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策略是优先培养飞行员,确保人员配备领先于装备到位,通过逐年军费投入稳步扩充机队规模,最终实现全面换装。j-16与j-10作为三代半战机,具备担任国家主力战机的潜力,且林峰的设计在制造成本与后续维护方面更具优势。
由于预算限制,当前生产重点为j-16。其航程优势使其能够与预警机协同首席执行官时间空中任务,搭配加油机更可延伸作战半径。而j-10作为单发战机,成本较低,待j-16部分部署后将进入大规模制造阶段。
海军方面,首批六十艘导弹快艇已服役,分别担负巡逻与训练任务,并积极探索相关战术体系。同时,四艘护卫舰已下水进入舾装阶段,即将开始海试。这些由林峰研发的隐身导弹护卫舰排水量达4000吨,配备三十二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具备对空对海侦察与打击能力,并能与预警机实现数据交互。
一旦林峰设计的卫星成功入轨,将构建起海空天一体化作战体系。其卫星系统具备超越时代的技术水平,可实现侦察、导航与导弹引导功能,精度更高。若条件允许,甚至可支持导弹末端机动变轨,以突破敌方防御。
尽管林峰已掌握末端变向技术,但目前国家未将其纳入导弹研发任务,因此他未主动推进相关研究。其当前工作聚焦于发射平台——如战机与军舰的研制。若再涉足导弹领域,将使其掌握过多关键系统,不利于国家安全平衡。
卫星研制阶段已顺利完成,林峰对其成果表示满意。他计划效仿后世“星链”模式,构建一个由大型多功能卫星组成的网络。这些卫星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兼顾军民两用,部分甚至搭载防卫武器。
林峰所设计的卫星采用球形结构,运用新技术实现一箭四星发射。卫星入轨后自行展开并机动至预定位置,仅需四颗即可形成对国家的基础复盖。其最终目标是发射一百零八颗卫星,共需进行22次发射任务。通过可回收火箭技术,林峰计划建造四枚火箭以循环执行发射任务
一百零八颗大型卫星除了自身动力外,还秘密装备了天基武器,这一信息由林峰掌握最高权限,外界无人知晓。此外,卫星还配备了自卫用激光武器,可反击任何攻击威胁。
林峰已完成研发,但因临近新年,他计划年后行动,时间已通过电话确认。
……
1993年3月,林峰召来周嘉华询问:“嘉华,东京都的布局进展如何?”
周嘉华汇报:“老板,已全部完成,每月可产生稳定可观现金流,您是否需要动用?”
东京都的房产通过收购、建设和改造已完成,现用于出租,持续带来大量现金收入。岛国房价兴趣低迷,物价稳定已持续三十年,林峰不确定未来是否变化。
林峰表示:“不必动用,继续积累。”他计划将这些资金用于应对九七金融风暴,届时金额将极为庞大。
他补充道:“另外,各集团尽量调集资金至港岛,全部兑换为美元,几年后我有用途。”
安排完工作后,林峰与何雨水乘私人飞机前往火箭发射基地,随行携带了自产设备和配件,全部密封保存。
抵达后,林峰对基地技术人员进行考核,随即激活火箭制造。他提供的技术令团队震惊,部分内容难以理解,但林峰未作解释,直接投入生产。部分配件外包给其他工厂,基地因他的到来而繁忙起来。
卫星制造同步展开,林峰甚至创建了生产线。他未分享超前技术,尤其是芯片领域——硅基芯片已绕开专利并领先全球,因此石墨烯芯片仅自用。
制造进度迅速,作为私人企业,国家股份无法干预林峰决策。他要求严格按图纸生产,并凭借透视眼检查无误。许多安装部件,如动力和能源系统,团队并不清楚用途。
林峰未额外解释,仅指导已提供的资料,因现有技术已足够团队学习。国家对此存疑,但林峰所提供技术已足够先进,国内科学家仍在消化中。他们希望林峰授课,但他无暇顾及,连自家员工的培训都已应接不暇。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速度不断提升。到1994年底,制造工作全部完成。林峰随即下令准备发射,这让众人心情都有些紧张。
经过测试与计算,并未发现任何问题。林峰显得格外镇定,同时指示团队开始筹备第二枚火箭和四颗卫星的制造计划。
1994年12月10日,发射基地迎来了众多国家航天技术专家。火箭巍然矗立在发射台上,控制室内,除林峰外,所有人都摒息凝神。
“进入发射倒计时三十秒!”
“三十、二十九……”
“三、二、一——点火!”
火箭底部烈焰喷薄,轰鸣声中箭体腾空而起,强大的推力助推它挣脱地心引力,直冲云宵。
所有人紧盯着飞行轨迹与姿态。“成功了!”当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指挥室内一片欢腾。谁都没有想到首次发射就能取得圆满成功。
毕竟这次运载的是四颗大型卫星,一旦失利,损失将远超火箭本身。
“立即展开后续工作,”林峰下令,“通知回收小组准备回收火箭,监控小组就位,待卫星入轨后立即进行位置校准。”
欢庆只是暂时的,后续任务依然繁重。
火箭后半段可重复使用,回收检修后可作为第二枚火箭的基础部件再次发射。
指挥室接通了海上回收小组。海面浮动平台上信号频传,一艘货轮已准备就绪。天际出现一个小黑点,逐渐清淅——三顶巨大的降落伞牵引火箭缓缓下降,通过动力喷口微调落点,最终精准降落在平台上。
“快,准备吊装!”回收小组迅速投入工作。
卫星入轨后陆续展开,依靠自身动力调整速度,向着预定轨道位置移动。
第一星链全球系统共由一百零八颗卫星组成,星间距离遥远,全部到位需历时半个月。首颗入轨卫星距离最近,不到三小时即完成定位,随即开始角度校准。
“开始传输数据,激活功能测试。”
各项功能测试陆续展开,军方同步开启了卫星链接。此前林峰设计的装备均依赖美国gps系统,如今全部接入星链。
为便于军队使用,相关信息不经过数据中心,由卫星与部队直接交换数据。军方拥有独立使用密码,虽无法操控卫星,但指令系 立——这是林峰特别设置的保密信道。
如此既保障了军事机密安全,新成立的星链集团数据中心也由国家派驻人员监督。除林峰外,集团所有员工均由国家统一招聘,这亦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当然,林峰隐藏在卫星里的秘密并未被国家察觉——这是技术上的绝对差距。立隔离开来,他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每颗卫星内部搭载的天基武器都基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林峰虽然掌握了这项技术,但并未将其公开。当前国家实力尚不足以自保,一旦技术曝光,必将成为全球焦点,想保住这项技术几乎不可能。那些西方国家为了争夺它,甚至不惜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技术过于先进有时反而是灾难。尽管林峰掌握着推动国家实力的多种技术,却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实现它们。连第四代隐身战机他都不敢现在推出,必须等到经济腾飞、能够大规模制造装备时,再迅速投入批量生产。
上辈子,国家仿佛是突然崛起的:先是护卫舰和驱逐舰接连下水,随后辽宁舰横空出世,势头一发不可收拾。等美利坚反应过来、试图限制我国发展时,已经无能为力。即便双方舰队曾在海上对峙,最终也未爆发战争。当时局势极为紧张,我国所有舰队集结军演,随时准备应战。
不过在这一世,林峰相信一切不会那么艰难。原本计划退休的他,如今站在了十字路口。他本想按部就班推进计划,但随着参与越来越深,已无退路。回想上辈子华为的遭遇,既然自己已介入如此之多,便无法抽身——他绝不能让自己的儿女陷入险境。
如果林峰之前的集团平稳发展,倒也不必担忧。其出口产品以家电和汽车为主,虽广受欢迎,却远未达到拢断地位,林峰也能控制技术节奏。芯片方面因起步较早,成功绕开西方技术壁垒,并创建起自己的技术屏障,双方并未形成碾压局面。何况美利坚正忙于推动美元与石油挂钩、布局全球战略,暂时无暇顾及我国——毕竟红色巨人刚刚倒下。
这段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黄金窗口。随着设备升级、技术和加工精度飞速提高,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不断加快。林峰的多项研发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提供了众多关键技术。节省下来的经费可投入其他研发项目,而技术之间的相互启发,也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如今,国内已无人主张“直接购买”,而是转向大规模自主研发,经济发展预计将更为迅速。
……
海军、空军与卫星系统完成连接后,实现了信息互通。y-17a预警机因其庞大机体,可充当空中指挥中心。同时,四艘新入列的054型护卫舰能够从卫星获取气象、海况、实时图象等大量数据,并与预警机实时共享。
这一海空天一体信息网络,显著提升了防御与侦察能力。卫星图象清淅,数据传输迅捷,真正做到了实时同步。为此,海军与空军展开了联合训练,不断适应信息化、数据化的新型作战模式,积极探索全新的战术与战法。
当前并非大规模扩充军备的合适时机,军费预算有限,只能逐步推进装备建设。然而,战术与作战方法的研究需及早展开,以免落后于新型装备的发展步伐。
目前对装备的掌握还停留在基本操作层面,远未达到娴熟运用的程度。必须明确其能力边界、优势所在与薄弱环节,并探索如何实现各作战单元间的最佳协同。
这些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好在林峰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以他设计的054型护卫舰为例,单艘造价仅八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