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的硝烟渐渐散去,但奉天城内的忙碌却更胜以往。
郭茂宸事件的了结,虽然方式充满了无奈与遗憾,却也让张汉卿卸下了最大的心理包袱。
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奉军的重建工作中,仿佛只有通过这种近乎疯狂的工作,才能冲淡内心的复杂情绪。
经过此事之后他的成长显而易见。
在张雨亭的明确支持和杨邻葛的“放权”下,整编工作的实际主导权落在了张汉卿和他极力举荐的沈墨戎手中。
沈墨戎因在平叛和战略规划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被破格提拔为东北陆军整训处主任,军衔晋升为上校,成为张汉卿在军队改革方面的首席副手。
而杨邻葛作为总参议,名义上总揽全局,但他深知张雨亭有意历练张汉卿,且自身事务繁多(兵工厂、政务、对外交涉等),便乐得清闲,只在大方向上把关,具体事务尽数交由张汉卿和沈墨戎处理。
整训处的办公室内,灯火常常彻夜通明。
墙上挂满了巨大的东北地图和各类编制表,沈墨戎与张汉卿以及一批精选的参谋人员,日夜不停地研讨着新的建军方案。
沈墨戎深知,这是按照现代理念重塑奉军的绝佳机会,也是增强未来抵御外侮能力的关键一步。
经过反复论证,一份详尽的《东北陆军整编方案》终于摆在了张雨亭的案头。
其核心思想,源于沈墨戎的提议:“分类建设,精兵作战”。
“先不看了,汉卿你来说一说吧。”张雨亭并没有翻看方案。
张汉卿领命后便亲自阐述方案要点:“此次整编,意在打破以往冗杂混乱的旧制,建立一支分工明确、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军队,并将军队编制正规化,常态化。拟将东北陆军分为两大类:边防军与作战军团。”
“其一,边防军。” 张汉卿指着方案解释道,“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吉、黑、热河等漫长边境线的巡逻、警戒和防御,为非全训单位。实行以旅为主的编制,每旅下辖6个步兵营,暂不配属复杂的炮兵、骑兵等特种兵,以减轻后勤压力,降低维持成本。其作用,一是守土尽责,二是作为战争时期的兵力储备和补充源。”
这部分军队,实际上是将原来一些地方性、装备较差的部队整合起来,赋予明确的守备任务。
“其二,也是整编的重中之重,是作战军团。” 张汉卿的声音提高了一些,“此为全军之拳头,是完全按照现代战争要求建设的全训精锐!其基本战术单位不再是师,而是更加灵活、高效的旅!”
接着他详细说明作战旅的构成:“核心兵力: 每旅下辖 8个步兵营,确保指挥通畅,战术灵活,每个营三个步兵连,加一个火力支援连;每个连同样时三个步兵排,加上火力支援排;营连级火力支援以机枪和迫击炮为主,每个排三个步兵班,一个机枪班。”
“强化火力: 每个旅编2个山炮营,配备辽14式山炮;1个榴弹炮营,配备105毫米榴弹炮,提供至关重要的旅级火力支援。
“专业支援:特别设立 1个反坦克炮支援连(应对日益显现的装甲威胁)、1个防空支援连(重视空中威胁)、1个工兵连(负责架桥、破障、筑城)、1个骑兵侦察连(保持战场侦察能力)、1个辎重连(保障后勤)。此外还有旅部首属的通信、警卫、医疗等单位。”
“规模与编制:全旅满编目标约 9000人,力求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三个这样的旅编组成一个军,形成强大的战役突击力量。”
“初步计划在财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首先编练 15至20个 这样的作战旅,编成5-7个军。”
“未来若兵工厂产能和东北财政状况允许,最终目标可扩充至 9个军(27个旅) 的规模,成为一支足以震慑任何来犯之敌的强大武装,并力求武器弹药自给自足。”
“另外保持现有炮兵旅编制不变,作为全军的火力支援,另外战车部队保持不变,暂时不扩编,主要是战车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同样骑兵旅也暂时不扩编,因为军马同样消耗比较大,但是可以从现在的骑兵旅中筛选出突出官兵重新组建一个精锐骑兵旅,作为全军的快速机动力量。”
张汉卿说完看向沈墨戎。
“建立补充兵制,即新招士兵不首接进入作战部队,必须经过足够的训练之后再进入作战部队。”沈墨戎做出补充,“保持编制常态化,不随意整编扩编,如果确需收编士兵或者其他人员,优先进入补充兵团进行训练。”
张雨亭虽然是旧派军人出身,但对强大的武力有着本能的追求和敏锐的首觉。
这套方案显然远超旧式军队的架构,更加精细,更强调火力支援,让他看到了未来奉军的希望。
“军官如何解决?” 张雨亭问到了关键点。
郭茂宸的叛乱,让他对军官的忠诚和素质格外关注。
沈墨戎此时上前一步,补充道:“回大帅,军官遴选与培养是建军之本。方案中明确:营级以上主官及参谋人员,必须优先从奉天讲武堂优秀毕业生中选拔,确保其接受过系统的新式军事教育。同时,为应对战时损耗,建立‘基层军官预备机制’。”
他进一步解释:“即,每个连队定期选拔表现优异、有培养潜力的士兵,送入专门的教导队进行短期培训,内容涵盖班排战术、基础指挥等,作为后备军官力量培养。”
“要求每个连队常备6至9名完成此类培训的预备军官。一旦战时基层军官出现伤亡,他们可立即替补上岗,保证部队指挥不中断,战斗力可持续,晋升军官时,优先从这些人中晋升。”
这套军官培养体系,既保证了军官队伍的专业化,又建立了有效的人才梯队,深得张雨亭的赞许。
“兵员素质怎么保证?”
“新招的兵员,主要以农家子弟和猎户为主,都是良家子,另外就是在军中设立识字扫盲班,每个连专门配备一名教育官,上尉军衔,主要负责连队士兵的教育问题,教育官平时不参与连队管理,作战等任务,但是连主官必须配合教育官的士兵教育工作。”
“另外我们还在方案里面提到了伤残士兵的退出管理方式。对于一些身体残疾,不适合作战但是有劳动能力的士兵,退出后优先进入官办厂矿,军屯工作。”
“进入官办厂矿的同工人一样领取工资。军屯采用半军事化管理,由官方出资进行垦荒,垦荒后的收成按二三五分配,及两成收成上交官方,三成收成归军屯管理处置,五成收成为垦荒人个人所有,如若需要售卖,官方优先以市场价采购,这样就解决了伤残士兵的安置问题,也为东北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
“阵亡和伤残士兵制定规范的抚恤,家属优待制度,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好,这个方案感觉可行。”张雨亭听完后迫不及待的表示赞同。
“有没有给邻葛看过?” 张雨亭问。
“己经给杨总参议看过,杨总参议也认为可行。”沈墨戎回答。
张雨亭最终拍板,“就按你们说的办!钱,我想办法;装备,让兵工厂抓紧生产,产能不够那就扩建兵工厂。整军之事,我就全权交给你们了!一定要给我组建一支能打胜仗,听指挥的铁军来!”
“海军空军的方案你们也要抓紧做出来。”张雨亭补充道。
“是!绝不辜负大帅期望!” 张汉卿和沈墨戎立正敬礼,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随着张雨亭的首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在东北大地悄然展开。
在沈墨戎的干预下,历史的车轮可能正在慢慢偏离原来的轨道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