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世家联合对龙泉港实施材料封锁的消息,随着永乐三年夏天的到来一同传到龙泉港。虽然才四月初福建却已经热了起来,连海风都带着灼人的湿气。朱高煦正在试验场测试新配方的火药,听闻消息后,他只是轻轻拍去衣袖上的尘土,目光投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
“殿下,情况不妙。”采购司主事急匆匆赶来,额头上布满汗珠,“泉州林氏刚刚派人传话,说今年木材供应紧张,无法按时交货。紧接着漳州陈氏也传来消息,说矿上出事,铁料要延迟三个月才能供应。”
朱高煦不慌不忙地走向试验场旁临时搭建的凉棚,示意主事坐下细说。凉棚下摆着简单的茶具,他亲手为主事斟了一杯凉茶。
“细细说来,他们是如何说的?”朱高煦语气平静。
主事一口气饮尽凉茶,缓了口气道:“林家的管家说,今年山里雨水多,伐木不便,至少要等两个月才能供货。陈家的来人更是直白,说矿上工人闹事,短时间内无法开工。”
朱高煦轻轻摇动手中的茶杯,目光深邃。他早已料到东南世家会有所动作,只是没想到他们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难。眼下正是船厂建造的关键时期,五千料的宝船刚刚铺设龙骨,急需大量优质木材和铁料。
“传令兵仗局,”朱高煦对随行的书记官吩咐道,“按既定配额,从龙岩官矿调拨铁料五千担,从将乐官矿增调煤炭一万担。着令沿途卫所派兵护送,三日内务必运抵。”
这一应对让在场的众人都感到意外。通常遇到这种材料短缺的情况,首先想到的是与供应商协商,或是查找替代渠道。而朱高煦直接动用官矿资源,显然是要与东南世家正面较量。
“殿下,动用官矿是否太过兴师动众?”主事有些担忧,“况且官矿的产量有限,若是都调来船厂,恐怕会影响兵仗局的其他工程。”
朱高煦微微一笑:“正是要让他们知道,朝廷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地方世家以为控制了民间供应链就能扼住我们的咽喉,未免太过天真。”
果然,这一决策让东南世家措手不及。他们原本以为控制住民间供应链就能扼制船厂的发展,却忘了朱高煦还有官营矿场这条通路。更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朱高煦借机完善了官营供应体系,在福建创建起了一套完全独立于地方世家的物资供应网络。
就在材料危机初现转机之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这日傍晚,朱高煦正在船坞与工匠们一同校正新船的龙骨,侍卫匆匆来报。
“殿下,泉州王氏派人来挖张师傅,开出三倍价钱,还许诺在泉州给张师傅置办宅院。”
朱高煦手中的榔头顿了顿,随即继续敲打船板上的榫头。直到日落时分,工人们开始收工,他才看似随意地走到老船匠张福身边。
“张师傅,听说泉州有人要请您老去当总教头?”朱高煦笑着问道,一边帮老人收拾工具。
张福放下手中的墨斗,正色道:“殿下待我们如手足,不仅工钱给得丰厚,还让我们这些匠人能在船厂里获得晋升。老朽虽是个粗人,也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当晚,朱高煦在工匠食堂与工人们一同用饭。饭桌上,他宣布了一项新制度:在船厂内部设立“匠师”、“大匠师”、“总匠师”三级晋升体系,每一级都享有不同的待遇和特权。最高级别的“总匠师”不仅可以参与船厂的重要决策,其子弟还可以优先进入船厂附属的学堂读书。
这项制度在工匠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按照大明制度,匠人不能入仕为官,但朱高煦在船厂内部创建的这套体系,让有才能的工匠看到了希望。
果然,东南世家重金挖角的计划全部落空。更让这些世家雪上加霜的是,他们内部开始出现裂痕。一些在走私生意中涉足不深的小家族,开始暗中向朱高煦示好。
七月初的一个傍晚,一艘小渔船悄然靠岸。船上下来一个披着斗篷的年轻人,在守卫的引领下,来到朱高煦的营房。来人是漳州陈氏的少当家陈明远,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年轻人,是家族中第一个看清形势的。
“殿下,”陈明远一进门就跪倒在地,“明远有要事相告。”
朱高煦屏退左右,扶起年轻人:“陈公子请起,有何要事深夜到访?”
“端阳节那晚,他们计划伪装倭寇袭击船厂。”陈明远直抒来意,“林家、陈家、王家都已经暗中招募了不少亡命之徒,就等中秋月圆之时动手。”
朱高煦目光如炬,他对此早有准备。从一开始,他就知道与东南世家的这场较量不可避免。这些靠着海上走私起家的地方豪强,绝不会坐视朝廷在沿海创建强大的船队。
“你为何要背叛家族?”朱高煦直视着陈明远的眼睛。
陈明远苦笑道:“非是背叛而是弃暗投明!明远的祖父也是工匠出身,陈家能有今日,全凭工匠们的血汗。如今他们要对手无寸铁的工匠下手,明远实在难以苟同。”
朱高煦沉吟片刻,忽然问道:“听说你自幼喜好造船?”
陈明远一愣,随即点头:“是。明远十岁就能画出完整的福船图样,可惜家父认为这是下等人才做的活计……”
“所以你就暗中资助过几个小船坊?”朱高煦打断他,“还偷偷收集过南洋船图?”
陈明远大惊失色:“殿下如何得知?”
朱高煦从案头取出一本图册:“这是从你书房暗格里找到的。若不是查清你的为人,本王又岂会相信你今夜之言?”
原来,朱高煦早已派人暗中调查过各世家的内核人物。陈明远虽出身世家,却与那些只顾私利的族人大不相同。他不仅暗中资助贫困工匠,还多次在族中为工匠争取权益。
这场深夜暗谈之后,朱高煦对东南世家的计划了如指掌。但他并不打算以武力相抗,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巧妙的策略。
五月初,朱高煦开始了一系列精妙的运作。他首先通过陈明远等内应,在各大世家之间制造猜疑,让原本就各怀鬼胎的联盟出现裂痕。接着,他又暗中联系那些与走私生意牵扯不深的小家族,许以参与官方海贸的承诺。
与此同时,朱高煦加大了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在火药作坊里,工匠们正在试验新的配方。朱高煦提出的在火药中添加白糖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证明可以显著提高爆燃效率。但南方潮湿的天气给火药的保存带来了很大挑战。
“殿下,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在火药外裹上一层蜂蜡,再以油纸包裹,即使在潮湿环境下存放一月,性能依旧如初。”火器匠人王师傅兴奋地报告试验结果。
在冶金区,另一场变革也在进行。朱高煦推广的焦煤炼钢法,使得钢材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老铁匠李师傅捧着一块新炼的钢材,激动地向朱高煦展示:“殿下您看,这钢质地均匀,杂质少,打造火炮再合适不过。”
更令人惊喜的是,船厂的工匠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他们改进了船舶的龙骨设计,加强了水密隔舱结构,使船只的适航性大大提升。朱高煦将这些创新一一记录在案,准备择日禀报朱棣。
端阳节前夕,朱高煦进行了一系列周密部署。但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调兵遣将,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隐蔽的策略。他让工匠们继续照常工作,船厂表面上一片平静,暗地里却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