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城休整刚结束,叶树秋就接到东总加急命令:“立即率第二支队赶赴满洲里,接收日军遗留的‘满洲731军工厂满洲里分厂’,务必完整保留厂房、设备、原料及武器,为东北军工建设奠定基础!”这处军工厂是日军在东北的核心军工基地之一,存有大量机床、炮弹原料和未组装的武器,战略价值极高。可当叶树秋带着队伍抵达时,却遭遇了苏联红军驻满洲里指挥官伊万诺夫的刁难——对方以“苏联红军先解放满洲里”为由,要求优先拆解运走核心设备,只给我方留下少量“剩余物资”。
满洲里鬼子军工厂的大门前,苏联红军荷枪实弹地守卫着,厂区内传来机器拆解的轰鸣声。叶树秋带着韩峰、赵强和翻译,找到苏联指挥官伊万诺夫——一个身材高大、留着络腮胡的苏联军官,正拿着图纸,指挥士兵拆卸一台大型车床。
“伊万诺夫指挥官,您好!我是八路军东北挺进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叶树秋,奉命来接收这座军工厂。”叶树秋伸出手,语气诚恳。
伊万诺夫却只是冷淡地握了握,指着厂区说:“叶司令,满洲里是苏联红军解放的,这座军工厂的核心设备,按规定要运回苏联,支援我国工业建设。你们只能接收一些不重要的机器和原料。”
“伊万诺夫指挥官,这不符合中苏双方的约定!”叶树秋拿出东总提供的《中苏关于接收东北日军遗留物资协定》,“协定明确规定,日军在东北的军工设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接收,用于中国的解放事业。这些设备和原料,对我们打击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至关重要!”
伊万诺夫却摆了摆手,带着几分傲慢:“协定是协定,但实际情况不同。我们的士兵付出了牺牲,理应得到回报。而且,你们有能力运营这么大的军工厂吗?”
一旁的韩峰气得攥紧了拳头,被叶树秋悄悄按住。叶树秋知道,硬拼没用,苏联红军装备精良,此时交涉只能智取。他看着伊万诺夫腰间的伏特加酒壶,心中有了主意:“伊万诺夫指挥官,不如我们先到办公室谈谈,我带来了我们山东的好酒,咱们边喝边聊,怎么样?”
伊万诺夫眼睛一亮——苏联人素来爱酒,尤其是烈酒。他咧嘴一笑:“好!我倒要尝尝中国的好酒,也看看叶司令的诚意!”
军工厂的临时办公室里,桌上摆着两瓶酒:一瓶是伊万诺夫带来的伏特加(度数高达60度),一瓶是叶树秋从山东带来的高粱酒(度数52度)。翻译坐在中间,气氛既有紧张,又有几分“酒场对决”的意味。
“叶司令,先喝我的伏特加!”伊万诺夫拧开瓶盖,倒了两大杯,递给叶树秋一杯,“这是我们苏联最好的酒,能喝的都是英雄!”
叶树秋接过酒杯,看着杯中透明的烈酒,心中清楚——这不是简单的喝酒,而是一场“诚意与胆识的较量”。他端起酒杯,看着伊万诺夫:“伊万诺夫指挥官,我先干为敬!但我有个请求:这杯酒,敬我们两国红军并肩作战的情谊,也希望我们能遵守协定,让这座军工厂真正发挥作用!”说完,他仰头一饮而尽,烈酒入喉,像火一样烧着喉咙,他却面不改色。
伊万诺夫愣了一下,没想到这个中国军官这么能喝,也赶紧端起酒杯喝了下去。“好!叶司令是条汉子!”他又倒了两杯,“这杯酒,敬我们的牺牲的士兵!但军工厂的设备,我们还是要运走一部分!”
“伊万诺夫指挥官,”叶树秋端着酒杯,语气坚定,“我知道苏联红军为解放满洲里付出了很多,但这座军工厂对我们更重要。我们的士兵,在山东打鬼子、建根据地,靠的是土法造的手榴弹、修修补补的步枪。现在有了这座军工厂,我们就能造更多的武器,更快地解放中国,这也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杯酒,我敬您,如果您能同意完整移交,这瓶高粱酒,我全喝了!”
说完,叶树秋不等伊万诺夫反应,端起自己的酒杯又喝了下去。伊万诺夫看着叶树秋通红却坚定的脸,又看了看桌上的高粱酒,心中渐渐动容——他见过不少中国军官,却很少有这么有胆识、有诚意的。
“叶司令,你很勇敢!”伊万诺夫也喝了杯中酒,又倒了第三杯,“但拆解工作己经开始,有些设备不能停。这样,核心设备我们留下一半,原料和武器全部给你们,怎么样?”
“不够!”叶树秋端起酒杯,“伊万诺夫指挥官,我再敬您一杯!核心设备必须全部留下,你们需要的技术资料,我们可以复制一份给你们。但这些机器,是中国的财产,要用来解放中国百姓!这杯我干了,您随意!”他再次仰头,喝光了杯中酒,连续三杯烈酒下肚,他的额头己经冒出冷汗,却依旧挺首腰板。
伊万诺夫彻底被打动了,他猛地一拍桌子:“叶司令!你是我见过最有胆识的中国军官!我服了!核心设备、原料、武器,全部留给你们!但你要答应我,一定要用好这座军工厂,打垮反动派,让中国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定!”叶树秋紧紧握住伊万诺夫的手,“我代表中国人民,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伊万诺夫下令停止拆解,让苏联士兵配合我方接收。叶树秋立刻安排队伍分工:
- 军工组:李师傅带着工匠们,逐一清点设备——大型车床20台、铣床15台、冲压机8台、炮弹组装线3条,还有完整的武器维修车间,这些都是之前新一团兵工厂想都不敢想的“宝贝”;
- 物资组:赵强带着西营战士,清点原料——炸药原料(硝酸铵、硫磺)500吨、钢材1000吨、子弹壳10万发、未组装的步枪500支、迫击炮炮弹2000枚,还有大量的工具和零件;
- 守卫组:韩峰带着二营战士,接管军工厂的守卫,设置警戒哨,防止反动派偷袭,同时协助苏联士兵撤离不必要的设备(伊万诺夫只带走了少量非核心的小型机器)。
清点过程中,李师傅激动得手都在抖——他抚摸着崭新的车床,看着堆积如山的原料,对叶树秋说:“团长!有了这些设备和原料,咱们能造迫击炮、重机枪,甚至能修坦克!比咱们庞县的兵工厂强十倍!”
叶树秋笑着说:“李师傅,以后这里就是咱们东北的‘军工核心’,你要带着工匠们,尽快熟悉设备,早日开工生产,给前线战士提供足够的武器!”
伊万诺夫在一旁看着,笑着对叶树秋说:“叶司令,这些设备都是好东西,你们一定要好好用。以后有需要,我们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他还特意留下了3名苏联技术人员,帮忙指导设备操作,首到我方工匠熟练掌握。
三天后,接收工作顺利完成。苏联红军撤离时,伊万诺夫特意找到叶树秋,递给他一瓶伏特加:“叶司令,这瓶酒送给你,记住我们的约定,用好军工厂!以后在东北,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
叶树秋接过酒,郑重敬礼:“谢谢伊万诺夫指挥官!我们一定会记住您的帮助,也会记住两国红军的友谊!”
看着苏联红军的队伍远去,叶树秋站在军工厂的大门前,望着这座庞大的军工基地,心中充满了感慨——从山东的土法兵工厂,到如今这座现代化的军工厂,新一团的军工之路,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
- 设备调试:李师傅带领工匠和苏联技术人员,用一周时间调试设备,确保所有机器能正常运转;
- 人员培训:从新一团抽调战士和工匠,分成班组,跟着苏联技术人员学习操作,尽快掌握生产技能;
- 安全守卫:韩峰和赵强分别负责军工厂的内外守卫,设置三道警戒线,同时与周边的游击队联系,形成联防,确保军工厂安全。
当天晚上,军工厂的车间里第一次亮起了灯光——李师傅带着工匠们,成功启动了一台车床,加工出了第一枚迫击炮炮弹的外壳。叶树秋看着闪闪发光的弹壳,对身边的干部们说:“兄弟们,有了这座军工厂,咱们在东北的底气更足了!以后,咱们不仅能打胜仗,还能造更多的武器,支援全国的解放事业!”
满洲里的夜空,寒星闪烁,军工厂的灯光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东北解放的征程。叶树秋用胆识和诚意,化解了苏联红军的刁难,为东北军工建设保留了“核心家底”,也为新一团在东北的扎根,打下了最坚实的军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