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71章 名士投帖,结交渐广阔

第71章 名士投帖,结交渐广阔(1 / 1)

张诚被发配充军的消息,

如同在沭阳这潭表面平静、

内里暗流涌动的水中投下了一块巨石,

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冲刷着城内的势力格局。

往日里与张家走动频繁、

甚至有些依附关系的乡绅富户,

此刻都紧闭门户,讳莫如深,

生怕被那“教子无方、纵火行凶”的污名溅上一星半点。

而更多的人,则将目光投向了西街那座曾经破败、

如今却因一人而光耀门楣的苏家老宅。

府试案首、道试案首,

连中小二元的“小三元”功名,

已足以让苏惟瑾成为沭阳乃至淮安府青年士子中的翘楚。

更遑论他智斗张家、撕毁卖身契、

乃至引得恶少伏法的种种事迹,

经过市井传扬、说书人加工,

早已带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于是,苏家那扇新修葺过的木门,

一时间竟显得有些局促起来。

“少爷,少爷!又…又来了!”

书童阿奇(原七叔公家)抱着一摞泥金名帖,

气喘吁吁地跑进书房,

脸上又是兴奋又是惶恐。

“东城李老爷家的,南街赵员外府的,

还有…还有县学训导(副教谕)周先生遣人送来的请柬!”

苏惟瑾正临窗练字,闻言笔锋未停,

一篇馆阁体小楷写得匀整静气,

仿佛门外那纷至沓来的喧嚣与他无关。

直至最后一笔落下,他才搁下笔,

拿起旁边温热的湿毛巾擦了擦手。

“慌什么。”

他声音平静,目光扫过阿奇怀中那摞制作精良的帖柬。

“都登记在册,按送来时辰和主人身份分门别类放好。”

“啊?哦…是,少爷。”

阿奇连忙点头,

小心翼翼地将那名帖放在书案一角,

又忍不住道:

“可是…好多都是以前咱们踮着脚都够不上的老爷们…都等着回话呢。”

苏惟瑾自然明白这些“投帖”的意义。

在这嘉靖元年,科举功名就是一张最硬的通行证,

尤其对他这般毫无根基的寒门子弟而言。

“小三元”的光环足以撬开许多原本紧闭的门扉。

这是社会地位最直观的体现,亦是构建人脉网络的起点。

但他更清楚,

并非所有的橄榄枝都值得接,

所有的宴席都无害。

张家虽倒,这沭阳城乃至大明官场,水深着呢。

超频大脑无声运转,

将送来名帖的人家与其背景、风评、

可能的目的逐一关联分析。

“李老爷家与张家有旧怨,

此乃借势泄愤,或可一见,

但需保持距离。”

“赵员外是县里有名的墙头草,

酒肉朋友,无益亦无害,可暂敷衍。”

“周训导…此乃正经师长辈,

提点学问前程,必须郑重回帖,亲自拜访。”

他心思电转,面上却不露分毫,

只对阿奇道:“去请七叔公过来一趟。”

七叔公如今是族里主事人,

更是经历过风雨的老人精,

对这些乡绅名流的路数门清。

有他把关,苏惟瑾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快,七叔公拄着枣木棍来了,

听完苏惟瑾的打算,

浑浊的老眼里闪过欣慰与赞赏:

“瑾哥儿,你做得对。

如今你身份不同了,

不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小九。

这些人,有的真心结交,

有的趋炎附势,有的甚至包藏祸心,想借你的名头行事。

咱们苏家底子薄,经不起折腾,务必擦亮眼睛。”

爷孙俩对着名帖琢磨了半晌,

最终只挑出了三四份:

县学周训导、城中素有清名的致仕刘老翰林,

以及两位家风颇正、子弟亦在读书的乡绅。

“就先这几家吧。”

七叔公拍板。

“回帖要谦逊有礼,不失秀才体面,

也别让人小瞧了咱寒门气节。

老夫陪你一同去周训导和刘老翰林府上。”

接下来的日子,苏惟瑾便在这有限的社交活动中忙碌起来。

拜访周训导时,他执弟子礼甚恭,

言谈间只请教经义文章,

对城中纷扰一概不提,

引得周训导频频颔首,

直夸他“少年老成,学业精进,未来可期”。

而拜访城东刘老翰林府邸时,

则又是另一番光景。

刘府门庭并不特别显赫,

却自有一股书香沉淀的清贵之气。

老翰林致仕多年,门生故旧却遍布朝野地方,

乃是沭阳真正意义上的清流领袖、士林标杆。

此前诗会,苏惟瑾虽以“张诚奴仆”的身份惊鸿一现,

但其才华恐怕早已被这位目光如炬的老者窥见一二。

此次苏惟瑾以新晋秀才身份正式投帖拜见,意义自然不同。

刘老翰林并未大摆筵席,

只在内书房接待了他和七叔公。

老者精神矍铄,谈吐风趣,

问了苏惟瑾的学业,

又聊起些经史典故、朝野轶闻,

看似闲谈,实则处处考校学问见识。

苏惟瑾超频大脑全力运转,

应对从容,不仅对经义对答如流,

偶尔谈及时政,也能引经据典,

发表一二不失谨慎却颇有见地的看法,

既不显得激进,又透出远超年龄的沉稳与洞察。

“哦?惟瑾也关注东南倭患之事?”

刘老翰林捻须问道,

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这并非寻常秀才会关心的话题。

苏惟瑾微微躬身:

“学生不敢妄议军国大事。

只是近来读了些杂书,

见邸报零星提及沿海百姓困苦,

心生感慨。

觉王学先生‘知行合一’之论,

于练兵御侮或有益处,

只是不知朝廷如今作何想。”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嘉靖初年正是热点的“心学”与“理学”之争,

并隐约点出自己对朝堂风向并非一无所知。

刘老翰林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想不到你于僻壤之地,

竟有这般见识。

如今圣天子在位,锐意革新,

朝中诸公于理学、心学乃至实务之学,

确是颇有争论…罢了,

此事不提也罢。

你既用心举业,又兼有实学之思,

甚好,甚好。”

谈话气氛越发融洽。

临别时,刘老翰林竟亲自将苏惟瑾送到书房门口,

还赠了他一套自己批注过的《大学衍义》,勉励他继续进学。

这一举动,意义非凡。

消息很快传开,沭阳士林顿时明白:

苏惟瑾这小子,不仅功名硬扎,

更是得了刘老翰林的青眼!

这已不仅仅是“秀才相公”,

而是真正入了清流名士法眼的“后起之秀”!

于是,原本还有些观望的、自持身份的士绅名流,

投帖愈发殷勤起来。

苏惟瑾依旧保持着谨慎的选择,

但交际的圈子,终究是不可避免地、稳步地拓宽了。

在一次由刘老翰林做东的小型文会上,

苏惟瑾再次遇到了赵文萱之父,

县学教谕赵明远。

赵明远的态度比之上次诗会时,

更多了几分郑重与亲和。

“玉衡近日声名鹊起,可喜可贺。”

赵明远捋须微笑,“小女文萱归家后,亦常盛赞世侄才思敏捷,非池中之物啊。”

苏惟瑾连忙谦谢:“老师过誉,赵小姐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学生侥幸进学,诸多道理还需向前辈们请教。”

他应对得体,既承了情,又不失分寸,

目光坦然,并未因对方提及闺中女子而有丝毫局促失态。

赵明远见状,眼中笑意更深,

与他多聊了几句学问文章,

临别时似不经意般提道:

“听闻世侄与府衙刑房的陈书吏也有过一面之缘?

陈兄办事老练,于府衙旧例颇熟,

世侄日后若赴府学或参与乡试,

有何不解之处,或可向他请教。”

这话似是提点,又似暗示着更深层次的人脉关联。

苏惟瑾心领神会,郑重道谢。

他也借这些场合,

看似随意地向那些见多识广的士绅、

乃至刘老翰林请教更多关于朝堂格局、

科举深层规则乃至各省学政、

主考官的偏好风气。

超频大脑如饥似渴地吸收、分析、

存储着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信息,

为他勾勒出一幅愈发清晰的“大明晋升路线图”。

这一日,他从一场文宴归来,

天色已晚。

阿奇提着灯笼在前引路,

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行至僻静处,却见一人影躇躇独行,

形单影只,竟是那孙志远。

孙志远也瞧见了他们,

脸色在昏暗的灯光下变了几变,

最终低下头,加快脚步,

几乎是仓皇地从另一条巷子拐走了,

全然不见了往日趾高气扬的模样。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于此可见一斑。

苏惟瑾并未驻足,心中亦无多少波澜。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撕毁卖身契是斩断过去,

扳倒张家是立威除障,

而如今这渐渐广阔的结交,

才是真正踏上仕途经济的起点。

前路漫长,但他脚步沉稳,目光已然望向更远处。

沭阳城这点波澜,已渐渐容纳不下他的野心与格局了。

狂飙之路,始于足下,

亦始于这纷至沓来的名帖与交错碰撞的酒杯之间。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模拟器:从杀穿清风寨开始无敌 白银之辉 长生从献祭妖兽开始 间谍:扫描眼在手敌友身份我全知 李云龙之抗美援朝 电竞大神返厂,打瓦成状元 全球高武,我忙着去修仙界进货 道术尸医:湘西赶尸秘录 白话文:三命通会全集 我死后,万界主角们都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