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

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1 / 1)

院试日期渐近,

沭阳县的文学氛围也愈发浓稠起来。

这日,城东“雅集轩”茶馆办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会,

发起者是本县几位颇有文名的老秀才,

意在让备考的童生们互相切磋,

交流心得。

茶馆临河而建,二楼雅间打通,

布置得清雅别致,

墙上挂着几幅水墨丹青,

窗外垂柳依依,河风送爽,

倒是个以文会友的好去处。

收到帖子的,

多是本次府试成绩靠前或有家学渊源的童生,

约莫二十来人。

苏惟瑾本不欲参与,

但七叔公和赵教谕都暗示他需适当露面,

既可探听风声,亦可扬名固誉,

他便也来了。

他一袭半旧青衫,

坐在靠窗的不起眼位置,

神色平静,与周遭或兴奋、或紧张、

或故作矜持的学子们格格不入。

孙志远自然也来了。

他今日特意穿了件崭新的宝蓝色直裰,

头戴方巾,手持一柄泥金折扇,

顾盼之间,颇有几分风流自赏的意味。

自府试被苏惟瑾压过一头,

他憋屈了许久,

今日打定主意要在这文会上找回场子。

他身边照例围着几个以他马首是瞻的跟班,

不时发出刻意压低的奉承笑声。

文会伊始,照例是品茗闲谈,

继而以“临河咏柳”为题,

各作诗一首暖场。

这是常规流程,众人皆提笔蘸墨,沉吟起来。

不多时,便有诗作陆续呈上。

有写“碧玉妆成绿丝绦”的稳妥之作,

也有“烟波江上惹离愁”的伤春悲秋。

孙志远沉吟片刻,

挥笔写就一首:

“万缕千丝拂画桡,

春风剪出小蛮腰。

灞桥烟雨年年似,

一曲离歌送客遥。”

诗成,周围顿时响起几声叫好。

“孙兄此诗,化用古意而出新,妙哉!”

“尤其‘小蛮腰’之喻,生动俏皮,真乃点睛之笔!”

孙志远面露得色,折扇轻摇,

目光却瞥向窗边的苏惟瑾,带着几分挑衅。

苏惟瑾神色不变,略一思索,

提笔落墨,纸上现出诗句:

“不斗秾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风迥异,不咏其形,

而赞其神,将杨花置于百花对立面,

赞其不惧风吹、

独爱自由的洒脱本性。

格局立意,瞬间高下立判。

场内霎时一静。

几位老秀才捻须颔首,

眼中露出惊异赞赏之色。

方才夸赞孙志远的那几人,

顿时有些尴尬,

夸赞之词卡在喉咙里,

不上不下。

高下立判,无需多言。

孙志远脸上的得意瞬间凝固,

捏着扇子的手指微微发白。

暖场过后,进入自由切磋环节。

孙志远见作诗未能压过苏惟瑾,

心中更是不忿,眼珠一转,

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

朝着四周拱了拱手,朗声道:

“诸位同道,今日文会,

旨在切磋学问,砥砺前行。

偶有一惑,百思不得其解,

恰逢其会,想请教一下诸位高才,

尤其是…府试案首苏惟瑾苏兄。”

他刻意加重“府试案首”四字,

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到了苏惟瑾身上。

众人精神一振,心知好戏来了。

孙志远这是不服气,要出难题找茬了。

苏惟瑾抬起眼,平静地看向他:

“孙兄请讲。”

孙志远心中冷笑,

面上却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月令》有云:

‘仲春之月,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注疏皆言,此乃天地阳气生发,惊醒蛰虫。

然小弟愚钝,想请问苏兄,

这‘雷乃发声’与‘蛰虫咸动’,

孰为因,孰为果?

是雷声惊醒了蛰虫,

还是蛰虫将动引来了雷声?

其间道理,还望苏兄不吝赐教。”

这个问题颇为刁钻,

涉及经义中少有人深究的因果关系,

甚至带点玄学色彩。

众人皆屏息凝神,看向苏惟瑾,

看他如何应对。

几个老秀才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孙志远暗自得意,

这问题是他从家中一本孤本杂记上看来的,

冷僻异常,寻常学子根本不会想到,

更别提回答了。

他料定苏惟瑾要么答不上来,

要么只能含糊其辞,无论哪种,

都能大大折其颜面。

然而,苏惟瑾闻言,

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微微扬起一丝弧度。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相关经文、历代注疏、

乃至后世自然科学研究和考据成果汹涌而至,

迅速整合成最佳应答方案。

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先对几位老秀才和在场众人行了一礼,

才从容开口:

“孙兄此问,确实有趣。

历代注疏,于此点多语焉不详,

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归之于‘天地之气感召’。”

他先肯定了问题的难度,

随即话锋一转:

“然,依小弟浅见,

纠结于孰因孰果,或落入窠臼。

《月令》此文,本为述天文、纪时令、明人事,

并非探讨自然机理之专论。

其文‘雷乃发声,蛰虫咸动’,

乃是并列陈述仲春二候之现象,

而非断言其因果关系。”

众人听得微微点头,觉得有理。

孙志远却皱眉:

“依苏兄之意,二者并无关联?

那为何偏偏将此二事并列?”

“非是无关联,而是其关联并非简单的孰先孰后。”

苏惟瑾淡然一笑,

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观点。

“实则,据某些散佚古籍及后世…

呃,一些博学之士考证,

‘雷乃发声’此句,或有讹误之嫌。”

“什么?讹误?”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质疑经文章句?

这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孙志远像是抓住了天大的把柄,

立刻提高声音:

“苏兄此言差矣!

《月令》乃圣贤经典,岂容随意质疑?

莫非苏兄自以为能超越先贤注疏?”

苏惟瑾却不急不躁,缓缓道:

“孙兄稍安勿躁。

小弟并非凭空臆测。

于仲春物候,多只记‘蛰虫咸动’,

而未强系于‘雷乃发声’。

且各地物候不同,某些地域春来早,

蛰虫动时未必闻雷。

反之,秋冬时节,偶闻雷声,

又何曾见蛰虫出动?”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陷入思考的神色,继续道:

“故而,有学者推测,

《月令》‘雷乃发声’四字,

或为后人所加,

意在强化春回大地之声势,

亦或…是版本传抄过程中,

将注释误入了正文。

其本意,或许仅是描述‘仲春之月,

阳气盛,蛰虫动’这一整体现象而已。

如此,则‘孰因孰果’之惑,便可迎刃而解矣。”

这一番论述,引经据典,逻辑清晰,

既尊重了经典,

又提出了新颖且能自圆其说的考据观点,

巧妙地化解了那个刁钻的问题,

反而显得提问者有些钻牛角尖。

场内一片寂静,

众人都在消化这闻所未闻却又合情合理的解释。

几位老秀才交头接耳,频频颔首:

“妙啊!此解另辟蹊径,

却言之成理!”

“是啊,跳出因果之辩,

从文献流变角度入手,

高,实在是高!”

“苏小友之博学深思,老夫佩服!”

孙志远站在原地,

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他本想刁难对方,

却反而给了对方一个展示渊博学识和超凡见解的舞台!

自己再次成了衬托红花的绿叶,

背景板!

他握着折扇的手指关节捏得发白,

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苏惟瑾却并未乘胜追击,

只是对着孙志远微微拱手,

语气平和:

“此乃小弟一家之言,管窥之见,

未必正确,权当与孙兄及诸位探讨,

若有谬误,还望海涵。”

这番谦逊的姿态,更是赢得众人好感。

“苏兄过谦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赞誉之声纷纷涌向苏惟瑾。

孙志远僵在原地,

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讪讪地坐了回去,再也无心恋战。

他原本精心准备的几个后续难题,

在苏惟瑾那番降维打击般的回答面前,

显得索然无味,甚至可笑。

文会接下来的时间,

几乎成了苏惟瑾个人的学术沙龙。

不时有人向他请教经义、诗赋,

他皆能应对自如,言简意赅,

切中要害,令人叹服。

夕阳西下,文会散去。

众人离去时,大多围着苏惟瑾拱手道别,

言语间充满了敬佩。

孙志远则带着几个跟班,

灰头土脸地最早溜走,连招呼都没打。

苏惟瑾走在最后,

看着孙志远仓惶离去的背影,神色淡然。

跳梁小丑,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院试在即,这些不过是开胃小菜罢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涅盘归:废柴嫡女搅风云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纭纭出生在五十年代 开局全网黑,逆天小记者捅穿黑幕 错失系统的我,捡到了舰娘 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 天上掉下个炼丹炉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抗战:我,神枪手,团长当祖宗供 官场:权利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