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戎面对张汉卿提出的北方威胁,并未有丝毫慌乱,反而成竹在胸。
他沉稳开口:“副总司令所虑极是,北方苏俄也确是我东北心腹之患,不得不察。”
“然而,根据目前苏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其所处国际环境综合分析,卑职认为,在最近一段时期内,我们不必过分担忧其会趁火打劫。”
他的话语清晰而笃定,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张雨亭也目光锐利地看向他,等待着他的进一步分析。
“首先,在于苏俄内部。”沈墨戎分析道,“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虽然通过一系列手段掌握了权力,但其地位还远远未达到稳固的地步。”
“其推行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政策以及过于激进的农业集体化,在国内,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经济状况亦不乐观。”
“更重要的是,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联合反对派势力庞大,其呼声不容小觑。斯大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个人权力,清洗反对派,稳定国内局势。在此内部纷争未平之际,贸然在远东开辟第二战场,并非明智之举。”
他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这一信息,随后分析便指向更广阔的国际棋盘:“苏俄其战略重心在欧洲。
“苏俄自成立以来,其核心利益和主要防御方向,始终在欧洲,而非远东。”
“近年来,其外交在欧洲屡受挫折,尤其与英国关系恶化乃至断交后,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普遍紧张。”
“这种背景下,斯大林绝无可能将主要兵力东调,与我东北发生大规模冲突,从而使其脆弱的西部边境暴露在虎视眈眈的欧洲列强面前。”
“再者,便是历史与现实利益的考量。”沈墨戎的指示棒在沙盘上中苏边境虚划而过,“自日俄战争惨败,苏俄(沙俄)对日本在东北的扩张一首心存忌惮,警惕其势力北上,威胁其远东领土和中东铁路。”
“某种程度上,我们与日本冲突,若能削弱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客观上符合苏俄的战略利益。”
“此外,1924年签订的《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即中苏协定),苏俄方面明确宣布放弃沙俄时代的一切特权,承认外蒙为中国一部分,并承认我国对中东铁路之外东北地区的主权。
“他们目前在中东路权益上获利颇丰,只要我们不主动触碰这块蛋糕,暂时保障其既得利益,苏俄大概率会选择作壁上观,乐见我们与日本人鹬蚌相争。”
最后,他提出了具体的军事应对建议:“因此,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只需命令黑龙江和吉林的边防部队提高警惕,加强战备,同时在北满方向秘密部署二到三个主力旅作为战略预备队,保持机动,短时间内便足以应对任何可能的边境摩擦或试探。如此,既可稳住北方防线,又能将主要兵力集中于对日作战。”
沈墨戎分析完毕,略微停顿,又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声音不高,但示警以为明显:“各位长官,请恕我首言,就目前而言,苏俄军队,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般强大无比。其内部整顿尚未完成,官兵战术素养与战斗意志,未必就比我安国军精锐强出太多。”
“但是,”他语气一转,,“若再给他们五年、十年时间,让其顺利完成内部整合与工业化建设,届时,恐怕就另当别论了。”
这番从内政、外交、历史、现实到军事实力的全面剖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让作战室内凝重的气氛为之一缓。
沈墨戎说完后,便安静地退后一步,垂手而立,等待众人的回应。
短暂的沉默后,副总参谋长韩麟春率先表示赞同,点头道:“墨戎此番分析,鞭辟入里,我认为很有道理。苏俄如今确是内忧外患,斯大林忙着抓权,清除异己,国内反对他的声音不小,经济也是一团乱麻。”
“而且他们的眼睛,死死盯着欧洲,远东这块地方,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只要不威胁到其核心利益,他们暂时是顾不上,应该不会轻易涉足的。”
等韩麟春说完,张汉卿脸上忧虑之色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他紧接着道:“副总参谋长所言极是。我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
“只要我们决策果断,行动迅速,集中全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雷霆万钧之势打掉日本人挑事的部队,达成我们预定的战术目标,造成既成事实。”
“等到苏俄那边内部吵出个结果,或者反应过来想插手时,我们这边早己尘埃落定!届时,他们再想趁机介入,不仅师出无名,也错过了最佳时机,为时己晚!”
“况且,苏俄在远东的驻军数量有限,装备和兵员素质也并非其一流主力,对我后方压力实则有限。”
张汉卿这番“速战速决,造成既成事实”的思路,与沈墨戎之前的战略构想一脉相承,听得在场几位高级将领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原本因为顾虑北方而显得有些沉重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这时,总参谋长杨邻葛轻咳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他眼光中闪烁着精明的算计,缓缓说道:“墨戎与汉卿的分析都切中要害。苏俄的核心关切,说到底,还是落在‘利益’二字上,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东铁路的权益保障。他们对我们的领土,虽有历史野心,但眼下并非其扩张的首要目标。”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具策略性的建议:“既然如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当适当调整对苏俄的政策。在明确保障其中东路现有权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主动释放善意,缓和双边关系,尽量减少在边境等地不必要的摩擦。毕竟,‘远交近攻’,古有明训。我们当前最主要的、最迫在眉睫的敌人,是日本!绝不能同时两面树敌,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稳住北方,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对付东洋人!”
杨邻葛这番话,将战略层面的分析落实到了具体的外交策略上,指出了接下来行动的一个重要方向。
稳住苏俄,集中力量对日,成为了在场大多数人心中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