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唐的名字如同暗夜中的灯塔,吸引着暹罗南部的华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泰国华人联合会成立的消息如同春雷,炸响了暹罗南部沉寂已久的华人社群。与消息一同传播的,是李金唐在尖竹汶、达叻、罗勇三府同步推进的三大举措——华文学堂、联合商会与慈善医馆。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让无数在困境中挣扎的华人看到了希望。
一位送孙子来上学的陈姓老华侨拉着先生的手老泪纵横:“断了,我们陈家的香火没断啊……”
一位从事稻米贸易的华商在加入商会后,第一次安全地将货物运抵柬埔寨边境,获利颇丰。他激动地说:“跟着李会长,我们终于能挺直腰板做生意了!”
当一个患了疟疾的华人孩童在医馆救治下转危为安时,他的母亲跪地叩谢:“李会长救了我全家的命啊!”
三大举措如同三块巨大的磁石,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数以万计的华人从宋卡、普吉、也拉,甚至远自素叻他尼、洛坤等地,拖家带口,向着东南三府汇聚而来。
他们中有在排华骚乱中店铺被毁的商人,有土地被豪强侵占的农民,也有寻求稳定生计的手工业者。的工作日夜不停,最终统计显示,主动申请加入李金唐麾下的华人达到了三万七千余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移民潮,李金唐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他命令苏望海牵头,成立了专门的“安置统筹司”,对所有新加入的华人进行详细的登记和分类。
随着华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李金唐势力的实质性渗透,尖竹汶、达叻、罗勇这三个府,特别是其核心的平原与沿海区域,逐渐脱离了曼谷的绝对控制,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半自治”状态。
李金唐并没有采取激烈的夺权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怀柔与威慑并重的手段。
年轻的府尹乃讪望着窗外街道上巡逻的、穿着统一制服的地方保安团成员,这些团丁虽名义上隶属府衙,但实际的指挥权已牢牢掌握在联合会手中。他的幕僚低声汇报:“大人,这个月的税收,联合会那边已经代征完毕,这是他们送来的份额,比往年我们自行征收的还多了两成。”
乃讪看着桌上那箱沉甸甸的银钱,苦笑一声。自从李金唐的势力介入后,境内的治安明显好转,连以往最难剿灭的几股山匪都销声匿迹了,商业活动也更加活跃,税收自然水涨船高。作为交换,他只需对联合会的许多举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告诉李会长,”乃讪叹了口气,“本官……多谢他维持地方之功。”
作为回报,联合会确保了他的政令(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畅通无阻,并将税收中属于府尹的“好处”按时足额奉上。
不久,该家族主动邀请联合会入股其锡矿生意,并同意华工进入矿山工作。
至此,东南三府的核心区域,一种新的秩序已然形成。
李金唐站在达叻府边境防卫队指挥部新绘制的地图前,地图上,代表控制区域的红色,已经从边境的点,扩展覆盖了东南三府的大片区域。
苏望海在一旁欣慰地说道:“社长,民心可用,根基已立。假以时日,东南三府将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李金唐微微点头,目光却依然锐利。他很清楚,这种“半自治”状态是建立在曼谷军政府暂时无暇南顾的微妙平衡之上的。沙立元帅绝不会长期容忍境内存在这样一个国中之国。
“根基虽立,大厦未成。”他缓缓说道,“下一步,我们要让这根基,深到无人可以动摇。”
他转向王豹:“防卫队的扩编和训练不能停。所有人明白,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偏安,而是子孙后代永久的安宁与发展。
窗外,新一轮的征兵工作正在展开,更多的华人青壮怀着保卫家园的决心,走进了新兵训练营。东南三府,这个以华人为根基的新兴势力,正在暹罗的版图上,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