做精确控温的碳化钢材更为合适。而合金钢虽然更好,但需要很多的材料和设备,这里的条件很艰苦,暂时满足合金钢的冶炼。
如果要调动附近的轧钢厂或者机床厂,其实可以完成的,但他人微言轻,又不是工程师,说话没有含金量。
尤豫再三之后,他决定做两套方案出来,一套是热加工碳化升级方案,一套是碳化合金钢方案。
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睡生产条件,先将升级方案做出来更好。
李向东想清楚后,下意识打开系统,借助【自动推演系统】准备推演出碳化升级方案。】
【系统正在为您推演,目前“锻造”推演频次较低,需消耗大量时间,敬请期待】
随即,脑海中开始闪现出各种图纸和文本,在系统面板中不断重组。
李向东注视着lv1的等级的技能,撇了撇嘴,相比【维修】和【测绘】的lv6,这推演速度就慢多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推演出完整的技术成果。
在系统推演的过程中,李向东将书整理好,放在床板底下,走出干打垒来到河边。
初冬的北大荒,风像磨快的镰刀,刮过无垠的荒草。
河边冷风阵阵,但仍有很多女同志手里拿着棒槌锤打着衣服,手上冻的通红,他们是后勤的女兵,原来是沉阳军区的工程兵和南京军区的工程兵。
来到这里后重新组建为石油第一师,下属有169团和171团,而在他们第二指挥部辖区的则是171团。
这些女兵是临时组建的后勤缝补组,是按照当年造干打垒的时候,临时组建的小组。
当年最早来到北大荒的时候,环境比现在还要恶劣,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夏天就握在草地里,冬天就搭帐篷凑合。
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勘探队就联合当地的老把头和农民工,组建了“干打垒技术攻坚组”。
白天他们在荒野干活,晚上就下班开始垒墙,领导班子亲自带头,上至部长下至普通工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得了空,就卷起袖子掘土打夯、挑水和泥、脱坯抹墙。
“早起看测量,晌午正垒墙,隔了一夜看,平地起新房。”
整个北大荒,三大指挥部下辖的各个部门科室,直接干出了30多万平方的干打垒生活区。
去年《战报》上还刊登了这样一句话:延安人人挖窑洞,今朝处处干打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