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年的六月,
北京城像个巨大的蒸笼,闷热难当。
然而,比暑气更让人心焦的,
是那股在官场不断积聚、
已达临界点的政治高压。
苏惟瑾匿名散播的那些粗劣谤书,
如同滴入滚油里的冷水,
已在清流士大夫群体中炸开了锅,
将他们的屈辱感和愤怒值推向了顶峰。
时机已然成熟,只差最后那根足以压垮骆驼的稻草。
这日清晨,一份没有署名、笔迹刻意扭曲的密信,
通过一个看似偶然的途径(一个被买通的小吏“不小心”遗落在某位以刚烈闻名的御史书房门口的公文堆里),
被送到了都察院一位姓何的御史手中。
信中内容极其简短,却字字如惊雷:
“内廷确讯,陛下已决意,
三日内下诏,去‘本生’二字,
尊兴献皇帝后不加‘本生’之称。
诸公多年坚持,顷刻覆矣。
哀哉!痛哉!”
“去本生”!
这意味着皇帝将不再承认孝宗为唯一的皇考,
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抬到与正统皇帝同等地位,
这是对现行礼法体系的彻底颠覆,
是清流们绝对无法接受的最终底线!
何御史看到此信,只觉得眼前一黑,
气血翻涌,差点晕厥过去。
他丝毫不疑有假
——近期的种种迹象,
皇帝的冷淡、张璁等人的嚣张、市井间那些恶毒的谤书,
无不指向这个最坏的结果!
这一定是对方在发动总攻前最后的试探和侮辱!
他几乎是踉跄着冲出值房,
也顾不得仪态,
第一时间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激进同僚,
又将消息紧急传递给了清流领袖人物之一的杨慎(杨廷和之子)。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杨慎本就因父亲杨廷和近来承受的巨大压力而心绪不宁,
得知此“确讯”,顿时勃然大怒,双目赤红。
“彼辈真当我辈士林无人乎?
竟欲行此绝灭礼法之事!
此乃亡国之兆!我等岂能坐视?!”
最后的理性枷锁,崩断了。
压抑了近两年的怒火、屈辱、
焦虑和对礼法信念的执着,
在这一刻被这封来历不明却“恰到好处”的密信彻底点燃,
胜如火山般喷发而出!
“诸君!国朝养士百五十年,
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杨慎振臂一呼,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正当如此!”
“同去!同去!”
“叩阙!死谏!”
消息像野火一样在清流官员中蔓延。
无需过多组织,
一种悲壮而狂热的情绪驱使着他们。
从六部衙门、翰林院、都察院、国子监…
一道道穿着青色、绿色、绯色官袍的身影,
面色凝重,眼神决绝,
似如溪流汇入江河,
向着皇城宫阙的方向涌去。
他们的目标明确——左顺门!
这是官员等候召见或上疏的重要宫门,
在此跪谏,最能直达天听!
苏惟瑾正在翰林院编修厅内,
看似专注地校对着书稿。
超频大脑却如同最高效的监控中心,
接收并处理着苏惟山通过特定方式断续传来的外界信息流:
“杨修撰匆匆出院,面色铁青…”、
“何御史等人聚集,往东华门方向…”、
“国子监监生异动…”
他心中默数着时间,计算着事件发展的速度。
忽然,窗外隐约传来喧哗之声,
起初微弱,继而变得清晰,
那是无数人汇聚而成的声浪,
夹杂着悲愤的哭嚎和激昂的呐喊,
自东华门、左顺门方向传来,
竟穿透了重重宫墙!
厅内其他翰林也听到了,
纷纷惊疑不定地抬起头,侧耳倾听。
“外面何事喧哗?”
“似是…左顺门方向?”
“不好!莫非…”
众人脸色骤变,已有心思灵动者猜到了几分,顿时坐立不安。
苏惟瑾放下笔,走到窗边,遥望那声音传来的方向。
他的表情与其他人的惊惶疑惑不同,
是一种极致的冷静,
仿似在观察一场早已推演过无数次的实验。
成了。
历史,在他这只蝴蝶翅膀的扇动下,
硬生生被提前了近一年!
原本应在嘉靖三年七月爆发的左顺门事件,
在这嘉靖二年六月,轰然引爆!
左顺门外,景象惊人。
数以百计的官员跪满了宫门前的广场,绯青一片。
他们摘下官帽,匍匐于地,
放声痛哭,哭声震天动地。
“陛下!不可啊!礼法纲常,国之根本,岂可轻废!”
“祖宗之法不可变!陛下三思!”
“臣等宁死不敢奉诏!”
“奸佞蛊惑圣心,臣等请清君侧!”
杨慎跪在最前方,额头抵着冰冷的青石板,
泪流满面,声音嘶哑却依旧奋力高呼:
“《礼记》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今日若废此礼,
国将不国!臣等唯有以死谏之!”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悲壮惨烈之气弥漫开来,
引得宫墙上的侍卫们都面面相觑,神色紧张。
紫禁城内,乾清宫。
嘉靖皇帝朱厚熜正在批阅奏章,
忽被外面隐隐传来的巨大声浪惊动。
“外面何事喧哗?”
他皱眉问道,心中已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贴身太监黄锦连滚爬爬地进来,脸色煞白,噗通跪下:
“万…万岁爷…不好了!
左顺门外…杨慎、何鳌等大批官员跪了一地,哭嚎不止,说…说…”
“说什么!”
嘉靖帝厉声道,手中的朱笔猛地顿在奏章上,染红了一大片。
“说陛下若要去‘本生’之称,
他们便…便跪死在那里!”
黄锦吓得浑身发抖。
“混账!”
嘉靖帝猛地站起,胸膛剧烈起伏,
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虽然料到清流会反对,
却万万没想到他们会用如此激烈、
近乎逼宫的方式,
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
一股被挑衅、被胁迫的暴怒瞬间冲昏了他的头脑。
但他毕竟初登大宝不久,
尚存最后一丝理智,知道直接动用锦衣卫镇压后果难料。
他强压下立刻下令拿人的冲动,咬牙切齿道:
“传!即刻传张璁、桂萼、席书觐见!快!”
他需要立刻见到他的“自己人”,
需要有人为他出谋划策,
需要有人坚定他的意志,
更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份“逼反”群臣的后果!
风暴,已毫无征兆地提前降临。
而这场风暴的幕后推手,
此刻正安然立于翰林院的窗边,
冷静地评估着风向与流速,
准备着下一步的落子。
左顺门的哭声穿越宫墙,
预示着大明王朝一场空前激烈的君臣对峙,
正式拉开了血腥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