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严肃地回应道:
“拉里,这个想法很诱人,但风险太大了。我承认,之前在中村健一郎‘自杀’和索尼丑闻刚爆发时,我确实反应迅速,做空过索尼的股票并且获利不少。但那次的情况和这次完全不一样。”
他清晰地分析着两者的本质区别:“那次,是《纽约邮报》和其他各大媒体率先放出了爆炸性的消息,我只不过是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局势的判断,比市场大多数人反应快了一步而已。我的交易行为是基于已公开的信息。”
“但这次,”林恩的声音压低,带着警示的意味,“情况截然不同。我们计划利用我自己即将发起的、索赔两亿美元的诉讼作为‘核弹’来打击索尼股价。
如果在提起这个诉讼之前,我们自己提前大规模做空索尼股票,这几乎肯定会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严厉追查,而且后果会非常严重。”
他计划提起的天价诉讼,以及其中涉及的黑手党威胁等极度损害索尼声誉的丑闻细节,毫无疑问属于能够显着影响索尼股价的“重大信息”——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会预期索尼股价会大幅下跌。
这个信息在正式向法院提交诉状、并被媒体广泛报道之前,是严格保密的。
目前,只有林恩和他的核心团队知情。
利用这种独有的、未公开的重大利空信息来实施做空交易,为自己牟取暴利,完全符合内幕交易的法定定义。
林恩表示怀疑,他提到了一个轰动全美的先例:“真的吗?拉里,你别忘了80年代的‘华尔街之狼’伊万·博斯基等人的内幕交易案。那场风波让sec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变得空前严厉。”
他培养了大量的消息源,一旦听到关于并购的秘密消息,他就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渠道去求证。一旦确信消息的真实性,他就会四处借贷来扩大交易规模,大赚一笔。”
格芬的语气带着一丝对过往疯狂的感慨:“最终他在1986年栽了,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因为他选择同检方合作,当了污点证人,由此被他拉下水的人的数量和重量级都惊动了全美,其中包括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
格芬顿了顿,回忆道:“有意思的是,在被捕前没多久,博斯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做过一个非常出名的演讲。这个演讲几乎成了他一生的总结。他在演讲中说:‘greed is alright!’(贪婪并没有问题!)。”
林恩接口道,他对这段历史也很熟悉,当时的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后来这句话成为了奥利弗·斯通那部着名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里戈登·盖柯的经典台词——‘greed 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贪婪是好的。贪婪是正确的。贪婪起作用。)”
林恩进一步点出了更关键的一点,语气带着一丝忌惮:“而且,猜猜这位‘内幕交易之王’最终是被谁抓住的?朱利安尼!”
后来朱利安尼自己都说,华尔街那些从事内幕交易的人的行为模式,其实和黑手党的‘缄默法则’一模一样。
利益、友谊、权力成为关系网的核心,他们非常讲义气,宁愿自己坐牢,也不愿意供出同伙。”
格芬的声音变得凝重:“检察官们认定投资银行的精英们是所有信息的核心和突破口。
经过长期不懈地收集证据,他们最终成功撬开了博斯基一个内线的嘴,让他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人员名单。博斯基本人也很快落网。
博斯基自以为已经销毁了所有可能定罪的证据,但一些残留的电子证据最终还是出卖了他。”
最后,林恩说出了他最深层的担忧:“所以,拉里,会盯着我们的可不止是sec。还有纽约最狠的猎人——朱利安尼。他之前就和我不太对付,如果我们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他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恩一眼,但没有点破,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机会确实很好,但听起来风险也太大了。”
他非但没有退缩,眼中反而闪烁着更加锐利的光芒,压低声音,提出了一个更为狡猾和周全的方案:
“lk,大卫,我理解你们的顾虑。但我说的‘不亲自下场’,指的是一个更巧妙的操作。听着:我可以联系一些与我们贝莱德关系密切、但表面上完全独立的对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