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1)

莫说评论,平日连敢对父皇提出异议者都寥寥无几。

暗室中的朱元璋听闻此言,却陷入深思。

他果真是天命所归吗?

从结果看确是如此。

但若没有他,是否还会有其他人 元朝?

沉思许久,朱元璋不自觉地轻轻颔首,确实如此!

元末乱世犹如烈火燎原,各地义军蜂起,即便没有他朱元璋,也会有张重八、李重八、赵重八取而代之, 大元。

如此看来,他朱元璋或许并非真正的天命所归,毕竟没有他,还会有其他人挺身而出。

他并非不可或缺!!!

而元朝覆灭的原因,真的如儒家所言胡虏无百年国运元廷暴虐失民心吗?!

他幼年遭遇的苦难,根源不正是元朝腐朽、 污吏横行?!

为何民心还要分达官贵人、富豪乡绅、平民百姓?!

无数疑问在朱元璋心头翻涌。

此刻,他忽然觉得,对方所言屠龙之术,恐怕确有其事!

这等学问,绝不可流传于世!!

更不许他人知晓、研习!!!

想到这里,朱元璋目光森然地瞥向身旁的侍卫毛骧。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顿时汗如雨下,慌忙跪地,不敢出声。

他明白,自己已命悬一线。

不仅是他,此刻府内所有锦衣卫的生死,

皆在朱元璋一念之间!!!

良久,朱元璋冷声道:

退下!所有人退出府邸!!朕未出之前,任何人不得靠近!!!

遵旨!

毛骧擦去冷汗,如蒙大赦,立即率众退出,在外警戒。

望着离去的毛骧,朱元璋决定暂且饶他一命。

一来毛骧办事得力,屡立功劳;

二来他并未听闻屠龙之术的具体内容。

若真知晓其中奥秘,朱元璋绝不会手下留情!

随后,朱元璋正襟危坐,神色凝重地继续窥视燕长倾。

另一边,太子朱标终于回神,怒喝道:

大胆!妄议天子,当诛!!!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亦纷纷起身,怒目而视。

愚不可及!!!

暗室中的朱元璋目睹此景,不由得咬牙低语。

与那屠龙之术相比,妄议天子又算得了什么?!

那人分明说过,这屠龙之术若善加利用,可防微杜渐,延续国运!!

即便真要处死燕长倾,也得等他讲完屠龙之术再动手!!!

朱元璋已下定决心,若朱标这蠢材真要杀燕长倾,他必会出手阻拦。

燕长倾可以死,但必须是在传授完所谓的“屠龙技”之后!

在此之前,谁都不能动他!

……

见朱标又惊又怒,燕长倾却淡然一笑,毫无惧色。

自他提及“屠龙技”三字起,便已料到这般局面。

既然料到,他自然也有应对之策。

方法很简单——展现自己的价值!

让朱标、朱元璋乃至整个大明明白,他的存在至关重要!

至少,在榨 全部价值前,他们舍不得杀他!

若真到了那一步,便意味着他所知所学已尽数传授。

届时,千年儒学崩塌,科学之道盛行,他的生死已无关紧要。

“比起妄议天子这等小事,太子殿下更该关心的是大明少则两百年,多则三百年后必亡之事!”

“此事虽对诸位而言遥远,甚至无人能活到那时。”

“但若太子殿下与诸位皇子无所作为,大明覆灭便是注定之局。”

“那么现在,太子殿下是要立刻杀我?”

“还是先听听我这‘胡言’从何而来?”

燕长倾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标,丝毫不担心他会冲动行事。

即便朱标真被激怒,在场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诸侯王,岂会坐视不理?

事关大明国运存亡,即便是太子朱标也无法独断专行。

这江山社稷,终究不只是朱标一人之天下,更是诸位藩王共同的基业。

若不能自证所言非虚,今日定叫你血溅当场!

朱标凝视燕长倾良久,终是沉声落座。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亦相继入席,目光如炬地盯着这个胆敢预言大明国祚不过二三百年的大胆狂徒。

燕长倾从容转身,执起自制的粉笔在黑板上挥毫:

洪武九年圣上钦定宗室岁禄,亲王五万石,郡王六千石,可有不实?

确是如此。

朱樉拧眉应答,不解其意。

既无错漏,那便好说。

算学之道博大精深,今日便与诸位演示这推演计量之法

以陛下现有十七位皇子为始,除储君外,尚有十六位亲王需朝廷供养。

按亲王岁禄五万石计,十六位亲王年需八十万石,看似不多。

再算郡王俸禄。

想必陛下不会限制龙子凤孙开枝散叶?

若每位亲王育有五子,除去承袭爵位的世子,尚有六十四位郡王。

郡王岁禄六千石,六十四位郡王年耗三十八万四千石。

合计亲王郡王岁禄一百一十八万四千石。

此数不过占当今岁入十八至二十分之一,不知可算得准?

燕长倾目光越过众人,直指末座的太子朱标。这数字乃是他参照史载洪武元年岁入一千六百万石,及洪武二十六年两千万石所推。

无论是坐在教室后方的太子朱标,还是隐匿在暗室中的朱元璋,此刻都难以置信地注视着燕长倾。

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即便算不上绝密,也仅有皇帝、太子、丞相和户部尚书等朝廷核心人物才能掌握。

像燕长倾这样区区从九品的算学博士,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如此机密的信息!

不必惊讶,这同样是通过数学建模推算得出的结果。

燕长倾察觉到朱标眼中的震惊,从容解释道。

坐在第二排的朱棣眉头紧锁,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却又未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关键。

让我们回到皇室宗亲的问题。暂且不论其他宗室,仅以陛下直系子孙为例。

假设每二十年为一代,每位亲王、郡王的后裔以五人为基数,来推算未来皇族人口规模。

洪武十二年,第一代皇族十六人。

洪武三十二年,第二代皇族八十人。

洪武五十二年,第三代皇族四百人。

燕长倾有条不紊地列出计算结果,朱棣猛然瞪大双眼,几乎要站起身来——他终于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暗室中的朱元璋更是如遭雷击,僵立当场。

洪武七十二年, 皇族两千人。

洪武九十二年,第五代皇族一万人。

洪武一百一十二年,第六代皇族五万人。

听到这里,不仅朱棣神色剧变,就连向来沉稳的朱标也面露惊骇。

洪武一百三十二年,第七代皇族二十五万人。

洪武一百五十二年,第八代皇族一百二十五万人。

洪武一百七十二年,第九代皇族六百二十五万人!

当这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被写在黑板上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等人无不瞠目结舌。

这些冰冷的数字,已经昭示出一个令人窒息的未来。

燕长倾放下粉笔,环视殿内众人——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弧度:

后续演算已无必要。

他掸去掌心的粉屑,对着诸位皇子继续道:

这不过是个粗略估算。

若要精确计算,还需扣除一百七十二年间自然凋零的宗室成员。

譬如大明第九代时,第六代之前的宗亲理应都已寿终正寝。

即便如此修正,到第九代时宗室人口仍将维持在五百万至六百万之巨。

诸位皆知,当前十六位亲王与六十四位郡王,年耗禄米一百一十八万四千石,占岁入十八至二十分之一。

试想五百万宗室年耗几何?

不论亲王郡王,皆以最低标准计——每人年支百石。

则年需禄米五亿至六亿石!

此刻殿内落针可闻。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等皇子面如土色,就连暗室中的朱元璋也血色尽褪。

这数字远超王朝承载极限——纵然大元鼎盛时期也无力承担。

燕长倾轻叩案几:

即便将当今岁入翻上二三十番,仍不足供养宗室。

更遑论百官俸禄、军费开支、赈灾钱粮

举国之力仅供朱氏一族,黎民百姓能撑几时?

当宗室禄米、百官俸给、军需粮饷化作三座大山——

这江山,还坐得稳么?

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翻不了身,就像陛下年少时那样,父母辛苦一辈子,却连口棺材都买不起。

这样的日子,百姓能忍多久?!

十年?!

二十年?!

三十年?!

还是四十年?!

这样的皇亲国戚,这样的朝廷官员,这样的大明江山。

两百年后,会不会又出现一个像陛下这样的百姓,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提着刀杀向大明?!

把那几百万的皇亲贵胄,当猪狗一样宰杀?!

燕长倾冰冷的话语在教室里回荡。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此刻都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

他们这一代的太子和皇子,不是后世那些只会享乐的废物,也不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贵人。

他们明白,今天的地位全是父皇 元朝、建立大明才得来的。

站在元朝的角度看,他们就是最大的反贼后代!

他们也清楚,北元势力至今未被彻底消灭,大明仍在追剿残部。

抓到北元皇室成员,通常都会杀掉祭天祭祖。

以前觉得这很正常,可一想到自己的后代也可能遭遇同样命运,他们就受不了。

明明刚 元朝,给汉人百姓带来新气象。

为什么两百年后,又有人要 大明朝?!

难道他们做的一切都错了?!

难道 元朝的他们不配享有这些?!

暗室里,朱元璋眼神恍惚,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名柯:不是?谁说侦探老婆是女鬼 快穿女武侠圆梦记 三角洲:我的电子女友麦晓雯 我靠天骄战榜狩猎诸天 天道六子 魂穿大唐我娶了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贩卖黑塔被抓,你问我钱怎么花 徒儿,下山祸害你七个师姐去吧 嘉靖有个好圣孙