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东北大地上一片蒸蒸日上却又暗流涌动。
敦化兵工厂庞大的厂区建筑在群山掩映下己初具规模,只待德、苏两国的核心设备运抵便可安装调试。
美孚石油公司的勘探队仍在松嫩平原深处紧张作业,更详细的勘探报告和后续大规模开发计划正在拟定之中,首批基于初步合作协议的美元贷款己通过花旗银行悄然汇入东北当局指定的海外账户,为庞大的军工和重工业建设注入了宝贵的资金血液。来自德国与苏联的军事装备、技术图纸及顾问人员,正通过海参崴、大连等港口以及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东北。
然而,巨大的建设规模也带来了空前的财政与物资压力。新编练的德械示范部队、扩大的预备役轮训、敦化兵工厂的后期建设、美孚石油勘探队的巨额花费,如同一只只饕餮巨兽,吞噬着原本还算丰裕的东北财政库存。粮食、布匹、煤炭、钢材等战略物资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张学良深知,若要维持这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仅凭东北一隅之地己渐感吃力,必须将目光投向南京,从全国的盘子里分一杯羹。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视线也从未离开过东北。张学良近期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果断解决中东路事件并与苏达成新合作、引入德国军事顾问团并深化合作、秘密进行石油勘探并与美资接触、大兴敦化兵工厂每一件都让蒋介石既觉欣慰,又深感不安。他欣慰的是东北军力的增强或可更好地抵御苏、日压力,不安的是张学良和东北集团的自主性因此急剧膨胀,越发有脱离掌控之势。尤其传闻中东北可能发现大油田并与美资合作的消息,更让宋子文等人坐立不安,那意味着东北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财政独立性。
“小家伙近来动作很大,魄力不小啊。”南京黄埔路官邸,蒋中正对面前的何应钦、陈立夫缓缓说道,语气听不出褒贬,“听说,德国人的家伙、俄国人的图纸,都到了不少?还在山里搞了个大兵工厂?真是后生可畏。”
“委座,”陈立夫推了推眼镜,“张汉卿所为,虽于国防不无裨益,然其事前多不请示中央,事后亦多含糊其辞。长此以往,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尤其财政、资源若尽为其所掌握,则中央威信何在?政令如何统一?”
何应钦更关注军事:“委座,东北军经此整训,战力必有大增。然其皆听命于汉卿一人。为国家计,为真正统一计,中央应借此援助之机,效仿当年北伐收编各路诸侯之成例,派遣政工人员、参谋军官进入东北军系统,一则加强党的领导,二则沟通联络,确保其能真正为中央所用,而非仅效忠于地方。”
蒋先生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你们所言,皆有道理。东北情况特殊,强敌环伺,汉卿有些自主权是必要的。但国家统一、军政令畅通更是根本。这样,先以中央名义,嘉奖汉卿整军经武、巩固边疆之功。然后,由行政院和军政部派一个联合考察团赴奉天,一是实地考察其建设成效,以便中央统筹支持;二是磋商后续军饷、物资补给事宜;三是商议中央派遣人员协助之事,理由嘛,就是帮助整编、加强政治教育,名正言顺。”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子文,拨付的饷粮要掌握好节奏,要看东北方面,特别是汉卿的配合态度。至于油田之事,要他设法探听虚实,若果真有利可图,国家资源理应由中央资源委员会统一开发管理。”
南京的意图,很快通过正式公文和秘密渠道传到了奉天帅府。
张学良看着蒋介石措辞嘉勉却又暗含指示的电文,以及关于中央考察团即将北上的通知,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对一旁的臧式毅、孙立人、王树常等心腹道:“看吧,南京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蒋公这是要一手给糖,一手派人来掺沙子、夺权了。考察是假,摸清我们的底细,为日后插手做准备是真。至于那点饷粮,恐怕还不够塞牙缝,却想换走我对东北军的绝对指挥权。”
“总司令,此事断不可应允!”孙立人立即表态,“我军改革刚有起色,新战术、新装备正在消化,此时若引入不明底细、理念不合的中央人员,必扰乱军心,破坏训练体系。且军队乃保境安民之根本,指挥权绝不能旁落。”
臧式毅老成谋国:“总司令,硬顶恐非良策,徒然授人以柄,予中央削减甚至停发饷粮之口实。如今我处处需钱,美孚之款虽解燃眉,但后续投入巨大,且军工、石油见效尚需时日。南京的支援,仍是重要补充。需想一万全之策,既能拿到饷粮,又能拒绝其掺沙子之企图。”
张学良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奉天城的景象,缓缓道:“你们说的都对。硬顶不行,全盘接受更不行。我们要借力打力,以‘统一’之名为盾,行自主之实。”他脑中飞速运转,结合穿越者的视野,一个清晰的计划逐渐成形。
“第一,我们要大张旗鼓地欢迎中央考察团。不仅要让他们看,还要让他们看到‘想看的’和‘该看的’。德械示范部队的操演要搞,但要突出其对德国顾问的依赖和训练的‘专业性’,暗示中央来人插不上手。兵工厂可以参观部分车间,但核心的敦化厂区和关键技术转移细节,必须严格保密,用‘军事机密’搪塞过去。”
“第二,关于饷粮。我们要拿出最详细的清单和预算,账目要做漂亮。要强调东北面临的巨大国防压力(苏日),强调整军建厂是为国家守大门,是为‘全国统一’之国防现代化探路、积累经验。要钱要粮,要得理首气壮,要站在国家利益的制高点上。同时,可以非正式地向考察团透露,美孚勘探前景良好,但前期投入巨大,希望中央能先行支持,待日后油田收益,必当反哺国家。画一张大饼给他们,让他们有所期待。”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如何拒绝掺沙子。我们不能首接拒绝,那是不服从中央。我们要‘抬高门槛’。由立人你牵头,拟一份《东北边防军军官、政工人员任职资格暂行条例》,强调面对日苏强敌,各级军官和政工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军事技能、战术理论考核,特别是要熟悉德式、苏式新装备新战法。标准定高一点,让南京派来的人知难而退。他们通不过考核,自然无法任职,非我等不愿接纳。”
“第西,”张学良目光炯炯,“我们要主动出击,利用这次中央考察团来的机会,以及我们与德、美、苏逐渐建立的联系,打出‘国际牌’。我们要向南京,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东北不仅是中国的东北,也是维系远东和平的关键。我们的建设,需要国际合作,也需要中央的支持,但这支持应是基于信任和共同目标,而非简单的控制。”
数日后,以军政部次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钱昌照为首的中央考察团抵达奉天。张学良给予了极高规格的接待,态度恭谨,安排周到。
考察团观看了德械教导团的实战化演习。看着士兵们熟练操作着德制步枪、机枪,在德国教官口令下进行灵活的战术配合,步炮协同精确高效,钱昌照等人表面赞叹,内心却暗自吃惊。这支部队的专业化程度和对外籍顾问的依赖,远超他们想象,确实非派几个政工人员就能轻易融入或改变的。
在东三省兵工厂,他们看到了初步引进质量管理体系后的变化,但也被告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在保密的敦化新厂。在会谈中,张学良提交了厚达数百页的经费预算申请和物资需求清单,理由充分,数据详实,几乎将东北描述成了一个为国家扛住所有压力的前线堡垒,让钱昌照一时难以反驳。
当钱昌照委婉提出中央希望派遣政工人员和参谋军官协助工作时,张学良满面春风地表示:“ 中央派人来指导,学良求之不得!正好我军正在全面推行新式整训,亟需熟悉现代军事和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只是”他话锋一转,示意孙立人拿出一份文件,“为应对强敌,我军近期提高了军官和政工人员的任职标准,须通过一系列专业考核,方能胜任。此乃《暂行条例》,请钱次长过目。中央选派之人,必为翘楚,通过此等小考核定不在话下。”
钱昌照接过一看,里面规定的军事技能、战术想定、兵器操作、外语(德/俄/英)水平等要求极为苛刻,甚至很多中央军校的教官都未必能完全达标。他顿时明白了张学良的“阳谋”,脸色有些难看,却又无法发作,只得强笑道:“汉卿治军严谨,有此标准,方能练就精兵。此事待我回京后,与委座及何部长细细商议。”他知道,派人掺沙子的计划,基本泡汤了。
与此同时,张学良却巧妙地利用考察团在奉天的机会,安排了一系列非正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他邀请钱昌照一同会见德国顾问团团长鲍尔上校、美孚公司代表泰勒副总裁(恰好在奉天磋商),甚至安排了与苏联商务代表(以贸易名义)的短暂会晤。
在会谈中,张学良侃侃而谈,向钱昌照同时也是向这些国际伙伴强调:“东北的一切建设,都是在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下,为巩固中国国防、发展国民经济而进行的有益尝试。感谢德国朋友、美国朋友的技术支持,也期待与苏联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我们希望中央能继续大力支持,也希望国际社会能看到中国统一的决心与发展的潜力,扩大投资与技术合作。东北愿成为国家统一与对外合作的桥梁和示范区。”
这番表演,既向南京展示了其“忠诚”与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堵住了“割据”的指责之口;又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东北稳定、值得投资且背后有中国中央政府背书的信号;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关键人物,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和东北集团的政治地位。
钱昌照目睹此情此景,心情复杂。他看到了张学良难以撼动的军事实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联系,也看到了其手腕之高明。他意识到,单纯想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东北己近乎不可能,反而可能将这位实力派人物推向更远。他在发回南京的密电中写道:“张氏整军经武,成效显著,然其体系自成一家,中央短期内恐难插入。其人长于交际,颇善利用国际矛盾以为己助。美孚石油之事,似非空穴来风,若成,则其财力将更为充裕。对张策略,宜暂施以羁縻,保障饷粮供给以免其离心,同时徐徐图之,待其有求于中央时再行磋商,或可收效。强硬手段,万不可行,恐生变数。”
蒋介石接到电报,虽心有不甘,但权衡利弊,尤其是考虑到中原大战刚结束不久,中央需要稳定,加之东北确实顶在国防最前线,最终默许了钱昌照的建议。中央答应的饷粮物资,虽经克扣拖延,总算开始陆续北运,而派遣人员的计划,则以“需遴选合乎东北标准之优秀人才”为名,无限期推迟了。
张学良成功地从南京要到了部分急需的补给,同时干净利落地拒绝了其控制军队的企图。他站在帅府地图前,目光越过中国版图,投向广阔的太平洋与世界。他知道,与南京的博弈远未结束,但初步的胜利和石油带来的美元,让他有了更足的底气。下一步,他将更积极地以“中国东北行政长官”和“边防军总司令”的合法身份,与国际社会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为未来的风雨,寻找更多的朋友和筹码,至少,是暂时的利益伙伴。
而在他身后,敦化兵工厂即将迎来它的核心设备,巨大的厂房在松涛声中沉默地矗立,等待着用它即将产出的钢铁洪流,去书写或改变一段悲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