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筑脉:叶树秋牵头协调,为国防基建打通“西北运输生命线”
1960年夏,叶树秋到国防科工委报到刚满一周,一份标着“绝密”的《西北国防基建交通瓶颈报告》就摆在了他的案头。报告里的内容触目惊心:甘肃酒泉某军工基地(早期核工业配套项目)急需的重型机床、反应堆部件,因陇海线西段(西安至兰州)铁路承重不足、部分路段塌方,己在西安滞留20天;而从兰州到戈壁基地的公路,是临时抢修的土路,雨天泥泞陷车、晴天黄沙埋路,载重卡车日均行进不足50公里,有3辆运炸药的卡车因陷车误了工期,差点影响试验进度。
“国防项目等不起,运输生命线必须立刻通!”叶树秋当即召集军地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拍板:“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调修路物资,3个月内啃下陇海线重型铁路修整硬骨头,6个月内让戈壁公路能跑重卡——这事,军地一起上,缺什么、堵在哪,我来协调!”
开会次日,叶树秋就带着国防科工委、铁道部、交通部的同志,坐火车再转卡车,扎进了西北的烈日与风沙里。沿着两条路“徒步+随车”勘察,把每一个问题都记在笔记本上,画上标注,甚至亲手量钢轨磨损程度、查枕木腐朽情况。
1 陇海线西段(西安-兰州):“承重不足+病害频发”的铁路困局
在陇海线咸阳至宝鸡段,叶树秋爬上一节滞留的重型平板车,看着车轮下的钢轨——钢轨型号是民国时期的43公斤/米旧轨,轨头磨损得只剩38公斤,用手摸能感觉到明显的凹陷。铁路段长老李递给他一份检测报告:“叶委员,这路段的钢轨最大承重只有25吨,可军工基地要运的机床单台就重35吨,根本不敢开;而且有5公里路段的枕木是1950年铺的,一半都朽了,上个月刚塌了20米,现在只能限速20公里/小时。”
再往西到天水至兰州段,问题更棘手:部分隧道因渗水,拱顶出现裂缝,里面的钢筋都露了出来;有3座铁路桥的桥墩基础被洪水冲刷,桥墩倾斜度己超过安全标准,火车过桥时得“人走在前面看,车在后面挪”。叶树秋在隧道里蹲了半小时,看着滴下来的水珠在铁轨上积成水洼,眉头拧成疙瘩:“这哪是铁路,是‘定时炸弹’——物资要运,安全更要保!”
他的笔记本上,陇海线的问题被梳理成3类,每类都标了“紧急程度”:
- 核心瓶颈:43公斤旧轨需更换为50公斤重型钢轨(约500公里路段),20万根朽枕木需替换;
- 安全隐患:5座危桥加固、3座渗水隧道修补;
- 效率卡点:3处单线铁路需增建会让站(避免火车错车拥堵),2个编组站需扩容(提高货物中转效率)。
2 兰州-戈壁基地公路:“晴天吃土、雨天吃泥”的土路绝境
从兰州出发,叶树秋坐的吉普车在土路上颠簸了4小时,才走了100公里。车窗外,黄沙被风吹得打在玻璃上“啪啪”响,路边能看到陷在泥里的卡车残骸——那是半个月前暴雨后陷车的民用货车,至今没人拖走。
“叶委员,您看这路!”。”
到了戈壁腹地,问题更严峻:路面没有任何硬化,全是松散的沙土,车轮一压就陷进去半尺;沿途没有水站,司机和工人要自带饮用水,有个修路队的民工因为缺水,差点中暑;更要命的是,没有路标,风沙大时能见度不足10米,去年有2辆卡车迷路,最后在戈壁里找到了空油箱。
叶树秋的笔记本上,公路问题同样清晰:
- 路面硬化:需铺设300公里砾石+沥青混合路面(核心路段),100公里砂石路面(辅助路段);
- 配套设施:修建5座临时水站(每60公里1座)、20个路标桩(反光材质)、10处应急修车点;
- 特殊路段:15处冲沟需用片石砌筑护坡,5处沙丘路段需用芦苇方格固沙(防止风沙埋路)。
调研回来,叶树秋立刻在西安召开“西北国防交通物资协调会”,把铁道部、冶金部、建材部、兰州军区、甘肃省府的负责人都请了过来。他没绕圈子,首接把笔记本拍在桌上:“两条路,缺的物资我列好了,今天咱们定下来:谁来产、谁来运、什么时候到,少一个环节都不行!”
1 铁路物资:从“钢”到“木”,盯紧每一个产能节点
(1)50公斤重型钢轨:鞍钢“特供+跨省调配”
铁路修整最缺的是50公斤重型钢轨,按500公里路段算,需5万吨(每公里100吨)。。”
“不够就调!”!”
他还加了个“保险”:“鞍钢生产的钢轨,优先用军列运,每周3列,首接送陇海线工地;包钢、武钢的钢轨,走京包线转陇海线,铁道部要派专人跟车,不能耽误。”
- 枕木:需20万根,东北林场(之前叶树秋在东北时合作过的长白山林场)有储备,但运输是难题。叶树秋跟兰州军区协调:“请军区调200辆军用卡车,从东北林场拉枕木,走京哈线转陇海线,每车装100根,2000车次就能运完,1个月内必须到齐。
- 水泥:危桥加固、隧道修补需1万吨水泥,甘肃本地的永登水泥厂产能不足,叶树秋让建材部协调:“从陕西耀县水泥厂、青海西宁水泥厂调运,用铁路棚车运输,每车装50吨,200车就能运完,优先保障隧道和桥梁施工。”
铁路修整需要10台大型养路机械(捣固机、起拨道机)、5台架桥机,铁道部只有3台。叶树秋看向兰州军区:“军区工程兵有没有类似的机械?哪怕是军用挖掘机,也能临时用来挖桥基、填土方。”
军区代表立刻回应:“我们有8台军用挖掘机、3台推土机,可以调给工地;另外,我们还能组织100名工兵,帮着修桥、加固隧道。”叶树秋当即拍板:“机械不够,再从民用租赁公司租5台养路机械,费用由国防科工委出,必须在10天内到位!”
2 公路物资:从“沥青”到“芦苇”,盘活本地与外部资源
- 沥青:300公里硬化路面需5000吨沥青,甘肃本地没有沥青厂,叶树秋协调交通部:“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调运,用油罐车通过河西走廊公路送过来,每车装20吨,250车就能运完,油田要优先供油,不能断档。”
- 砾石与片石:戈壁附近的白银市有采石场,叶树秋跟甘肃省府协调:“请地方政府组织500名民工,每天采1000吨砾石、500吨片石,用农用卡车运到工地,工钱由国防科工委按高于市场价20支付,保证民工愿意干。”
- 芦苇方格:固沙需要1000吨芦苇,叶树秋让兰州军区联系宁夏银川的芦苇荡:“部队派船去收割,用军车运到戈壁,既解决固沙材料,又能给当地农民创收,一举两得。”
- 水站建设:需5座水站,每座配2个50吨储水箱、1台抽水泵。叶树秋协调兰州军区后勤部门:“从部队仓库调拨10个储水箱、5台抽水泵,派工兵帮忙安装;地方政府负责找水源,比如就近的机井,保障水站供水。”
- 路标与修车点:反光路标从北京调运,10天内到位;修车点的工具、零件,从兰州的汽车修理厂调拨,每个修车点配2名技工(部队转业的汽车兵),24小时值班。
物资陆续到位后,叶树秋没回北京,而是在西安设立“前线协调指挥部”,每天都往铁路和公路工地跑,现场解决施工难题——他知道,光有物资不够,施工中的“卡脖子”问题不解决,工期照样拖。
1 陇海线修整:“先保通、再提质”,分阶段攻坚
(1)紧急换轨:“人歇机不歇”抢进度
在咸阳至宝鸡段的换轨现场,叶树秋看到工人用撬棍手工换轨,效率低,一天只能换1公里。他立刻调来从部队借的液压起拨道机,跟工人们说:“咱们分三班倒,机器不停,人轮着歇,目标是每天换3公里,500公里路段170天就能换完,比原计划提前20天!”
换轨时还遇到个难题:旧轨拆除后,新轨要精准对接,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铁路老技工王师傅说:“没有激光准首仪,全靠眼睛看,容易偏。”叶树秋立刻联系国防科工委下属的光学仪器厂:“调10台军用激光准首仪过来,明天必须到工地——精度不够,火车跑起来会出大事!”
天水段的3号铁路桥,桥墩倾斜度达3度,按民用标准得拆了重建,但工期不允许。叶树秋找来部队的结构工程师,一起商量出“灌浆加固法”:用军用钻机在桥墩周围打10个孔,往孔里注入水泥浆(加了军工用的速凝剂),24小时就能凝固,把桥墩基础固定住。
施工时,兰州军区派来50名工兵,跟铁路工人一起钻孔、灌浆。!”
渗水的2号隧道,拱顶裂缝最大处有5厘米宽。叶树秋让工人先用防水布把裂缝盖住,再用喷射混凝土(加了钢纤维,军工常用的高强度材料)喷射拱顶,最后在隧道两侧挖排水沟,解决渗水问题。
他还特意叮嘱:“隧道里要装3组应急灯,万一停电,工人能安全撤离;每天派专人检查裂缝,有问题立刻补,不能等小问题变大事。”
(1)路面硬化:“沙砾混合”降成本,“军车压道”保质量
戈壁里缺水泥,叶树秋跟工程师商量,改用“砾石+沥青+戈壁沙”,既节省沥青用量,又能让路面适应戈壁的温差(白天40c、夜晚-10c),不容易开裂。
路面铺好后,叶树秋让兰州军区派10辆载重30吨的军用卡车,在路面上反复行驶“压道”,每天压8小时,连续压3天,让路面更紧实。司机老周说:“压完的路面,比咱们老家的柏油路还结实,重卡跑上去一点不晃!”
(2)固沙与水站:“芦苇方格”防沙,“军车送水”解燃眉
在沙丘路段,叶树秋组织民工和部队战士一起扎芦苇方格——把芦苇切成1米长的段,埋进沙里20厘米,露出80厘米,形成1米x1米的方格,能有效挡住风沙。他还跟战士们一起扎:“这方格不仅能固沙,以后还能长草,慢慢把沙丘变成绿地。”
水站建设时,离水源远的路段没水,叶树秋让部队每天派5辆水车送水,每车装10吨,先保障民工和工人的饮用水,再供施工用水。有个民工感动地说:“叶委员,您不仅给我们修路,还怕我们渴着,这活我们干得有劲!”
反光路标到位后,叶树秋让工人把路标埋在公路两侧,每500米1个,还在路标上写着“距兰州xx公里”“距基地xx公里”;修车点配的技工,都是部队转业的老汽车兵,不仅会修车,还懂急救。有一次,一辆运钢材的卡车爆胎,修车点的技工半小时就修好,司机说:“要是以前,我得在这等一天,现在好了,一点不耽误!”
整个施工过程中,叶树秋始终强调“军地一盘棋”——部队出人力、出机械、出运输,地方出民工、出场地、出后勤,两者配合得严丝合缝。
- 部队方面:兰州军区共投入3000名官兵,参与铁路换轨、桥隧加固、公路铺筑、固沙等任务,还调拨了500辆军车、20台机械,保障物资运输和施工;有20名战士因中暑、被风沙迷眼住院,出院后立刻又回到工地。
- 地方方面:甘肃省府组织了1万名民工,负责采石、运料、扎芦苇方格,还在沿途村镇设立“后勤补给点”,给工人和战士提供馒头、咸菜、开水;西安、兰州的被服厂,加班赶制了5000套防晒帽、防沙口罩,送到工地。
叶树秋还建立了“日报制度”:每天晚上8点,铁路和公路各标段的负责人都要向指挥部报进度、报问题,有解决不了的,他当场协调。有一次,铁路宝鸡段的枕木没按时到,他立刻给东北林场打电话,得知是军车坏在了半路,他马上让铁道部调一辆备用军车,连夜去接,确保枕木第二天早上到位。
1960年11月,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陇海线西段重型铁路修整完成——500公里旧轨全部换成50公斤重型轨,20万根朽枕木更换完毕,5座危桥、3座隧道全部加固,火车通行速度从20公里/小时提升到60公里/小时,35吨的重型机床终于能安全通过。当第一列载着反应堆部件的军列缓缓驶过宝鸡段时,铁路工人和战士们都欢呼起来,叶树秋握着老李的手:“老伙计,咱们把‘卡脖子’的路打通了!”
1961年1月,戈壁公路也如期完工——300公里硬化路面平整宽阔,15处冲沟有了护坡,5座水站正常供水,20个反光路标在夜里亮得醒目。第一支运炸药的车队从兰州出发,只用8小时就到了戈壁基地,比之前快了整整2天。司机老王下车后,激动地说:“这路好走得很,再也不用怕陷车、迷路了!”
两条“生命线”基地的建设进度加快了40,到1961年底,第一批重型设备全部安装到位,为后续的国防科研试验奠定了基础。国防科工委的老帅在视察时,看着畅通的铁路和公路,拍着叶树秋的肩膀说:“树秋,你这第一个任务干得漂亮!西北的国防基建,就需要你这样能协调、能落地的干部——以后,这样的硬骨头,还得你去啃!”
叶树秋站在戈壁公路旁,望着远处驶向基地的车队,心里清楚:这只是国防科工委工作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卡脖子”的难题等着他。但只要像这次一样,军地同心、务实解决,就没有打不通的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因为每一条路的尽头,都连着国家的安全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