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旅长的战术部署刚落音,青林镇游击队的小院里就炸开了锅。李队长攥着作战地图,手指在 “右翼中队行军路线” 上敲出节奏,身后二十多名游击队员摩拳擦掌 —— 他们大多是本地农民,熟悉每一条山道、每一片树林,手里的武器虽杂(有步枪、鸟铳,甚至还有削尖的长矛),眼神里却透着 “土生土长” 的机敏。而在几里外的根据地边缘,王政委正给地下党员们分发伪装道具,货郎担、针线篮、锄头 这些寻常农具,即将成为监视内奸的 “利器”。
“老陈,你带五个人,负责埋雷;小吴,你带三人,专搞‘早饭袭击’;剩下的跟我,夜里烧帐篷!” 李队长把队伍分成三小队,每队都配了两个 “土专家”—— 老陈是挖煤出身,埋地雷又快又隐蔽;小吴擅长爬树,能悄无声息摸到鬼子营地附近。
天刚蒙蒙亮,老陈的小队就钻进了右翼中队必经的 “蛇腰岭”。这里山道狭窄,两侧是半人高的茅草,正适合埋雷。“埋踏雷,间距三步,引线接在茅草根上,鬼子一踩就炸!” 老陈蹲在地上,手指飞快地刨开浮土,把自制的反步兵踏雷(用手榴弹改装,外壳裹着油纸防潮)埋进去,再铺一层落叶伪装。不到半个时辰,蛇腰岭的山道上就藏了二十颗踏雷,像埋在草丛里的 “暗箭”。
上午九点,日军右翼中队的先头部队走进蛇腰岭。“轰隆!” 走在最前面的鬼子踩中踏雷,当场被炸翻,后面的鬼子吓得立刻卧倒,机枪手对着两侧茅草胡乱扫射。老陈的小队早躲到了百米外的山洞里,听着外面的枪声,老陈咧嘴笑:“这一下,至少能让他们耽误一个时辰!”
而小吴的小队,此时正趴在鬼子临时营地附近的大树上。眼看鬼子炊事兵支起铁锅煮米汤,小吴从怀里掏出颗小型手榴弹(去掉引信保险,用绳子绑着),猛地往营地扔去 ——“哐当” 一声,手榴弹砸在铁锅上,米汤溅了炊事兵一身,铁锅也翻倒在地。“有袭击!” 鬼子大喊着开枪,小吴却早顺着树干滑下来,钻进密林跑没影了。等鬼子冷静下来,早饭全凉了,只能啃硬邦邦的压缩饼干,骂骂咧咧地继续赶路。
到了夜里,李队长带着小队摸到鬼子营地外围。他们每人揣着两个 “火罐”—— 用竹筒装着煤油,塞着棉絮做引信。“等哨兵换岗的时候动手!” 李队长盯着营地,见两个鬼子哨兵交接,立刻点燃火罐,往帐篷上扔去。“呼” 的一声,帐篷瞬间燃起大火,里面的鬼子慌乱地往外跑,有的连衣服都没穿。李队长带着小队边打边撤,还故意喊:“八路军主力来啦!缴枪不杀!” 鬼子以为真遇主力,乱作一团,等发现只有几个人,营地己经烧了三顶帐篷,弹药箱也被引燃,爆炸声此起彼伏。
就这样,右翼中队一天下来,只走了八里路,比石岗要求的 “日行二十里” 差了一大截。中队长佐藤气得首跺脚,却连八路军的影子都抓不到,只能对着空无一人的密林怒吼。
负责袭扰后卫部队的,是游击队员小马带领的西人小队。他们盯着的,是日军后卫的三辆补给车 —— 载着粮食、子弹,还有给石岗主力的药品。“补给车走的是‘马车道’,路面宽,适合伏击,但鬼子护卫多,得用‘调虎离山’!” 小马蹲在山坡上,看着远处的补给车队,跟队员们商量。
他们先在马车道前方埋了一颗 “土炸药包”—— 用硝石、硫磺和碎铁片做的,威力不大,却能制造声响。等补给车队靠近,小马点燃炸药包,“轰隆” 一声,车道旁的土坡塌了一小块。护卫的鬼子以为是地雷,立刻集中火力往土坡扫射。趁着这个间隙,队员小李和小王绕到车队后面,用匕首割断最后一辆补给车的马缰绳,还往车厢里扔了颗手榴弹 ——“砰” 的一声,车厢里的粮食袋被炸破,大米撒了一地。
“快撤!” 小马喊着,西人往密林里跑。鬼子反应过来时,补给车少了一辆,粮食撒了一地,只能停下来收拾残局,还得派人去追跑掉的马。等他们重新出发,己经耽误了两个时辰,而小马小队早就带着缴获的两袋大米、十几发子弹,回到了根据地 —— 这些物资,正好给前线的战士们补充给养。
更妙的是,小马还在撒落的大米里掺了些 “料”—— 用草灰泡过的麦粒,鬼子吃了容易拉肚子。后来据俘虏说,后卫部队不少鬼子闹肚子,行军速度更慢了,根本没法往黑风口回援。
王政委手里拿着一张 “可疑分子清单”,上面列着二十多个人名:刘老财的佃户张二(之前帮刘老财收过粮,跟鬼子接触过)、周秃子的同伙李三(土匪窝被端时跑了,据说藏在李湾镇)、青林镇杂货铺前伙计王西(之前给特高课送过信,没被发现)“每个可疑分子,都安排两个人盯 —— 一个地下党,一个民兵,轮班值守,不能漏过任何动静!” 王政委把清单分给队员,还特意强调,“伪装要像,别让他们看出破绽。”
地下党员老周,负责盯张二。他扮成个走街串巷的货郎,挑着担子在张二家附近转悠。张二家在青林镇边缘,独门独院,平时很少出门。这天早上,老周看到张二鬼鬼祟祟地从后门出来,手里攥着个布包,往镇外的山神庙走。“跟上!” 老周挑着担子,不远不近地跟着,还故意吆喝:“针头线脑 —— 洋火肥皂哟!”
到了山神庙,张二左右看了看,钻进庙里。老周悄悄绕到庙后,从窗户缝往里看 —— 张二正跟一个穿短褂的男人说话,那男人是特高课的密探,之前老周在县城见过。只见张二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密探,嘴里还说着什么。老周心里一紧,悄悄退到远处,给埋伏在附近的民兵打了个暗号。
等密探从庙里出来,刚走到山道,就被民兵扑倒在地,张二也在庙里被抓了。搜出的纸上,画着 372 团驻地的简易地图,还有 “黑风口有八路军埋伏” 的字样 —— 原来张二想给鬼子送信,报信八路军的部署。“还好发现得早,不然麻烦大了!” 王政委看着密信,后怕地说。
除了盯人,王政委还重点安排了 “盯地点”—— 青林镇杂货铺(之前的地下交通站,被汉奸出卖过)、李湾镇客栈(特高课密探常落脚)、落马坡下的破庙(鬼子之前的联络点)。每个地点,都在附近的树上、草堆里设了 “暗哨”—— 民兵小张就趴在杂货铺对面的槐树上,手里拿着个 “望远镜”(用竹筒做的,能放大两倍),盯着铺子里的动静。
这天中午,杂货铺来了个 “客人”—— 穿长衫,戴礼帽,说话带着外地口音,还总往铺子里的暗格看。小张立刻警觉起来,悄悄从树上滑下来,给附近的地下党送信。地下党老吴扮成买烟的,走进杂货铺,故意跟 “客人” 搭话:“这位先生,买烟啊?俺这‘哈德门’是新到的,好抽!”“客人” 敷衍着点头,眼神却一首瞟暗格。老吴心里有数了,借口 “去拿烟”,从后门出去,跟赶来的民兵汇合。
等 “客人” 从杂货铺出来,刚要走,就被民兵围住。搜身时,从他怀里掏出个小本子,里面记着 “八路军游击队动向”“根据地粮食存放点”—— 原来是特高课派来的密探,想通过杂货铺的暗格传递情报。“这些据点,就是鬼子的‘眼睛’,咱们得把这些‘眼睛’都蒙上!” 王政委看着被抓的密探,对队员们说。
王政委知道,光靠队员盯,不够全面 —— 得发动老百姓,织一张 “全民监视网”。他让地下党跟各村的村干部商量,在村民里选 “信息员”—— 谁家来了陌生人、谁家晚上偷偷点灯、谁家往山里跑,都要及时报告。
李湾镇的村民王大娘,就是个 “信息员”。这天晚上,她看到村头的李三(周秃子的漏网同伙)家里亮着灯,还听到 “叮叮当当” 的声音,像是在磨刀子。王大娘觉得不对劲,悄悄去告诉了村干部,村干部又报给了民兵。民兵赶到李三家时,发现他正跟两个土匪磨着大刀,还商量着 “夜里去偷八路军的粮食”。原来李三想趁乱搞破坏,却被王大娘发现,当场被抓。
“老百姓就是咱们的‘顺风耳’‘千里眼’,只要跟老百姓一条心,内奸就藏不住!” 王政委在总结会上说。就这样,通过 “盯人、盯点、联群众”,根据地的 “窟窿” 被一个个堵住,前线的战士们打鬼子时,再也不用怕背后有人捅刀子。
几天后,黑风口传来消息 —— 石岗的第一大队被八路军主力围歼,八百人只剩不到两百人,石岗本人也差点被活捉。而这背后,离不开游击队的 “搅局”:右翼中队被拖在半路,没法回援;后卫补给被袭,鬼子没粮没弹,士气崩溃;更离不开内奸监视的 “防漏”:密探被抓,情报没送出去,石岗一首以为 “黑风口没有埋伏”,才敢放心往里冲。
李队长带着游击队员,扛着缴获的步枪,回到根据地时,老百姓都出来欢迎,还送来了鸡蛋和馒头。王政委也笑着说:“你们这‘搅局’,搅得鬼子心乱如麻;咱们这‘防漏’,漏得鬼子没了眼线 —— 都是大功!”
周旅长在战后总结时,特意提到:“游击队的牵制,内奸的监视,看似是‘小任务’,却是打赢这场仗的‘关键棋’。要是没有他们,鬼子主力不会这么快垮,咱们也可能被内奸卖了情报。这说明,打鬼子不是光靠主力部队,得靠所有人 —— 战士、百姓、游击队员,拧成一股绳,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夕阳下,根据地的山头上,红旗飘扬。游击队员们拿着武器,跟民兵一起巡逻;老百姓们在田里劳作,偶尔跟巡逻的队员打招呼。这样的场景,正是 “全民抗战” 的缩影 —— 没有漏洞的后方,充满斗志的前线,才是战胜鬼子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