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叶树秋就带着一排战士踏上了前往古县东南深山的路。这一路全是崎岖的山路,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像样的路,只能踩着厚厚的落叶和碎石艰难前行。三天里,战士们白天赶路,晚上就在山洞或树林里宿营,吃的是随身携带的干粮,喝的是山泉水,每个人的鞋子都磨破了,裤脚也被树枝刮得满是口子,却没人叫苦 —— 大家都想着早点和武工队汇合,拿下日军的物资仓库。
第一天行军,队伍就遇到了麻烦。走到一处峡谷时,前面的山路被山洪冲断,只剩下一条狭窄的石缝,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叶树秋先爬过去,在石缝另一边拉着战士们的手,一个个把他们接过来。有个年轻战士脚下一滑,差点掉下去,叶树秋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的胳膊,使劲把他拉了上来。“小心点,踩稳了再走!” 叶树秋喘着气说,额头上满是汗水。
第二天傍晚,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山路变得泥泞不堪,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不少人都摔了跤。叶树秋让大家找了个山洞躲雨,自己则冒雨出去捡柴火。回来时,他浑身湿透,怀里却抱着一堆干燥的树枝。“赶紧生火取暖,别感冒了!” 他一边说,一边帮着战士们烘干湿衣服。夜里,他还特意起来好几次,查看战士们的情况,给盖得少的战士添上自己的毯子。
第三天中午,队伍终于看到了青林镇的影子。按照周强信里的指示,他们绕到青林镇后面的山里,朝着约定的汇合地点 —— 一处隐蔽的山泉走去。远远地,叶树秋就看到山泉边有几个穿着便衣、背着步枪的人在张望,他心里一喜:“是武工队的人!”
“是叶班长吗?” 看到叶树秋带队过来,为首的人立刻迎了上来,正是周强。他比之前瘦了不少,脸上也多了几道疤痕,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便衣,腰间别着一把短枪,身后跟着十几个武工队员。
叶树秋快步走过去,和周强紧紧握了握手:“周班长,我们来了!” 周强看着叶树秋和身后的战士们,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这些日子,我们天天在这儿等你们。”
叶树秋环顾西周,发现武工队的队员们大多穿着便衣,有的背着步枪,有的扛着大刀,还有的拿着红缨枪。周强看出了他的心思,苦笑着说:“没办法,咱们武工队条件差,有枪的没几个,大部分队员只能用大刀和红缨枪。现在全队一共六十人,能打仗的也就二十几个,剩下的都是刚加入没多久的老乡,还没经过系统训练。”
叶树秋拍了拍周强的肩膀:“没关系,我们带来了足够的武器和弹药,咱们一起努力,肯定能拿下仓库!” 说着,他让战士们把带来的部分步枪和手榴弹分给武工队的队员。拿到新枪的队员们都兴奋不己,不停地摸着枪身,脸上满是期待。
汇合后,叶树秋让战士们在山泉边休息,周强则拉着他坐在一棵大树下,给他讲起了自己这些日子的经历。“刚到敌后的时候,别提多难了。” 周强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回忆,“那时候就我和两个队员,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山里打转。想找老乡帮忙,可老乡们都怕被鬼子报复,不敢跟我们接触。
“后来,我们帮着老乡们干农活、修房子,慢慢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有个老乡偷偷告诉我们,鬼子经常去村里抢粮,还杀了不少人。我们就决定帮老乡们报仇,第一次伏击了鬼子的一个抢粮小队,虽然只缴获了两支步枪,却让老乡们看到了我们的决心。” 周强的语气变得坚定起来,“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老乡愿意加入我们,武工队才慢慢壮大起来。”
短短半个月,老周就吸纳了 12 名有抗日意愿的群众,组成了武工队的 “核心小队”。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工:郭铁柱力气大,负责冲锋;李老兵懂战术,负责训练;王大夫管医疗,还教大家识别草药止血。为了让队伍更有凝聚力,老周每天带着队员们练队列、学射击,晚上围坐在山洞里,讲长征时 “过草地、爬雪山” 的故事,教大家唱《八路军军歌》。一个月后,武工队规模扩大到 30 人,不仅有了步枪、手榴弹,还从日军据点缴获了两把短枪,成了敌后一支能作战、能动员的骨干力量。
在敌后作战,情报比武器更重要。老周深知这一点,他把建立情报网的重点放在了 “争取据点周边群众” 上。古县县城外有个张家庄,村里的张大婶在日军据点外开了家小饭馆,每天都有日军和伪军来吃饭。老周得知后,悄悄找到张大婶,先是帮她修好了被日军踹坏的门板,又给她送了两斤从八路军驻地带来的小米。“大婶,俺们不是来麻烦您的,就是想知道鬼子啥时候去村里抢粮,好提前让乡亲们躲一躲。” 老周的真诚打动了张大婶,她答应以后会悄悄把日军的动向告诉武工队。
此后,老周又陆续争取到据点里的 “良心伪军”—— 负责看守仓库的刘伪军。刘伪军因不愿帮日军欺压百姓,常被打骂,老周得知后,夜里悄悄给他送了封信,承诺 “只要你帮俺们传递情报,将来抗战胜利,绝不追究你的过去”。刘伪军被打动,开始定期把日军的物资运输时间、据点兵力部署告诉武工队。
一个月下来,老周在古县周边建立了 5 个情报点,涵盖了日军 3 个据点、2 条运输路线的信息。有一次,他根据张大婶和刘伪军的情报,提前得知日军要去李家庄抢粮,立刻带着武工队在半路设伏,不仅击退了日军,还保住了村里的粮食 —— 这让武工队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大提升。
武工队的兵力远不如日军,老周便采取 “打了就跑、袭扰为主” 的游击战术,专挑日军的 “软肋” 下手。他先是带着队员们破坏日军的运输线:在古县到临汾的公路上,他们夜里挖断路面、埋上简易地雷,让日军的粮食运输队屡屡延误;在日军据点的水源地,他们悄悄投放自制的 “干扰剂”(用草药熬制,无害却会让水变浑浊),迫使日军不得不派人去远处取水,分散了兵力。
后来,老周又把目标对准了伪军据点。古县西南的一个伪军据点,有 20 名伪军,平日里欺压百姓,群众怨声载道。老周摸清据点的布防后,带着 15 名武工队员,趁夜摸进据点 —— 他们先是解决了门口的哨兵,再用手榴弹炸了伪军的弹药库,最后对着伪军宿舍喊:“八路军来了!缴枪不杀!” 伪军们本就没什么斗志,见武工队来势汹汹,纷纷放下武器投降。这次战斗,武工队没伤一人,还缴获了 15 支步枪、2 箱子弹,大大提升了队伍的士气。
更关键的是,这些游击作战让日军疲于奔命。古县日军据点的指挥官多次向上级汇报:“八路军武工队神出鬼没,运输线被破坏,据点被袭扰,根本无法集中兵力围剿 372 团!”—— 老周的武工队,用 “小战斗” 起到了 “牵制大部队” 的作用,间接支援了 372 团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最初,群众因怕日军报复,对武工队避之不及。老周便改变策略,不急于 “要粮食、要情报”,而是先帮群众解决困难。郭家村的麦田被日军的马踩坏,老周带着队员们帮村民重新补种;李家庄的孩子得了急病,王大夫没药,老周连夜冒着风险,从日军据点附近的药铺 “借” 来药品;张家庄的水井被污染,老周带着队员们挖了口新井
这些 “小事” 渐渐暖了群众的心。有一次,武工队在李家庄休整,日军突然来扫荡,村民们立刻把队员们藏进地窖,还故意在村口撒上玉米,拖延日军的脚步。后来,群众更是主动给武工队送粮食、缝衣服,有的村民还把自家的孩子送到武工队,希望跟着老周打鬼子。
一个月后,当老周给 372 团写工作报告时,在信里写道:“武工队不仅有了队伍、有了情报网,更有了群众的支持。往后,咱们在敌后不仅能袭扰鬼子,还能为前线输送粮食、传递情报 —— 敌后战场,也能成为抗日的‘前线’!”
而此时的 372 团,叶树秋刚带着三班完成一次侦察任务。当他看到老周的信时,心里满是敬佩 —— 他知道,老周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